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李怒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6)
汉末刘熙的《释名》,虽然是一部采用声训的方法,对当时的汉语通语进行词源探索的一部著作,但却保存了许多关于当时的方言,尤其是刘熙的故乡青徐方言的宝贵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包括当时方言的部分词语,也记载了当时方言音读的某些特征,而且还有一些发音方面的细致描写。这无论是在方言的描写研究方面,还是对后来的审音之学,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学诚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2):60-64
许慎在《说文》中引证方言俗语是自觉的。《说文》中的方言研究成果形式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 ,其价值有三 :一是为研究汉代方言保存了具有共时价值的材料 ,二是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言研究成果 ,三是对后人研究方言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发。《说文》方言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方言文字学 相似文献
3.
王闺吉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132-135
语言学家在批评《释名》声训时,往往说《释名》违反了荀子约定俗成的理论,其实《释名》和《荀子》的语言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荀子》一书也存在大量的声训,《荀子》对《释名》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贺知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104-107
毕沅《释名疏证》和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先后是清人《释名》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王先谦《释名疏证补》虽以毕沅《释名疏证》为基础,但二者比较,王先谦在方法、内容上对毕沅都有所突破。方法方面,王氏采用了不同的校勘方法,注疏的重点也不相同。内容方面,王氏既能补充及完善,又能怀疑并刊正《释名疏证》。 相似文献
5.
王飞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245-249
本文将《尔雅》及《释名》作了一个粗浅的比较。对两书从篇目、相承关系、同义类下的词条数目、训释体例、义训的具体方法及《释名》音训的表意功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茂康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52-58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在引用、论及《释名》时 ,对该书进行了多处校释 :以明刻吴王官本为底本校正其文字 ;对《释名》的解说结合《说文》予以阐释或评述。段氏的校释虽时有疏失 ,但精当之处甚多 ,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研究《释名》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陈立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5):60-63
南楚方言与楚方言具有密切关系.从扬雄《方言》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南楚方言各地受楚方言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楚方言对南楚方言的影响、渗透有其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清人对《释名》的整理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传书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清代对《释名》进行整理与研究的主要有毕沅、顾广圻、王先谦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现已主要集中体现在《释名疏证补》一书中。他们校勘文字,考证名物,阐明体例,辨明音读,为此书的整理与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寻其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们研究整理的过程中,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也在不断地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9.
骆传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5)
释名场合,是指小说中对于人物名称的来历给予解释的场合.在释名场合下,汉语人名本身的字面意义得到凸显,同时由于这些字面意义与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小说情节发展的某个阶段发生关联,从而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挑战.本文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蓝本,分析释名场合下《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的案例,总结释名场合人名翻译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翻译中对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志兵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205-208
《释名》是两汉时出现的一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本文作者从性质、作者、编撰目的、内容体例、地位价值、贡献影响、缺陷、研究情况等方面对该书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吴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57-61
《释名》篇目今传二十七篇,毕沅以为原来曾有三十篇,根据《韦曜传》所栽和类书所引相关篇目考之,毕说较为可信。署名毕沅的《释名疏证序》可能为洪亮吉代作,准此,则该序与同署为毕氏的《补释名》观点抵牾问题可以释疑。关于《释名》的成书时间,毕沅、洪亮吉、叶德炯、钱大昕等人的考证各有得失。从题署、郡制、州制、交往、物事等方面综合论证,可将《释名》的成书时间定在公元21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2.
南宁近郊平话方言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3):61-67
南宁近郊平话作为一个方言岛,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尽管受到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包围,在语音和词汇上接受了壮语和粤方言南宁白话的影响,但是凭借着政治、文化等的优势,其音系仍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面貌,代词、亲属称谓词、人体称谓词等亦显示出其特点。此方言岛的形成不早于唐代且长期作为南宁城区的权威流通语言。其主要成因有二:(1)屯兵;(2)其本身作为一个周边被壮族包围的汉民族岛的存在形式。我们应从历史层次的观点出发,将这一方言点准确定位为中古北方汉语的方言岛。 相似文献
13.
早在清代末年就开始了客家方言的研究,但大都是用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对词汇进行考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末,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赣方言研究起步较晚,1936年罗常培先生写成《临川音系》一书。1979年《方言》创刊,熊正辉率先就南昌方言发表系列论文,揭开了赣方言研究新的篇章。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则始终是围绕着客赣方言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作为汉语的两大方言,人们对它们的语言特色仍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因此,客赣方言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两种方言的研究大有搞头。 相似文献
14.
王作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6):22-25
方言与共同语相对 ,共同语在古代被称作雅言 ,在这种意义上 ,与此相对的方言便具有俗的性质。本文以西南方言区的宜昌话为对象 ,择取词例 ,从语音、词义、词语的使用以及词书写符号等方面进行考察 ,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较 ,对语词的雅俗辨证关系进行了阐述和揭示 相似文献
15.
16.
汉语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利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94-95
目前,语法学者对普通话中表示可能的两种语言手段的可能义已经有所研究,但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所表示的可能义的研究还没有较系统的文章出现。文章通过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可能义的考察,发现方言中可能补语的可能义同样存在不同的类别,并尝试予以分为几个小类,以期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苗语三大方言在语音、词汇上差别较大,语法上也有一定差异,因而各方言之间通话十分困难。本文对苗语三大方言进行语法比较,将主要差异归纳为十五点。 相似文献
18.
龙安隆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121-125
作为汉语的一大方言,赣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赣语与客家话关系特殊,就方言一级来说赣语的标准很难确立。把赣方言看成是客赣语的一个次方言更有其合理性。加强区域研究突出区域特征是赣语语音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