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谓的“王妇”,乃指殷商王朝王室以外的方国、氏族之妇女入嫁殷王室成员的所有人物,即由武丁至帝辛时期卜辞中所出现之妇某、某妇、母某、某母、妣某、某妣等等,她们通通包括在本文所论“王妇”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摎"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中,不仅“妇”的较早含义中没有“子妇”之义,就连“母”、“妣”等词的较早含义也没有“母亲”、“死去的母亲”之义。妇、母、妣等词较早的意义都只是性别的标志。 郭沫若先生在《释祖妣》一文中早已指出过:“殷人之男名‘祖某’,大名‘妣某’,殆以表示性别而已。”因此,本文对“妣”之较早意义略去不论,下面仅从“妇”、“母”的语音发展方面去探索其初谊。  相似文献   

4.
<正> 在古典小说《水浒》的研究中,如何理解宋江这一人物形象,毫无疑问,至今仍是诸多争议的核心。由于《水浒全传》对宋江的描写前后似乎很不一致,前半部主要是写他如何被逼造反以及为发展梁山泊的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后半部则着重写他如何寻求“招安”以及为统治当局巩固封建政权充当鹰犬,这就很难避免使人各持一端,在谈到宋江时产生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5.
一、学术界人性说的争鸣及对孔子人性说的认识在《论语》中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是孔子明确说到“人性”问题唯一的一句话。大概正因为是这样,使后来,尽管是儒学独尊以后,人们在这个问题免受了束缚,思想驰骋,百家争鸣,出现林林总总的人性说。然而,自春秋战国,直到汉之前,许多人性论者都是独自发挥了自己的见解,去论述人性的善恶,并未把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自己人性论的主论依据。就是汉初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的董仲舒也没有对这“八字”人性说,作出直接的解释。直到东汉以后,人性论者才对之作出诸多解释,王充算是比较早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苏轼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但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散发着许多重要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讨论了其中有关散文语言表现形式的“辞达”说。苏轼借孔子“借达而已”说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不刻意修饰,却能准确把握自然之神韵,达到“随物赋形”、“文理自然”的境界。同时,在自身的创作中,苏轼也是如此实践的。  相似文献   

7.
田奇 《南都学坛》2010,30(3):75-76
"辞达"一说最早见于孔子,中年以后苏轼对这一理论命题加以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视野。苏轼的"辞达"说乃以"意"为终极指向,是北宋文学发展与其自身经历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在苏轼热情倡导文学创作真实自然的同时,隐含着的亦有他立言以不朽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简要地评述国内外一些学者的不同主题观,在确认主题和主语是不同概念的基础上,论述确立主题形式标志的必要性,然后评介陆俭明先生提出的三条形式标志,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初步捉出主题的七条形式标志。  相似文献   

9.
在美的探索中,美是什么?美在哪里?这类基本问题,一直困惑着人们因而也吸引着人们去探索。“美到底在于物,还是在于心,便首先成为对于现实美的理解的根本分歧。”然而“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说美在物吧,大诗人苏东坡诘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脱离主体,任何孤立存在的物,无所谓美;说美在于心吧,美学家蔡仪诘问道:“春晨红霞的美,难道不正在于天上云层反射着刚从东方出现的太阳光线中最强的红色吗?而秋夜明月的美,难道不也是在于月亮通过天气睛朗的空间泻下来的银  相似文献   

10.
“王田”制是王莽整个改革运动的中心环节,而“间田”问题则是“王田”推行与否的关健。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证“间田”不是“王田”,“王田”制根本没有切实施行过。同时,还对围绕“王田”制性质的争论进行了充分讨论,指出“王田”既不是“井田”,也不是“限田”,而是从战国授田直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田制。《周礼》一书对“井田”的描述是从三代“井田”向战国时期国家授田演化的过渡形态,汉代授田型“假民公田制”则是战国授田制的残存形式,它是王莽制定“王田”令的直接实践基础。“王田”制虽然没有推行下去,但却启发了后代“均田制”的出台,成为从战国授田向隋唐均田过渡的重要一环,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甲骨卜辞入自入自日入自夕数见,常由虚字叀和于引导。此结构中入为进入之义,指进入某段时间;自相当于于。入自入自日入自夕为动词结构充当时间指称。入自日指太阳升起的时间段;入自夕指太阳落山、进入夜晚的时间段;入自为二者的统称,具体所指则应据前后卜辞而定。  相似文献   

12.
许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些同志在讲到非洲人类共同体的问题时认为,非洲的人类共同体除了少数仍停留在部落发展阶段和一些已进到民族发展阶段以外,大多数都处在“部族”发展阶段,应称之为“部族”。我们认为这种非洲人类共同体的“部族”说,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非洲人类共同体的实际情况。由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涉及到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的不同理解,因此本文在论述时也要谈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相似文献   

13.
语境与意思的表达——兼评“语境歧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这里所说的“语境”是话语活动中,与意思的表达有关系的各种非语言因素共同组成的环境。哪些非语言因素能够成为语境呢?话语活动是由说话人和听话  相似文献   

14.
前一段时间,我国理论界、美学界和文艺界的某些同志,任意地将“异化”概念普遍化、抽象化,甚至与唯物辩证法完全等同起来。在这些同志看来,“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永恒的、普遍的现象,似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毫无例外地存在。有的人甚至宣扬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思想领域,都存在着“异化”,文艺也会“异化”;所谓“现代美学”,就是要把“异化”的人解放出来。这种社会主义“异化”现象的存在,好像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其根源就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英国刑事证明责任的疑难,表现在应怎样理解"提供证据责任"的基本性质及法律定位.英国法中"提供证据的责任"不是实质意义的证明责任,只是"说服责任"的程序性展开.对本方而言,是"说服责任"的"反映",对对方而言,是"说服责任"的"反对". "提供证据的责任"与"说服责任"存在本质的不同.这是理解英国法刑事证明责任的"转移"、"分配"等概念的基础,也是厘清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性质的关键.割裂"说服责任"与"提供证明责任"内在关系的"描述"理论即"阶段说"与"分层说",在英国法中不成立.强调"说服责任"实质意义的"实质说",同时意味着强调"提供证据责任"依附意义的"光影说". 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消除对英国刑事证明责任的模糊认识和对后续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争论多年.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问题的关键.应该承认文艺有意识形态因素,并能生产出意识形态来,但不能把文艺的本质界定为意识形态.文艺在社会结构中是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位置,它能产生意识形态功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多是持这样的见解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含糊的、难以成立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错误,在于它把丰富的规定狭窄化,用抽象的"审美"消解了文艺的意识形态作用.科学的道路是恢复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社会美”,是相对于“自然美”、“艺术美”提出的,它们同属于现实美,是社会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美言懿行,即传统的美德,它与一个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性格是密不可分的。用蔡仪先生的话讲:“善便是一种美,即社会美。”在近年来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具  相似文献   

18.
荣格认为:“东方的艺术形式和宗教,展示了对于世界的抽象的态度。因此,世界在东方人眼中,一定与它在那些用移情来使它生气勃勃的西方人眼中完全不同。在东方人看来,对象世界一开始就是灌注了生命并对它占有压倒优势的,因此它才退缩到抽象的世界之中。”(《心理学与文学》第225页—226页)荣格因此断定东方人是内倾的、保守的,在对象的神秘感面前疑惧地退却,建造起一种用抽象构成的、具有保护性的、与之对抗的世界来。在美学类型中,当属于抽象类型者。  相似文献   

19.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20.
一、屈原故乡的记载《屈原列传》没有记载屈原的籍贯。屈原故乡在哪里?两部主要辞典,几部流行较广的中国文学史,大都没有明确交代。看来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水经注》根据《宣都记》明确记载,秭归,是屈原的乡里。楚辞学界一般都承认,今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故多。也就是说,屈原是楚国秭归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