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构建市民社会为目标:社区建设和发展策略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角度,依托并着眼于推动以市民社会为目标的社区建设来谋求社会的发展,并将社区建设和市民社会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已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社区作为发育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资源,社区建设作为建构市民社会的构成要素、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作为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微观基础,要求我们通过社区建设来达到推动市民社会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的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道稳 《学术论坛》2003,(2):125-129
在社区建设的实践及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 ,即通过社区建设 ,构建以“强国家—强社会”为特征的市民社会。这一目标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是可以证成的 ,而且还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这一目标模式具有较大的兼容性 ,它的提出丰富了社区建设的理论资源 ,拓宽了社区建设的研究视野 ,同时也有助于社区建设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人自由,而保障个人自由需要一个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相对分离的社会结构.在中国,由于市民社会缺乏一个自然的生长过程,因此,借助于与市民社会具有一定同构性的社区的发展,有利于催生中国的市民社会.但是社区本身又具有反现代性价值内涵,因此,社区与政治社会相对分离的特征使其可能成为发育市民社会的社会结构资源,而其反现代价值内涵又使其具有抑制现代性无限伸张的作用.在中国现阶段,主要的任务在于利用社区作为发育市民社会的"发生性和结构性资源"来发展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的发育需要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 ,市民社会与社会资本之间相互支持。对于社会资本缺乏的中国来说 ,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发育只能是在政府的干预、扶持和引导下进行。西方学者的理论和现实的经验证明 ,政府在社会资本的创造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关键是政府能够提供怎样的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6.
汤晖  王兰  万顺福 《兰州学刊》2009,(8):73-76,79
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该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状况,这已达成普遍共识。信任的形成和信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经济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认为信任作为一种文化习性和社会心理取向,更多的是社会建构而非正式制度安排。福山提出的市民社会和社区意识给我们提供了社会地构建信任体系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下而上的以公民社会建设为基础的“社会本位观”相较于自上而下的以政治权力结构改革为基础的“权威本位观”更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没有公民社区就没有公民社会.公民社区建设是公民社会建设的立足点和抓手,以公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掀起一场公民社区建设运动,推动私人的公民化,尤其是农民的公民化是打破中国现代化所面临挑战和困境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市民社会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惟有欧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土壤才能孕育出市民社会并促其成长。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市民社会是私人活动领域的理论抽象并以此对应于作为公共领域抽象的政治社会或国家。市民社会所源出的CivilSociety一词,自古希腊城邦时代起在西方就有着涵义不尽相同的多种指谓,它既可译为市民社会,又可译为公民社会,还可译为文明社会。当它被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加以表述和阐发时,它便恰如其分地指谓着CivilSociety在西方某一特定时代的主要意义。由于市民社会蕴涵着丰富的本土文…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人类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它的发展、成熟以及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矛盾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市民社会又是民法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就民法典的制定而言,市民社会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民法典的制定必须同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反过来对于中国的市民社会,民法典的制定又是其构建的具体路径之一。对民法典的研究应当保持科学的态度,既要关注社会现实,又要尊重历史。  相似文献   

10.
郗彩红 《江淮论坛》2003,3(5):25-28
本文将中国市民社会在现阶段的发展,与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联系,并挖掘了市民社会中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从而阐述了现阶段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谐观与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美在和谐”成为中西美学思想产生的第一个命题。和谐作为一种秩序原理和关系范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美学史上人们把社会和谐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人文关怀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周宁 《人文杂志》2003,(2):82-88
从历史构筑现代国家意识形态 ,这一自觉的现代文化使命感 ,使启蒙立场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发现并利用了新史学与新史剧之间的协调动力关系。新史学通过学术真理获得话语权威 ,新史剧则通过艺术形象实现话语权威的大众化 ,使纯粹的思想变成大众世界观 ,创造出意识形态的整体性。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方法 ,而郭沫若的史学与史剧 ,是最具典范性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13.
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主要承担指导与推进者的角色.本文根据智慧社区的定义,论述了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必要性,分析了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关系,阐述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相关职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范式,剖析了中国二十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重构的过程,以及这其中政治权威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双向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国家权威崩解、国家权威重建、国家消解社会以及社会重建的历史脉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二十世纪政治社会发展的运行理路和轨迹,也能廓清未来中国发展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新文化构建的现实基础。要解决这些冲突,我们必须通过对各种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整合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重视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等各种途径,积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式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密切配合以及以个体自身的和谐带动并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具体说来,就是采取法制与德治结合、社会管理与自我规约并用、发展与治理并行等方式去营造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此相应地,人们应通过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制度管理与人本关爱相辅助、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比重、拓展与完善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等途径,去抵达社会和谐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界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权力是有限度的。然而,国家权力经常以各种理由侵犯着公民的权利。对人的自由权利的剥夺往往是国家权力从违反权力正当性的原则开始的,因此,对公民权利的捍卫,也必须从捍卫权力的正当性开始,任何人类理想的实现,不管是正义也好,还是平等也好,都不能超出正当这条底线,否则就侵犯了公民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论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思想在法学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和谐的实现过程及其难点,实际上是如何妥善安排处理好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它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只有生活在一种公正合理的规则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和谐发展的理论也只有在具体的有规则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是改造世界的指南。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广泛的科学内涵,社会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主要要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控制是当今任何社会都需要的 ,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更需要法律控制。如何建立和完善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有效法律控制机制 ,这是摆在当代中国社会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认为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控制 ,要以调整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利益关系为基础 ,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为此 ,必须努力做到 :利益明晰化、利益市场化、利益制度化 ,并使之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法律控制的三个重要环节 ,以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实现以利益协调为基础的法律控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