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学术界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的视角对我国村民自治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价值不菲,但却都是从村民自治制度内部求解。本文认为村民自治组织在运行中没有可供调动和整合的经济资源以及它的性质与功能的蜕变,是造成村民自治陷入困局的根本原因。对我国现行村民自治与其它自治实践的对比考察,也可以印证这个结论。解决的方案也只能立足这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发生了重大转变,以村级公共权力为视角进行观察,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种转变。基于对制度文本及实践模式的研究,村级公共权力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村级政治主体为实现村级公共利益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法定权力。在这一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村级公共权力的静态回路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且其运行过程存在不同环节的发展不均衡和结果低效率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已对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不顺,其中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上的“二元权力结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惟一正确的选择是党组织发挥作用,要从村民自治体制外部转到体制内部,将二元权力结构合而为一。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权力重叠与冲突问题,保证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也更有利于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过程中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20多年的变迁,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权威性统治向代表性自治转型的变革时期.然而,村民自治制度在运行中也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其中,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现实问题.即受计划经济以及传统行政命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村两委会之间出现了职责不清、争权夺利、相互推诿等不协调现象.经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要实现协调只有采取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下村庄多层次分权治理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建相互制衡的村级公共权力运行机制;积极推动村党组织内部的民主化建设;积极发挥村庄精英的作用,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等对策,才能更好地实现村民自治过程中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着定位不科学、制度缺失、社会生态变迁等一系列问题,应从优化自身、厘清关系、科学考核、健全程序、划片设立、探索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法律确认的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制度安排,已成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然而,今天要发展村民自治却不得不将其置身于“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危险”的三农问题这个大背景下去寻找出路。笔者以佳木斯地区三农问题为背景,分析村民自治的法律逻辑,并结合佳木斯地区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探寻完善村民自治的途径,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二元"体制下村民自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村民自治以来 ,我国农村出现了领导权中的“二元”体制 ,即以党支部为代表的党的领导和以村委会为代表的村民自治领导。这是两个权力合法来源不同、性质不同、成员要求和基本职责以及依据与方式不同的权力主体。化解“二元”体制中的矛盾 ,坚持党对村民自治的正确领导 ,通过村民自治的实践促进和改善党的领导 ,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是当前村民自治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山西平遥芦村村民对村庄事务不热心 ,村民自治实施的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大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委会尽可能地开展服务工作 ;让村民广泛参与村庄事务 ;积极发展村庄经济  相似文献   

9.
李树红 《理论界》2006,(7):99-100
围绕着是否可以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规定高于村委会选举一般选民的资格条件,无论是在学术理论界,还是在实际工作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论。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作者就村民选举行为与选举权、自治权之间的关系作以分析,并期望通过此分析,能对解决农村基层自治中的一些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基层民主不仅包括群众自治组织民主,还包括基层政权民主。本文以村民自治为背景,以农村基层政权的民主建设为研究目标,阐述了村民自治民主发展对乡镇政权民主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村民自治为借鉴,对乡镇政权民主建设方案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并对乡镇政权民主建设的效应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简析。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事务的复杂性、治理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主体不会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元的。在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村庄治理主体可以被析出主要的三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乡村精英。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乡村精英或成长为村庄治理的主体。能否或者可能,将取决于三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博弈。当然,这种博弈并非出自各方治理主体的主观意愿,而是农村社会的深刻转型与发展态势使然。其中,地方精英与乡镇政府的博弈态势对村庄治理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权冲突及其法律救济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由于利益角度的差别,自治体内村民个体的权利、管理自治体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自治机构的权力及自治体外的国家权力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保障村民自治正当有序运转,必须尽快健全村民自治中权利(力)冲突的法律协调、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实证视域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来自全国多个农村地区的实际调查表明,村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在法律保障方面,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不够明确不成体系,村民民主权利维护的功能有待完善;在制度设计方面,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之间的指导关系不明晰,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运行界限模糊;在政治文化方面,农村传统政治文化观念较为浓厚,村民向现代公民的公共意识与参与行为转变普遍存在困难,村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与能力素质和村民的自治渴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综合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村民自治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也深切感知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两委”关系的多维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友洛 《中州学刊》2002,(3):156-158
本文以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双赢双强”为价值定位,审视分析了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的法规定位、现状以及“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村民小组是一个天然的利益共同体,社会资本存量丰富,在村级利益表达和相关政策执行中发挥着独到的功能,这些功能对于维持稳定、高效的村民自治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从规范村民小组长的产生方式、建立村民小组会议制度、明确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的关系、完善有关村民小组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村民小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海选"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后被国家立法所认可,现已作为选举的模式推向全国广大农村.从"海选"的实践中分析"海选",看其利弊,利大于弊,利是主流.发展和完善"海选",既要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也要在实践中除弊兴利.只要在"海选"的实践中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和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其弊必将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7.
相对健康型的乡村关系而言,行政化和放任型的乡村关系属于非典型性的乡村关系,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行政化和放任型的乡村关系制约了村民的政治民主权利、经济自主权利和其它权利.要充分实现村民的各项权利必须转行政化和放任型的乡村关系为健康协调的乡村关系,其主要对策是完善法制、深化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提高农村干群的思想观念及素质.  相似文献   

18.
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文化形态,对加强意识形态整合,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党史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公办高等学校的根本领导体制。1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验证了这一领导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同时,在实践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过南昌航空大学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实践探索,在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领导体制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各少数民族成为国家的和自治地方的主人,既能保障各少数民族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又能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化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