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则杰所著30万字的《清诗史》新近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完善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填补清诗史空白的断代文学史专著。作者在第一章“绪论”里,首先简洁扼要地交代了清代诗歌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中间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文化政策和学术思想的箝制所打上的烙印。同时还有清代其他艺术门类诸如小说、戏曲的繁荣发达而对清诗所产生的推动与促进。作者不仅多方面地考察了清诗产生发展的这些横向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因素,而且还以前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为纵向线索、清晰地观照出历代诗歌发展的“关节”,以及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对于清代诗歌的正面启示与负面束缚。这样,全书以开阔的多维视野为起点。开篇即把清代诗歌置于“大气候”之中,从而揭开了认识清诗发展史的序幕。《清诗史》先从清诗的直接源流——明代诗歌起发,以蜚声明末诗坛的陈子龙为第二章.分析了陈子龙于明清易代的两个历史时期中的诗歌创作状况,并且具体评介了以他为首的云间诗派和受其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从《皇明诗选》的选编看陈子龙诗论中的“风雅之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龙等人编选《皇明诗选》的目的是借助对七子之学的重提来实现诗歌创作中风雅精神的回归。在内容上,他要求诗歌应该合于大雅,有风人之旨,又能够止于温厚,无怨怼之词;在外在的方面,强调辨体,要求诗歌音节婉亮,合于一定的法度。《皇明诗选》的选编与陈子龙的社事活动与实学经世思想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3.
云间派是明清之际最重要的三大诗歌流派之一,入清之后,衰落迅速,云间诗风在松江一地何以为续,是否中断?学界少有论及.清初大家孙致弥,其诗飞腾绮丽,雄放挥洒,尤其是早期诗风,对云间大家陈子龙诗多有借鉴,又由于其"西学"家风背景,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体现出云间地域文学的内在传承性.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汉语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初唐到中唐缺乏像敦煌变文那样集中反映当时口语的作品,因此,唐诗就成为研究唐代词汇的一项重要资料。白居易诗歌语料通俗、丰富可靠,无疑可以作为唐诗词汇研究的典型代表。回顾了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的概况,按时间可以分为唐宋至明清、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5个时期,并对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进行了评介,试图通过这种回顾和评介,勾勒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5.
明人论诗此起而彼伏,但自袁中道开始,师心与师古、真与雅的调和与修补已初现端倪。陈子龙则沿袭此举,继续对七子和公安派的诗学主张加以变异、折中,摒弃缺点,吸收他们的合理成分,不过其对前者的推崇与承袭远较后者为甚。同时,时代的内忧外患又使得陈子龙在诗歌格调的选择上讲究一种音节婉亮的雍容法度,以抵消衰世之音的萧杀与悲凉。  相似文献   

6.
明清矿业史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明清矿业史研究发现:上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集中在矿业政策和矿冶业研究两个方面,但侧重点不尽相同:80年代的矿政研究聚焦于明清矿业生产关系性质的争论,90年代的矿政研究向纵深发展,着眼明清政府矿业政策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80年代的矿冶业研究侧重个案研究,90年代的矿冶业研究开始和区域经济相结合,探究明清时期不同地区的矿冶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新世纪以来的明清矿业研究呈现多元、多视角的趋势.明清矿业史研究存在研究选题过度集中、矿业管理思想研究缺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云间派的领军人物,他交游广泛,文友遍及大江南北。在他的交游网络中,诸多桐城文人是不容忽视的。考察这些桐城文人与陈子龙的交游关系,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陈子龙,还能管窥明末清初松江与桐城两地的文化交流与文学互动之景况。  相似文献   

8.
"庄骚"合称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明以前,多着眼于艺术文章之同,而其后,始多言其思想感情之同.明清之际,陈子龙等士人把超脱此世的情怀与忠国之情、怨世之心相结合,赋予庄骚合称新的时代内涵,也体现了易代之际士人的特定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9.
明清诗歌创作和理论纷争具有四大特征:1.对创作范式的总结;2.对诗歌性情的体认;3.对诗歌新变的追求;4.对诗歌才气的称许。明清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在总结诗歌创作经验的过程中力图超越前人,并走向分化和深化,因此有必要给明清诗歌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陈子龙是明末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西陵十子是从明末杭州小筑社、读书社中来,并主要活跃在清初的一个文人集团.陈子龙与西陵十子的交往主要发生在崇祯十三年到十七年问,时陈子龙任浙江绍兴司理.陈子龙不仅积极提携、推赏西陵十子,而且传授文学衣钵,在杭州一地发扬光大其复古理念.西陵十子作为年轻后辈,在接受陈子龙文学复古理念的基础上,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学特色,并在入清后,反思前期的文学复古思想,表现出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云间三子”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以陈子龙为核心、以李雯和宋徵舆为羽翼的一个文学群体。这个文学群体积极地展开文学活动 ,从诗到词 ,从创作到理论都多有建树 ,从而推进了松江地方文学的兴盛 ,使天下士子为之注目。“云间三子”文学群体于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十年(1637)逐步形成 ,尤其是崇祯八年(1635)、九年(1636)以及崇祯十年陈子龙奔丧归里之后至年底这段时间 ,陈、李、宋交往最为密切 ,文学活动最为频繁 ,作品频频结集。“云间三子”的形成在松江地方文学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它打破了几社社课诗的沉闷局面 ,促进了云间派诗歌的兴盛 ;其次 ,它创立了云间词派。“三子”词合集枟幽兰草枠的结集刊行 ,标志着云间词派的形成。经过“三子”的努力 ,云间词派成为明清词学革新的先驱 ,为清词全面复兴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杨丽娟 《中华魂》2014,(4):61-61
正形态各异的"马儿"汇聚一堂,与马相关的诗歌穿插其中,静待观者入场。今天,"丹青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马画作品展"开始向公众开放,带领参观者品读明清至今的"马画史"。展览从央美美术馆藏的70多幅以马为主题的画作中精选了21幅。"主要挑选能够代表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精品,涵盖了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2000年以后等6个时期。"央美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李垚辰说,"这幅仿赵孟頫的《人马(卷)》,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陈子龙词的审美意趣.陈子龙有两个词集:一是<江蓠槛>,一是<湘真阁存稿>.<江蓠槛>写于青年时代,主要歌唱的是春天和爱情,凸现其名士风流,间有英雄迟暮之感.<湘真阁存稿>乃是明清易代之后的作品,自觉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春情绮思中寄托着亡国之恨.从<江蓠槛>到<湘真阁存稿>,一以贯之的是风流婉丽的风格,但后者的审美意趣又有若干演进和突破,词蕴更为绵邈凄恻,包含更丰富的隐喻潜能.  相似文献   

14.
一,明清时期的侗族诗歌明清时代的侗族诗歌是侗族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清代,涌现一些文化水平较高、致力于发扬民族文化的著名歌师,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篇。目前广泛流传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侗族诗歌,大部分是清代作品。这时期堪称侗族诗歌繁荣期。  相似文献   

15.
8 9年被认为是当代诗歌的重要关口 ,之后的 90年代诗歌在转型的过程中现出种种变式 ,在 90年代的诗学立场及诗歌纪事中 ,历史意识和历史意象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中得以凸显。本文着重从叙事的角度出发 ,从历史的个人化与当代化角度剖析历史意识的存在形式 ,同时 ,在狭义的历史意象逐渐淡出的当代诗坛 ,90年代诗歌又为历史意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历史意识与历史意象的合力造就了 90年代诗歌“永不终结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明之暴政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士论严苛,士人宝爱名节,为名节所累,甚至为名节所杀。在明清易代的变革中,更简单以甲申、乙酉二年是否殉国为判断忠与不忠的唯一标准。求生即意味着生存困境与道德困境,表现对人性极大的忽视与践踏。云间派五位重要成员——夏允彝、陈子龙、李雯、宋徵舆、徐孚远在明亡后抉择不同却同为士论严苛所左右,谱奏出一曲人性的悲歌。  相似文献   

17.
"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是一场震惊全国的文学运动。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历史叙述中,天安门诗歌运动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天安门诗歌运动的研究在3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以1980年代为时间点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而这两个阶段中的研究又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差异性和历史发展性。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说罗时进先生以其《丁卯集笺证》《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与《唐诗演进论》三部力作,成功奏响了唐诗研究由微观、中观而宏观的点面结合之三部曲,颇具学术性与方法论双重意义的话,那么,近年出版的《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则是他竭诚奉献给学界的别开明清诗文研究生面的第一乐章。其开拓创新之勇气,深厚扎实之  相似文献   

19.
在1980年代出现的诗评家中,吕进是较为独特的一位.他于外文系毕业,因此他的诗学研究长于中外参照,具有比较的世界性视域.自1980年代以来,他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由诗歌基础理论向诗歌内部原理深入,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诗歌观念,并从生活中提炼通俗词语来解释艰深的诗歌理论,借鉴古代诗话文体,创办新诗所,创办诗歌刊物,参加社会活动,以入世精神普及诗歌并开创诗学研究的新课题.诗与时代、国家、民族、大众、个人的结合,是吕进诗学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谈论陈子龙,并不是个新鲜题目,更不是个容易谈的题目。陈子龙作为爱国志士与诗人,想必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朱东润先生《陈子龙及其时代》研之已深;陈、柳爱情,有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抉隐发覆,使其真相大白于三百年之后,令人难以再有置喙之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