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肖丹 《学术研究》2023,(4):153-161+178
《水浒传》是日本江户时期传播最广的中国小说,有最多浮世绘作品。作为平民的版画,浮世绘推动“水浒热”从文化精英走向平民阶层,也因深入水浒的世界发生了变革。梳理日本江户时期《水浒传》的11部绘本、近1600幅插图和锦绘,可见水浒题材的浮世绘历近百年发展,在视觉转化上采用了日本文学常用的“翻案”手法,以模仿、替换、省略和增益等策略对中国插图进行技术性的改编。水浒题材的浮世绘奠定了“武者绘”的典范,创新中日文化传统融合的路径,塑造符合江户平民价值的英雄。水浒的题材和浮世绘的变革体现了文学和艺术深层联动。  相似文献   

2.
《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司马迁第一次以传记的形式,成功地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为我国文学提供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宝贵经验,莫说后世写实性传记文学,就连传奇、话本、小说、戏剧等都广泛地吸取与运用。如金圣叹说:“《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 《史记》的伟大艺术成就,对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传统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严铭 《学术探索》2014,(5):127-131
《水浒传》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替天行道"的男性英雄好汉,也在于它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一些史料和话本、杂剧艺术的梳理分析,说明《水浒传》中的主要女性多数在《水浒》成书之前有一定的来源和形成基础,这些来源和基础,使《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有了更大的超越空间,艺术地彰显了她们在男性英雄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物评点是金圣叹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评点中最精彩的内容 ,而在对诸多人物的评点中 ,武松、鲁智深、李逵 ,是金圣叹心头笔下最钟爱的三位豪杰。“水浒三杰”是民间文学长期酝酿积累 ,又经过《水浒传》作者加工而成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受前人对《水浒传》评点影响的金圣叹看来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魅力之所在 ;再加上金圣叹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对所处黑暗现实的不满 ,以及“独恶宋江”等 ,都导致了他对“水浒三杰”的钟爱。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从作品的倾向性到人物形象,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从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都有所曲解与篡改。在对《水浒传》思想内容方面的歪曲,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认为既是“强盗”,就不能许以忠义,只能说成是穷凶极恶;第二,既是反抗封建统治的“强盗”,不但不能许以忠义,更不能招安,免得农民抱有幻想,敢于效法。  相似文献   

6.
张维娜 《理论界》2004,(2):128-129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评点的《水浒传》,在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有许多真知灼见。在人物性格评点中,金圣叹自觉地将人物性格加以对照,把他们鲜明地区别开来,而他的许多艺术见解也渗透在对照之中,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金圣叹十分推崇《水浒传》中人物的塑造,他赞叹道:“《水浒》所叙,叙一百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水浒传序三》)因此,在《水浒传》评点中,他自觉地把人物性格分析作为重点。他采用对照法来分析人物性格,或是将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加以…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的饮酒描写溶入了整个社会的饮食文化之中,并带动整个故事的方方面面,既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又加剧了小说的冲突与矛盾,使故事情节既扣人心弦又妙趣横生。《水浒传》以酒始,以酒终。英雄好汉、平民百姓的饮酒行为,众口流传,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8.
从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八年第一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从水浒戏和水浒叶子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这篇文章的结论是:“《水浒传》小说的产生最早也不得早于成化前期。”当时我提出《水浒传》小说成书“不得早于成化前期”这个结论是留有余地的。明代人陆容记载水浒叶子的笔记《菽园杂记》最后一条标明的时间是弘治甲寅,即弘治七  相似文献   

9.
李丹 《北方论丛》2007,(3):29-32
从鲁迅对施耐庵及《水浒传》的考证评述和鲁迅对《水浒传》的接受情形看,鲁迅不畏强权,勇于反抗压迫,荷戟鏖战的抗上精神以及崇尚“个人的自大”的独异精神实源于他对《水浒传》文本的缜思细琢和穿越历史时空的联想。在文学层面上,鲁迅从大众语、小说笔法、人物塑造及“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维度上获得了解读《水浒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定一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施耐庵之著《水浒》,……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①当时日本有《水浒传》译本,其批语也云:“《水浒》之有益于初学者三:起勇侠,斯尚气概矣;解小说,斯资俗文矣;鼓武道,斯资信义矣”。②燕南尚生因而称道《水浒传》,“作者知立国之道,在于强兵,欲强兵非有尚武精神不可”。③  相似文献   

11.
“水浒戏”与《水浒传》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浒传》的人物与故事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与“水浒戏”的长期盛演不衰密切相关。早在长篇小说《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戏”已经成为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内容后来被小说所采用。《水浒传》成书并陆续刊行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水浒戏”更为繁荣;反过来,“水浒戏”的演出又进一步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 歌德说过:“现实主义作家认为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记叙性文学体裁,把人物看作小说的灵魂.”(《歌德谈话录》)中国现代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难以胜数的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在各类人物形象中,我以为农民形象塑造得尤为出色.从二十年代初期的阿Q、闰土、运秧(王任叔:《疲惫者》)、多理(许杰:《惨雾》)到三十年代的奚大有(王统照:《山雨》)、阿毛(鲁彦:《乡下》)、老通宝(茅盾:《春蚕》)、立秋(叶紫:《丰收》),一直到四十年代的李有才(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张裕民(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郭全海(周立波:《暴风骤雨》)等等,一个个形神毕肖、真实感人的农民形象深深镌刻在广大读者的脑海之中.中国现代小说中这些主要农民形象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一个个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物典型,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总体上构成了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蕴着博大恢宏的社会容量,生动地体现着我国广大农村巨大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鲜明轨迹这样一个形象体系.这一形象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诗词韵文的艺术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中的诗词韵语,主要用于人物形象刻画和场景描写。小说以“特写镜头式”的艺术手法,使这些诗词韵文尽可能地对刻画人物形象,描摹场景,烘托渲染氛围以及把握情节节奏等,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人学,这是普通的文学常识,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名著,都必然要塑造出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美国著名现代戏剧理论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在戏剧里,毫无疑问观众起最强的直接影响的是动作。可是如果剧作家要和观众畅所欲言地沟通思想,那么写好台词是不可缺少的。而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戏剧是这样,小说也是如此。《醒世姻缘传》之所以值得称道,就是因为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性格、各有特色。例如薛素姐  相似文献   

15.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6.
小说批评家叶昼和毛宗岗关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塑造,分别提出了两个美学命题:“同而不同处有辨”与“犯中见避”。 叶昼在《水浒传》第三回回末总评说: 《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相似文献   

17.
有人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概括为类型化、性格化和心理化三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小说变化演进和成熟繁荣的历史轨迹.早期汉魏六朝小说,“初陈梗概”,其人物形象过于简略,类型化用笔始见端倪.至于史传中的人物,唐宋传奇小说、话本小说中的人物,也多属于类型化的.王国维曾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文学小言》)这话尽管不无偏颇,但杂剧人物形象之类型化特征是不成问题的.明清小说是一个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新思想的产生,无论在小说美学理论上或创作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水浒传》写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声口”,是血肉饱满、个性异常鲜明的性格化的艺术典型.而到清代《红楼梦》,则完全摆脱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俗套,“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它已成就为精雕细琢的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中描写的酒家有30多处,它们是小说里的社会背景,是展现人物形象的生活平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闪现在酒家环境中,而酒家环境则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多方面的映衬。  相似文献   

19.
程伟 《阴山学刊》2009,22(2):23-26
《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所采用的不同叙事方式体现了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从集体化叙事到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本结构的安排、“家”意象的讲述来看这一变迁,可以窥见“十七年”到“新时期”对于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讲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白描,是指纯用墨线勾描,不着颜色的一种表现物象的手法;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术语,也是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戏曲、年画等传统艺术手法之一。将白描用于小说欣赏,始于金圣叹。他评点《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一回有关雪景描写时,除“写雪绝妙”的批语外,便是“‘寻着踪迹’四字,真是绘雪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