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围城》的哲理小说定位《围城》研究五十年,许多问题仍争执不清,我认为关键在于《围城》小说品格的准确定位。普遍的看法是,《围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结构特点,或是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的采用与精神实质的反仿。最早执论者是林海,在《<围城>与“TomJones”》中,他指出:“这两部作品都是所谓恶汉体的小说……”并分析了此类小说的特点。夏志清也指出:“《围城》称得上是‘浪荡汉’(picaresquehe)的喜剧旅程录。”EdwardM.Gunn承袭这一基本说法,并将方鸿渐与传统浪荡汉形象予以比较。我认为《围城》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哲理…  相似文献   

2.
《围城》四女性方道文对钱锺书先生的名作《围城》,有人曾作过这样的评论:“从头至尾,离不开女人”,“实与鸳蝶一墙之隔”,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在深刻领悟小说的中心意象及其独特风格之后,这种谬论便不生自灭了。因为从小说所提供的生活场景和形象画面来看,它描写了...  相似文献   

3.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它写出了“灰色知识分子”在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剧性命运。《围城》同卡夫卡的《城堡》异曲同工。它的主旨是要表达人类最深刻的绝望感,作品未能为方鸿渐指出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对于人生的讽刺和感伤──钱钟书《围城》症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34-36岁时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长时期来在现代文学史上并不被认为是一部重要作品,即使在今天,也还有人持有类似看法。前不久,在一次会上,我还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钱先生的《围城》里都是一些玩笑,没有什么严肃的意义。首先给予《围城》高度评价的,是夏志清先生的《中国近代小说史》。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界对于《围城》事实上另眼相看了。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电视连续剧《围城》获得了巨大成功,长篇小说《围城》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品。现代文学学者徐乃翔曾经给我讲过钱钟书对于某些现代文学作品的看法。在…  相似文献   

5.
《围城》的女人·女人的“围城”张岩冰,杨幼力在《围城》中,作者曾让孙小姐给汪太太画过一幅像:孙小姐要过笔来,把红色铅捺出来,在吸墨水纸板的空白上,画一张红嘴,相去一寸许画十个尖而长的红点,五个一组,代表指甲,此外的面目身体全没有。她画完了,说:“这就...  相似文献   

6.
论《围城》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回读《围城》,都禁不住在心里暗暗称妙;在师友当中,凡读到《围城》的,没有不拍案叫绝的。这书到底妙在哪里?奇在何处呢?奇妙之处全在于语言的精细与奇创,从而表现出的语言的审美特性。《围城》语言的魅力源于语言的审美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二方面:第一,语言的...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新颖、奇特的譬喻,生动、传神的细节,诙谐、幽默的笔调,展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到十八世纪中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有人把《围城》与《儒林外史》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儒林外史》,并非过誉之词。所谓新的《儒林外史》,这不仅仅是就它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生活的题材而言,最主要的还是指《围城》渊源于传统,并超  相似文献   

8.
《围城》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使得整部作品富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读者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此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看其是否实现“三维”转换,旨在帮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写于1946年的《围城》,至今已有英、法、德、日、俄、捷等多种文字的译本,是一部饮誉世界文坛的长篇杰作。凡读过《围城》的人,有一点总体印象恐怕是相同的,那就是它所表现出的那种凌厉的讽刺。柯灵在《钱钟书的风格与魅力》中说:“钟书创作的基调是讽刺”...  相似文献   

10.
新文学史上,颇有学者作家一肩二任的人物,也不乏奇才奇书,钱钟书和《围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围城》于46年2月—47年1月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47年5月就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如今已走向世界。小说好象巨幅写真,涵慑深广,老到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人群生活的横截面和纵剖图,丰富了现代小说艺术。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名著,《寒夜》与《围城》有着相似的创作与生活背景。本文以《寒夜》为主,并对照《围城》,考察分析了抗战生活对知识分子经济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他们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并对作品所涉及的人物性格和家庭矛盾,做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于1946年写成的小说《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使之在中外文坛上享有盛誉.《围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语言艺术,作一粗浅的勾勒.一钱先生是一位博学的作家,是学者型的幽默大师,他的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是幽默诙谐,洗炼含蓄,开卷令人口爽心怡,笑声不已,谈后又使人感到言谐意深,韵味无穷.《围城》即是以妙趣横生的调侃扣人心弦,以辛辣蕴蓄的针砭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围城》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审美功能?这一问题到目前尚无文章作专门论述.本文拟就此方面作些探讨.文章要点:一、社会历史时空与人物心理时空的矛盾组合,时空关系的隐显处理及分体时空的构造,是《围城》在时空艺术方面的新探索,也是其结构特征之一;二、淡化情节,将情节作为时空转换的机制,并形成四个链环,是作品的情节结构特点;三、《围城》结构就自身(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而言是独创的、完整的,但站在审美的立场上,其又是“曲高”而“和寡”的.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孽海花》、《围城》三部小说的作者吴敬梓、曾朴、钱钟书有着很大的文化心理趋同。他们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走向的省思,又有着对知识分子人格建设和价值定位的观览。他们分别以小说的形式探索了各自时代的民族未来和传统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本文试图围绕着方鸿渐,把《围城》所展示的情与爱分为一夜情和偷情、旧式婚姻及新式恋爱三种样态,并根据作家对待情与爱的态度和传统道德观念,按照庸俗、传统、世俗、理想的情与爱顺序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围城》真实地揭示人生的困境和感情的困惑,但是,钱先生的情爱观是传统的、矛盾的、悲观的、失望的。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在主题意蕴方面,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有相通之处,但这种认识一般仍停留在直观式的总体印象上。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而且在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相似、契合之处。比如说《围城》和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萨特的小说《墙》,先后都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中涉及女性的婚姻问题一直被作家和读者们关注着,而对于大龄未婚女青年有关婚恋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的描述却是罕见的。独具慧眼的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意无意地切入了这个由于众多原故产生的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的社会问题。从《围城》中范懿和刘小姐二人可见当时大龄未婚知识女性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中运用了大量新颖的通感,为小说增色不少,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围城》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茅国权和简·凯利合译的英译文进行语料库对比研究,将原文和译文中通感按照通觉的不同进行分类和检索,并借助一定的语料库软件检索得出数据,考察《围城》中通感分布规律,并从语篇和通感构词两方面对典型范例进行观察,分析其文体效果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研究发现《围城》中语篇类通感34处,在译文中除了1处通觉发生转移,其余均保留了原文的通感;而通感构词类艺术手法在原文中共计出现30处,译文仅保留10处,译文通过意译的方式只传达了语义,但通感的微妙意蕴却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19.
刘旭 《殷都学刊》2010,31(1):92-98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意蕴深厚、耐人寻味的小说。他所描写的是一批生活在"人生边上"的非主流社会的上层知识分子。小说以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家庭等人生经历演绎了"围城"这一意象,表现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后的畸形社会特征,着重剖析了这些知识分子个性与道德方面的弱点,并从中反映出一个行将崩溃的病态社会的真相,透视了在社会人生重压下主人公的精神受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表达了作者对整个旧时代生活的讽刺和感伤,寓示出人生处处是围城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围城》,观后印象甚佳,並由此想到了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原作。 电视连续剧《围城》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30年代末的时代氛围,再现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而且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和风貌。导演的手法是娴熟流畅的,一些主要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