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族权利法律保障机制作为一个人造系统,目的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民族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目的是多元的。民族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的目的对要素、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民族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的目的,对于民族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的设立和完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公平已成为人们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利益诉求。文章阐释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以法治的力量为公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社会信用低下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和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法”或“社会信用信息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在完善和落实上述体系和法律制度时,必须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从根本上消除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4.
当代科技进步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推进。尽 管当代科技进步立法,尤其是中国科技进步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 需制定《科技投入法》,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法制,积极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健 全科技法人制度,努力营造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的法制环境,推进科技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劳动的权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都有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多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现象却大量存在,使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囿于个体劳动者的相对弱势,劳动者常常求助无门。因此,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就显得极为迫切。而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却存在诸多缺陷,难以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救济。运用法律的手段规制就业歧视应综合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种手段,在立法上要出台《禁止就业歧视法》,在执法上要设置专门性行政执法机构,在司法上要实现诉讼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6.
企业间借贷作为我国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其合同效力历来被司法机关认定为无效。但无论是从法理分析,还是从我国现行立法规定来看,否定企业间借贷行为的效力均缺乏正当性基础。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对企业间借贷合法化进行利弊分析,可以得出,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应回归契约自由、金融安全、诚实信用等基本理念,明确企业间借贷合同生效的基本条件与利息返还标准,同时通过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国家外部监管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企业间借贷的法律保障机制,引导企业间借贷行为的有序开展,不失为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未清晰地认识和定位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者的关系,未处理好三者的分工与衔接,是造成我国环境多元治理模式难以落实的关键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传统政府管制模式的路径,以致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而轻视企业、社会公众作为治理主体的力量,导致其他治理主体参与环境治理法律机制的缺失。比较分析三者存在的障碍,提出落实环境多元治理模式法律保障的建议,从而构建起三者相互协作、共同治理环境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公民知情权法律保障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情权是现代民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有关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但是,公民知情权宪法地位尚未明确;知情权法律保障制度还不能形成一个系统而完善的体系,其法律保障效力难以发挥。确立公民宪法和法律上的知情权,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是完善公民知情权法律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困扰社会的难题,大学生为了就业不惜牺牲各方面的利益,使得自身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不仅要立足社会,还要加强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高校也应该注重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纸化、技术化、数字化等特征使得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民事活动不仅将面临诸如信息被截获、篡改、破译或解密等信息安全问题 ;同时还将面临当事人的身份识别、缔约能力等影响交易效力的问题 ;另外 ,还将面临更多的诸如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抵赖或否认、当事人的资信状况等影响交易安全的信用问题。解决好上述这些问题 ,无疑会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网络交易的信心 ,促进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目前 ,关于网络交易中的信息安全的技术防范机制 ,一般采用信息加密 ;对于当事人缔约能力的识别 ,一般采取第三方认证机制 ;对于网络交易的信用安全问题 ,一般利用电子签名和网络认证机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与实施同几亿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事关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制度缺陷、养老金水平低、立法相对滞后、基金增值困难、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通过与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涉及的有关立法方式、监管责任、争议解决、多层保障等法律机制进行比较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让农村居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社会目标,需要增加补贴额度,提高养老待遇;建立动态机制,调整缴费标准;提高立法层次,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基金运营,确保保值增值;改进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平等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宪法权利的实现,有利于降低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保障不足带来的风险,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尚存在着立法有空白、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政府责任弱化、保险基金监管和保值增值制度有待改进、法律救济制度等问题,亟需在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上,针对相应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险各保险项目,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制建设现状的论述,分析当前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促进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亟待开展的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政府、集体及个人三方来承担。由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才刚刚起步,财政资金保障能力水平呈下降趋势,集体补助缺失,农民的个人收入微薄,因此不足以负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通过改变政府扶持方式,以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税收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用实物换保障来构建多渠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新农保制度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展开,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让人忧虑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新农保制度,这样任由各地自行试点,势必会造成农保制度的碎片化,从而给统筹层次的提高、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增加困难。为防止农保制度的碎片化,推进我国新农保的健康发展,文章在总结分析当前各地试点的新农保模式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力图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一种全国统一的,涵盖专职农民、被征地农民、城镇居民等自由职业者在内的、与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基本一致但又充分体现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身份差别和个体差别的新农保制度。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运行中政府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10%的县(市、区)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以后逐步推进,到2020年前,要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适龄居民的目标。新农保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这是我国推行的一项统筹解决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惠农政策,也是政府对于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所承担责任的开始。但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除了要有强大的财力作为保障外,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在构建新农保的过程中,怎样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性质及多大范围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以来,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不少地方政府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安排的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对当前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困境以及不同的制度安排进行了描述、分析和评述,提出了在关注和设计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时,需要深入思考和把握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村养老所依赖的土地、家庭和集体经济等方面功能均在弱化,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备受挑战。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中应承担主导责任是生存权保障基本原则的要求,也是平等性原则的要求。对比国外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我国政府在社会养老,包括农村社会养老的财政投入还是太少,根据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增加农村社会养老的财政投入是可行的。政府责任法制化应包括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方面的财政责任、政府财政责任监督实施、宣传责任、增值保值责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所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镇江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较高的民众参与率,但在政策的理解与宣传、执行机构的定位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从政府角色定位、农村经济发展、执行机构完善和监督体系完善等方面去增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现行日本失业保险法制度的特点是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员工在职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以预防失业的发生。上述特点的形成原因在于:借鉴西方国家失业保险法制度改革的经验,应对结构性失业的能动反映,强化政府在失业保险法制度中的作用以及重视员工技能培训的历史传统等。日本的失业保险法制度的经验对处于改革中的我国的失业保险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