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周的军事教育、职官系统和军礼礼仪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机构已经较为完善,既有中央设置的"辟雍"等,也有诸侯卿大夫设立的"庠序"等,就内容而言主要是与车战相适应的射御等技能的训练,亦有相关军事礼仪的教育。在军政合一的历史背景下,西周的军事职官系统虽然没有专业的将帅,但是已经有专职的军事官员,司掌一般军事事务,处理日常的军务行政。而最具特色的则是西周一整套的军礼礼仪,其与军事教育和职官系统相表里。整个军礼从战前祭告祖先、授斧钺开始,到观兵、致师等军事威慑,再到战争中一系列相关的礼仪要求,最后到战胜的振旅礼、献俘礼、饮至礼等,或战败以丧礼处之等具体礼仪细节。  相似文献   

2.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3.
汉代校猎赋展现了汉代校猎之制,而由于两汉礼制思想与政治状况的不同,汉赋中所见校猎之制的描写有所不同。如西汉侧重于优游娱乐、奢侈淫逸,东汉初期重视其儒家礼乐教化功用,至东汉中晚期,则回归其军事功能本身,内容与风格各有不同。而从总体来说,汉赋所展现的汉代军礼,具有雄豪、恣肆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无论学术传统还是文化传统,常将儒家与道家、孔子与老子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加以观照和研究。通过对读先秦儒家与道家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尤其《孔子家语》与《道德经》,可以看到孔子与老子的人生哲学实是深深扎根于西周文明土壤的并蒂之花。两者在人生哲学的诸多方面存在极大的相通乃至相同,这也启迪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先秦儒家与道家文献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于和谐人生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军礼的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洪荒时期,至少在黄帝时已有“命将”“振旅”等仪,后历经尧舜直到夏末,此为传统军礼漫长的萌芽时期。殷商时,军礼的五个项目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大师之礼”的“告庙”“谋伐”“册命”“迁木主”“逆旅”“献俘”等均见于甲骨。周承殷制,“大师礼”的部分项目(“谋伐”“册命”等)及“大蒐礼”与殷代类似,它如“告庙”有“类祭”、“振旅”有“丧迎”皆其所异。要之,周代军礼的各种仪式渐趋成熟,每个项目基本都配有一套完整的仪注,传统军礼至此已大体成型。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在“轴心期”华夏民族道德理性自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先秦儒家吸取了西周家族宗法制的一些观念,将孝亲敬长的自然情感加以理性化,将源于自然情感的“亲亲尊尊”引向政治治理的轨道,从而将社会政治秩序的和谐奠定在血缘亲情上,同时也使社会政治生活带有浓厚的家长制特色。通过对早期儒家伦理思想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到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再到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中国学术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到多元再到一元的过程,演变轨迹为:学在官府——礼崩乐坏,学术下移——儒、墨私学产生——百家争鸣——六家抗衡——儒、道并争——独尊儒术。汉初儒家之所以能兼容百家,完成统一思想的任务,实现子学向经学的过渡,一是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二在于儒家主张的“仁义”思想,三是儒家在斗争中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司法伦理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司法道德的历史发展,儒家居主流地位。最初形态滥觞于西周,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汉,完成于唐。自宋后走向衰落,至近代瓦解。法律儒家化是以礼入法的活动,出现了儒家思想的法律条文。把伦理道德作为断案的依据,并施展了“曲法伸情”的局面。其特征具有宗法性、世俗性、强制性。在发生德刑矛盾的情况下,则据统治阶级利益而择之。它的综合治理观念和和谐的观念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周春秋时期,"天"的神秘色彩淡化,"天命"观逐渐被带有客观性和伦理性的"天道"观所代替."人"从"天"的威势中解放出来,"人道"上升到与"天道"并列的位置.儒家又顺应这一趋势,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并把"天人关系"的主题定在"人道"上.儒家为"人道"制定了"中庸"的目标和"礼"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之孝是亲子道德,既不是“君德、宗德”,也不是适应对象广泛的公共道德。孝至迟在商代已经形成,它是个体家庭的产物,而不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其目的既不是维系宗族关系,也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利益,而是家庭亲睦与社会的安定。孝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家庭文明进步的标志。孝德自西周始方与宗法、政治发生联系:西周宗法制采用祭祖的宗教方式,吸取孝德的精神,使祭祖成为孝的重要内容,孝德因而宗法化;儒家移孝为忠,使孝政治化。孝德对象的增加使其社会功能扩大,但孝作为子德的本质特点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1.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走到了西周,迎来了以人意识觉醒为主要标志的历史黎明时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这种人意识的觉醒: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的彰显表明了人类主体性地位的觉醒;对天命的质疑透露出人精神的跃动;礼制明的形成标志着人意识的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兵家著作,历来深受中外学术界重视。但从文学角度对《孙子》进行研究的却凤毛麟角。一般的文学通史对诸子散文的关注多集中于儒、道、墨、法、纵横家身上,于《孙子》之文似未见有过论述。然纯粹从文学角度而言,《孙子》在阐述其军事理论时与诸子阐述其政治理论一样,都运用了文学的笔法,将之列入诸子散文艺术之列自属当然。以文学的眼光通览《孙子》十三篇,可以将其形象概括为几句话,即:结构如环如网,语言如歌如诗,句式多用连弩句或鸳鸯句;兼有诸子散文之长,而少诸子散文之弊。  相似文献   

14.
对外交往能否顺利成功进行,取决于交往者能否准确掌握和运用对方的礼仪。两国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惯和交往礼仪,能避免相互的矛盾冲突,使交往在有礼有节中顺利进行。因此,深入了解和准确掌握各国习俗和礼仪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习俗在人生价值观、等级观念、男女社会地位以及交往礼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中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  相似文献   

15.
从敦煌文献及其它史料分析认为,八世纪末至唐成通七年(866)西州地区一直在回鹘控制之下;大中五年(851),入使长安的西州回鹘是原漠北回鹘汗国派驻西州分支的后裔;而成通七年,出身踱跌氏的仆固俊正是从他们手中夺得西州、轮台等地。此后,西州等地进入西州回鹘汗国时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讲武礼是一项古老的传统礼仪制度。先秦时代,讲武礼已是天子、国君检阅军队与昭显国力的重要手段。至宋代,讲武礼最初依然发挥着炫耀国威、激励军功的作用,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北宋"崇文抑武"国策的不断推行,军事与武力因素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受到压制,国家的尚武精神日渐消退,讲武礼遂走向形式化和边缘化。讲武礼在宋神宗朝纵然有过短暂的复兴与变化,表达了当政者的强国、强军意愿,但最终因朝政的紊乱而在王朝的礼制和政治中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7.
由于教学目标的转变,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学习西方的社交礼仪将关系到跨文化交际的成败。社交礼仪教学作为一项新的内容必将促进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谈起,对此次改革的内容和导向作用作了评述,进一步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社交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之战”前,溪州彭氏土司司治尚无法确定。“溪州之战”后,彭士愁“乃迁州城,下于平岸”,此州治实亦位于今之会溪坪。此后,永顺彭氏土司之司治,先后兴废、迁徙凡三处:龙潭城、老司城、新司城。其中,集军事、政治功能为一体的“土司王宫”-- 老司城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不可多得的瑰宝。它是复原永顺土司社会结构、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物证,是研究土家族乃至华南民族史的重要资源。老司城选址与修建体现了自然地形和军事防御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案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关中解放前、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丧葬礼俗的葬前礼俗、葬礼、葬后服丧之礼的简要描述 ,探讨了丧葬礼俗的沿革及规律。同时通过对陕西关中传统丧葬礼俗细节的考察 ,阐述了这种丧葬礼俗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20.
墨子的文化思想是先秦显学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观上 ,墨子反对儒家倡导的繁琐的上层贵族文化 ,提倡简易质朴的平民文化。作为社会下层民众利益及思想的代表 ,墨子强调教化 ,倡言兼爱 ,主张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显示出与其他学派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此外 ,墨子坚持社会进化的文化史观 ,反对泥古 ,强调述而且作、继承与创新并重 ;并力行实践 ,坚持了科学实证的知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