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清朝为了防止日本和美国在对朝鲜的政策上勾结,想利用列强间的矛盾,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极力促成朝美之间缔结了1882年<朝美通商条约>.它是朝鲜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此约不仅导致了朝鲜的全面开国,而且成为中国和朝鲜宗藩关系破裂的诱因.  相似文献   

2.
朝鲜半岛当前的核危机是由第一次朝核危机升级而来。危机爆发后,美朝双方展开了首次公开双边谈判,并发表联合声明:朝鲜同意暂缓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支持南北联合宣言中提出的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美国郑重承诺不对朝鲜使用核武器和其他武力,不干涉朝鲜内政。然而,在第二轮会谈结束后,由于美朝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南北对话与特使交流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双边关系趋向紧张。朝鲜从反应堆拆除燃料棒,并拒绝国际检查员采集测试样本的举动使危机达到顶峰。由于担心朝鲜可能在被迫情况下采取极端行动,美国在不放弃外交和加强军事准备的前提下策划对朝空袭。此时,美国前总统卡特访朝传递出了朝鲜愿意重返外交谈判的信号,美朝借此契机回到谈判桌上,并达成了解决朝核问题的框架协议。但协议存在诸多隐忧,主要表现为:美国将对朝政策与整体外交战略挂钩,影响了解决朝核问题的一贯性;美国对朝政策需要兼顾韩国立场;美国对朝政策受到官僚政治制约。框架协议存在的问题也孕育着美朝关系和朝鲜半岛局势重趋紧张的可能性,为朝核问题的再次浮现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5.
以谈促变: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回顾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克林顿政府在处理朝鲜核与导弹问题上采取了接触包容、以谈促变的政策,其对朝政策实施效果可谓得失参半。虽然暂时冻结了朝鲜的核与导弹发展、初步改善了几度紧张的美朝关系,但是,由于对朝战略判断失准、国内政治因素牵制,不仅没有根本解决朝鲜的核与导弹问题,美朝关系正常化也未能实现。总体而言,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只是取得了可以逆转的有限成功。不过,这些成功经验却值得奥巴马殷鉴。  相似文献   

6.
在文在寅执政期间,伴随着韩朝双方最高领导人在板门店的成功会晤,韩朝关系在经历了所谓"丢失的10年"的"冰河期"以后再次迎来"回暖",半岛紧张局势趋于缓和。韩朝关系之所以能够迎来新的"蜜月期",除了文在寅基于对朝友好态度的"绥靖"政策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外,也和朝鲜的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息息相关。在韩朝最高领导人为缓和半岛局势进行高频率政治互动的同时,"朝鲜无核化"这一制约半岛和平进程的最根本问题的解决却依然波折跌宕。目前,文在寅政府朝核政策面临的困境是来自于美国的对朝不妥协和韩国国内保守势力对文在寅政府的制约。如果文在寅在任期内不能成功化解来自美国和国内的压力,那么其制定的无核化政策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特朗普之所以不愿在对朝制裁问题上做出妥协,是因为其不希望朝核问题与自身的亚太战略脱钩。同时特朗普也希望通过朝核问题促使韩国在战略上和自己保持一致,达到更好"管控"韩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美苏缓和与中美建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 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两国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是美苏关系的牵制。尼克松政府寻求与苏联的缓和 ,导致中美关系停滞不前。福特政府期间正常化没有进展。卡特政府中主管外交的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相左。万斯认为美苏缓和关乎美国外交的全局 ,中美关系应从属于美苏缓和。布热津斯基认为缓和本身是复杂的 ,美国应实行多中心的政策 ,应利用中苏分裂减少美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担心。卡特在 1977年受万斯影响较多。由于缓和的衰落 ,并受布热津斯基的影响越来越大 ,卡特在 1978年年中才打定主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刘合波 《国际论坛》2011,(1):34-39,80
尼克松政府初期,负责中东事务的国务卿罗杰斯继承了约翰逊时期对等平衡的中东政策,但这并未促进阿以之间的和平进程。约旦危机中约旦和以色列的表现,使美国意识到以色列在实现美国意图中的战略价值,这促使美国改变了对阿以冲突的对等平衡政策,转而采取加强以色列军事优势的威慑平衡政策,从而实现了美国对中东政策的第一次嬗变。约旦危机对美苏、阿以双方的攻防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9.
尼克松政府撤离部分驻韩美军,是其全球缓和大战略的需要。为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SM 27文件,研究从韩国撤军的可行性。由于需要和盟友韩国磋商,加之美国军方的反对以及需要说服国会批准对韩援助,美国迟迟未就撤军问题做出决策。但随着美韩各自国内情况的变化,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快了决策步伐,其下属项目分析智囊部为尼克松政府的最终决策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并拟订了具有决策性质的NSDM 48文件。尽管韩国强烈反对,但它根本无法改变尼克松政府调整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决心。部分驻韩美军的撤走,对1970年代初朝鲜半岛局势大幅度缓和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苏冷战对峙中,亚洲作为欧洲之外美国遏制苏联的又一前沿阵地,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等多种原因,美国国力相对衰落,而该时期东亚的日本经济已经复兴,出现了对美离心倾向;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为美国改善同东亚大国中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在东亚实施了奠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亚洲政策基调的均势外交。本文着重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东亚外交的必要性、东亚外交的实施、影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朝鲜作为"冷战活化石",其外交政策的特殊性引人深思.朝鲜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并陷于不可摆脱的安全困境,国内经济状况长期不佳,金正日更面临稳固自身政权的问题.分析国际格局、国际系统、国内政治、国内经济等诸方面因素对朝鲜外交政策的影响,结合此次朝美核危机,整理朝鲜外交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晚明万历年间日本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明廷以保护藩属为名出兵,先后两次打败日本军队,维护了以明王朝为核心的东亚封贡体系;晚清光绪年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清王朝为核心的东亚封贡体系至此彻底崩溃。两次中国对日战争,其结果是一胜一负,但后者对中日朝三国的影响确是极为深远的。清王朝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鲜实质上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而日本却崛起为东亚新兴霸主,朝着世界级的资本主义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初期,陈云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把握大局,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财经方针和政策,为恢复国民经济和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由应对战争向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千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后在军事胜利的影响下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通过分析,揭示了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的美国战争决策过程和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同美国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其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国家统一以及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制造了台湾问题,使新中国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宝贵时机,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极为敏感的核心问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台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6.
北进、南进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和争霸世界的战略。中国的抗日战争使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图谋彻底破产;推迟了日本法西斯南进的步伐,减轻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压力,在日本冒险南进之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攻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仍深受反共意识形态的影响。接触与遏制并举是冷战后美国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特征。克林顿执政期间,接触政策占据主导地位,主张通过一定程度的妥协来换取朝鲜做出让步,最终达到迫使其放弃核武器研发的目的;布什执政期间,遏制政策占据主导地位,主张通过对朝施加强大压力以迫使朝鲜屈从美国的意志。就政策的实质而言,克林顿是一种妥协性的政策,布什则是一种对抗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约翰逊政府的无所作为,尼克松政府上台之时,美国经济便在困境之中,1973年石油危机更加深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中的不利局面,保持美国在冷战中的战略优势地位,尼克松政府果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的消亡,也是依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克服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双重危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战以后 ,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 ,逐渐从认同中国转为认同于当地 ;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于中华民族转为认同于华人族群。各国华人的族群规模、经济实力、凝聚力 ,以及当地国政府的华人政策的不同 ,其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和走势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融合于当地社会 ,或作为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 ,或是同化于当地主体族群。他们作为东南亚人 ,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将保持强弱不等的华人族群认同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