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同旅游资源丰富,多为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佛教旅游资源。针对当前大同存在城市形象模糊、旅游品牌不鲜明等问题,研究大同佛都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同文化特色在北魏辽金,精华在佛教,重点在古都,因此大同可定位于"魏辽佛教文化旅游之都",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筑平城文化体系,以古都为载体,打造大同佛都旅游胜境。  相似文献   

2.
大同地区在东汉和东晋时期就有寺院和佛教僧侣的活动。大同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应为建于东汉时期的通光寺。东晋释道安和慧远等高僧在浑源龙山的弘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著名的悬空寺有可能始建于东晋时期。大同佛教史应该引起史学界和佛教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大同善化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金佛教寺院,所保留的唐代建制为国内少见。寺中现存的金代"朱弁碑"详实地记载了金代圆满大师历时15年的重建史实,对研究该寺的历史以及相关问题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就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身思想和教义的调整。到了辽金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外来宗教文化。古都大同拥有较多辽金时期的佛教建筑遗存,这些佛教建筑遗存的寺院格局、佛塔类型和佛像供奉等情况,都突出地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借助大同地区流传的蛙崇拜故事和自然景观蛤蟆山,研究了大同蛙崇拜产生的文化环境基础,揭示出大同蛙崇拜、女性生殖崇拜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大同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大同学说集中体现在其《大同书》中,而《大同书》除了书名指示的儒家思想渊源之外,全书更多的是吸取了佛教思想资源。通过将《大同书》与佛教弥勒下生系统的经典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几乎是佛教净土的翻版。康有为在基督教、进化论以及乌托邦等理论的启发下,用佛教思想资源构建了一个本土的具有千禧年色彩的美好世界。这个美好世界是人道的也是神道的,鲜明地体现了康有为儒教思想在世俗与神圣间,在人间与天国间的双向思考。  相似文献   

7.
僧祐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史家,但其著述佛教文史的目的与方法,著述中包含的佛教史观,对于后来的佛教史家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的佛教史观包括本迹史观、感应史观、业报史观、像法史观等四个方面。本迹史观是一种独特的佛教历史本体论,主要阐明佛教历史的源流问题;感应史观是佛教的历史发生论,重在揭示佛教历史的发生机理;业报史观是佛教的历史因果论,旨在说明佛教历史遵循的因果法则;像法史观则是佛教的历史分期论,主要分判佛教历史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大同清真寺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反映了清代甚至民国时期大同地区回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这些保留下的碑刻是研究清代大同地区回民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研究这些碑刻可以解读出深厚的大同历史文化信息,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同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在石雕基础上加以彩绘,每尊雕像形象各异,造型生动,体现了辽代民间佛教石雕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塑和经橱,是佛教雕塑向民族化、世俗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按照《营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实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反映了东北亚地区佛教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其所储存的大量辽代传统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已经消失的辽代佛教文化提供了难得而独特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中印交流中被忽略的地缘文化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作为两大文明古国,由佛教传播肇始的两国间的知识互动,一直延伸到数学、天文、医学、哲学、建筑、艺术等领域。从世界文明进程的视角来观照,两国文化的内核具有同构性与相似性。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在两国的交往与合作中存在着许多不信任因素和障碍。因此,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各自的全面发展,需要超越西方式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局限,整合地缘经济,促进互利双赢,尤其要达成地缘文化共识,通过文化沟通来化解地缘政治困境,使两国关系得到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2.
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云冈石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市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和观音堂等都是著名的佛教旅游资源。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例,分析了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构想,以期为大同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旅游形象的树立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文章从大同市情出发,对大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论述,借助企业CIS战略理论,将大同市旅游形象定位于大同佛道、华夏典范.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史上不同信仰体系曾经历了长期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从世界性宗教传播的历史经验来看,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必须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对信仰体系进行重新解释和形式变通,实现与传入地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在吸收外来信仰方面中国社会有独特的机制和能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也曾面临着与佛教传入类似的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正确的吸收学习方法,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澄清迷雾排除障碍,创造性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印度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通过佛教而实现,佛教又通过翻译而传入中国并中国化,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翻译在佛教传入中国中究竟发生了何种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却并非不言自明,而无论佛教教理在翻译过程中做出了何种适应中土价值的变通,佛理佛经在中国化过程中有过何种适应中土具体情况的传播方式和翻译机制,佛经翻译对中国文明的成长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强势冲击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历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提供了文化前提。搞清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宗教与文明的关系,西方宗教学界有很多很好的研究,值得借鉴.应该说,就佛教本身来说,也有着丰富的文明资源,如何运用这些丰富的文明资源来构建"佛化文明",对于有着深厚佛教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是应该受到重视的.古代印度佛教将佛教徒所应掌握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概括为"五明",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名和内名.如果说在古代作为"方外"即社会之外的封闭佛教中,佛教徒掌握"五明"就已足够了的话,那么在当代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开放佛教中,佛教徒除了要掌握"五明"外,还得要讲求文明.因为在当代开放的佛教语境中,佛教首先是一种社会体系,然后才是一种宗教体系;现代社会对于佛教,先是有文明的诉求,然后才有信仰的诉求.按照"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大乘佛教基本原理,在现代社会中,把文明纳入佛法体系,在"五明"中增加"文明"成为"六明",这是现代佛教必须完成的课题.佛教界和佛教徒应该在促进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在基本具备了消化吸收欧洲特别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本土化条件之后产生的。它不会也不可能在与近代工业文明、科学思潮及科学方法论如此悬隔的宗教即神道、佛教、道教这一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中产生。大逆事件导致了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的凋零和方向转换,并最终出现心境小说或私小说,使其成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本土化的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