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绛珠草·人参·林黛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4,24(1):53-55
关于林黛玉的胎生物绛珠草,经精审地考证,隐指长白山名贵植物人参。绛珠是人参结籽时的形象。曹公借人参怕风吹雨打日晒,与绛珠草、林黛玉体貌相似这一特征,喻当时大清怯弱不堪的国体。宝黛不是封建"叛逆者"形象,而是满族童贞时期少男少女形象。红学研究对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应予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中,有着两个既平凡又特殊的人物,被贾宝玉称作一对尤物,她们就是尤二姐和尤三姐。一个肚子里跑出来的姐妹二人,不仅有着共同之处,也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尤氏姐妹二人异同的探讨,希望可以加深对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思想容量和千钧笔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晴雯不畏尊贵地位,敢于抗拒主奴不平直到最后毁灭的人生遭遇的阐述,展现了晴雯大胆叛逆、威武不屈、特立独行、疾恶如仇、率性而为的性格特征.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人生,蕴含着深沉凝重的美学价值,寄托着作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风俗之事关系国计民生,不仅是人们宗教信仰的依托,还影响到国家的统治秩序。本文欲以火葬这一风俗为例,通过分析我国古代火葬的兴废,来揭示风俗与国家权力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风俗的改变根源于人们宗教信仰的变化,仅凭国家力量的强制推行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悲剧主体的悲剧性局面的出现,除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晴雯"心"与"身"之间无法弥合的差距,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对立和冲突,而这种"身"与"心"的不平衡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典文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独具艺术魅力。她孤高傲世,多愁善感,却又为人率真,心地光明。她博学多才,对爱情的追求始终不渝,却为封建社会所不容。林黛玉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神韵,散发出永久的芳香,不愧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尊不朽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塑造了很多女仆形象,其中地位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晴雯。“身为下贱”点明了晴雯的社会地位,“心比天高”赞扬了她的反抗精神。对晴雯这个人物,许多“红学”家,曾经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见解。笔者认为晴雯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宝珠,她身为女仆,却始终自尊自爱,保持人的骄傲。她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理想,是划破乌云浊物的一道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9.
冯小青其人其事在明末清初流传甚广,因而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才高,其命舛,其情痴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上多有显现,而以《红楼梦》中林黛玉为典型。  相似文献   

10.
川渝地区出土的宋代火葬墓较多,且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可划分为北宋时期、南宋早中期、南宋晚期。随着时间的由早及晚,火葬墓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形制趋于简化,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不断减少,使用者由富裕平民转变为贫民。火葬墓的流行与变化分别与传统丧葬风俗的影响、佛道信仰、使用者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川渝地区火葬与东南地区、湖广地区在形制、随葬品、使用者身份及盛行原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惠国钟 《南都学坛》2009,29(3):50-51
黛玉教香菱学诗是古代教与学的典范,很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和课程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菱欲学,黛玉愿教;精通教材,指导有方;循循善诱,着实启发;热情鼓励,严格要求;香菱学诗废寝忘食,创出精品。黛玉教诗对于我们改进当代和今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俏丽的丫头,也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奴婢群体中最少奴颜媚骨、最不乖觉或说最不守本分的女奴.但在贾宝玉心目中,她却是怡红院中最可信赖的"第一等人".晴雯的屈枉被逐与惨死,是宝玉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为哀悼她而作的<芙蓉诔>,则寄托着贾宝玉对她的深深地哀思与赞美,更抒发着对摧毁这一美丽生命的横暴之手的愤慨和谴责.  相似文献   

13.
晴雯是《红楼梦》中丫鬟形象中作者最为钟爱的一个,也是读者喜欢的人物之一。她是作者所列红楼十二钗仅有的两个副钗之一。曹雪芹设计的晴雯的主体性格是毫无奴颜媚骨,大胆反抗,嫉恶如仇的性情。这个人物也就因此获得了自身的性格逻辑,她的心理、语言、行动也必将沿着这一逻辑展开情节,向前发展。在《红楼梦》的传抄过程中,因为版本差异,造成了晴雯的形象扭曲变形。究竟哪一个晴雯才是作者苦心孤诣要提供给读者欣赏的典型形象呢?依据程甲本、程乙本、脂批本各自不同的文本原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就《红楼梦》现存版本而言,脂批本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程高本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4.
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与宝玉以共同叛逆仕途经济之道为基础的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最终被种种无形的关系和氛围挤压而致毁灭。  相似文献   

15.
帕梅拉、苔丝、晴雯三位美丽的女性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她们美丽动人,出生低微;她们都是敢说敢言,不畏权势,极力争取平等权利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但是她们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人生观以及社会背景的差异是造成她们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其名的寓意是其人如玉、带玉,具有玉性特征,隐喻黛玉是一位具有玉德品质的君子形象。她不仅拥有如花似玉的容止仪表,而且具有冰清玉洁的玉魂和玉骨。比德于玉的黛玉身上体现了信、智、礼、洁、仁等多种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林黛玉作为曹雪芹主要塑造的人物之一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着重从两个角度研究林黛玉身上所蕴含的凤凰意义。首先,从其高雅的栖居及姓氏方面分析她身上所蕴含的凤凰文化;其次,从宗教角度探究她虽死不灭的凤凰式的涅槃重生。本文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进一步剖析了林黛玉的形象,有助于读者对林黛玉这一形象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命意识及生存处境这一角度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林黛玉的悲剧,并非由于她对当时社会有意识的反叛,而是因为她自然发展的生命意识难以契合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及她由自己的生存处境而敏锐地感受到的深刻的孤独感。林黛玉的形象以其感性的生命形式打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19.
在民国红楼文化思潮的生成中,鲁迅身处林黛玉形象的现代传播与梅兰芳红楼戏的大众接受之间。通过对书上的林黛玉及其社会影响的认知理性辨析,鲁迅洞见了红楼人物形象在民国社会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文化内涵。鲁迅对民国流行文化中的梅兰芳黛玉旦妆照作出价值理性评估,由此质询中国民众独立的审美能力。鲁迅对梅兰芳戏曲的公开批判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文化公共理性的重要案例。鲁迅的文化理性表达将为我们理性建构本土文化话语、理性认识民族艺术提供新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豪门春秋》和《红楼梦》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也不妨碍把二者间的共性进行比较。从人物个人境遇和爱情悲剧表现等方面来解读这两部作品,是研究这两部作品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中美文学在塑造妇女形象方面的异同揭示了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相似或相异的规律。伊迪丝·华顿与曹雪芹对两部作品中男女感情纠葛描摹非常细腻。华顿与曹雪芹同样用悲剧的方式将莉莉·巴特与林黛玉嫁入豪门之梦击碎来向人们展示她们各自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