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王旭 《兰州学刊》2010,(Z1):99-101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分别是古希腊时代理论和作品的不朽经典。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理论视野中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和悲剧效果三方面在希腊悲剧中的典范地位,可达到理论与作品二者相互照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如王国维所说: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①显然,《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正是从它那感人的悲剧结构中产生的。因此,站在现实主义美学立场上,从悲剧角度探求《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晚清杂志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刊载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改变了诗词传统的传播生态.《申报》相关的《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及《侯鲭新录》可说是与诗词发生关系的最初期刊,而在“诗界革命”中,《新民丛报》等报刊也不遗余力地发表诗作进行鼓吹与实践.这启发我们,在大众传媒勃兴的晚清民初,诗词作为传统文学样式,并不曾失声,他们也占据了大量的传媒阵地,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比如《东方杂志》,刊发了以同光体诗人中闽籍诗人为核心的近两千首诗词作品,可以说《东方杂志》即是同光体闽籍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传媒阵地.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悲剧作品的典范之作,其悲剧性精神在本质上是人的悲剧,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深入传达出曹雪芹悲天悯人的现实情怀。因此《红楼梦》中的悲剧性精神还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与探索性。《红楼梦》文本全面而客观地展示出在以伦理道德统治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个人或群体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导致了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的产生、交织与纠缠。《红楼梦》悲剧性精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曹雪芹的悲剧性人生经历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异质同构,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影响,还有时代、社会、历史、民族审美心理等重要元素的建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发共同建构起《红楼梦》文本悲剧精神的高楼大厦。《红楼梦》的悲剧性精神形成了《红楼梦》崇高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涉江诗》是沈祖棻以血泪写成的一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心灵的历史,她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动乱的历史现实.诗集中的作品有的反映了"文革"中沈氏个人的遭遇,有的表现了在那个特定年代里诗人的内心世界,有的表达了诗人对遭到迫害的师友的怀念,还有的作品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忠贞不渝的情感.沈氏个人的不幸是中国知识分子时代悲剧的缩影,作品所表现的是当时千百万读书人共有的遭际,具有典型意义和形象的史料价值,因此《涉江诗》是20世纪旧体诗现实主义创作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关汉卿的作品中,有一些属于悲剧。突出的代表是《窦娥冤》,王国维说它“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当代王季思先生等编辑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也收了它。此外象《蝴蝶梦》《鲁斋郎》等,有人认为属于悲剧,有人认为不是悲剧,看法尚不统一,但人们大都承认这些作品的内容具有悲剧的性质。关汉卿虽然没有提出悲剧的概念,没有建立悲剧的理论,但他确有悲剧创作的实践,他的作品中确实表露了明显而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里所说的悲剧意识,不是指作品客观描写的具体的悲惨事件或悲哀气氛,而是作者在悲剧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它对作者的创作实践产生支配和指导作用。由于悲剧不仅是一种戏剧的类型,而且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作者的悲剧意识决定着作者的审美观点和作品的审美效果。关汉卿是古代第一流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悲剧意识在戏曲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学说和其他众多论者的合理意见,对《李尔王》中的崇高与悲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指出在《李尔王》中充满着无与伦比的崇高感与悲剧性,但崇高因素是次,悲剧因素是主。全剧通过主人翁遭受的巨大灾难,强烈控诉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初步完成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一次解构。由李尔清醒中的疯狂、疯狂中的清醒和新生后的毁灭构筑的悲剧历程,使《李尔王》成了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周春生在《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中说,悲剧精神是欧洲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归结点,由此而构成一种命运。人虽然解不开命运之谜,却又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其发端是古希腊。这种悲剧精神反映到文学中,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俄狄普斯王》莫属。而在我国,堪称“元代悲剧典范”的《窦娥冤》也体现了这种“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的悲剧精神。本文想以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悲剧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表达功能方面比较探讨古代中西方(主要是中国元代和…  相似文献   

9.
越剧《王子复仇记》以特有的唱腔演绎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世界莎剧舞台增添了一朵绚丽的越剧之花.越剧《王子复仇记》采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哈姆雷特》的悲剧精神,借助于越剧的唱腔展现了《哈姆雷特》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越剧唱腔之美拼贴入《王子复仇记》的情节之中,显示出元叙事的特点.这种经过拼贴形成的具有元叙事特征的越剧美,不同于作为话剧的《哈姆雷特》的美学形态,实现了在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相似文献   

10.
马娅 《中州学刊》2002,(3):74-76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巨著,两者在许多方面却表现出相近而有别的特征,如两者都是述兴亡之事,但前者侧重于毁灭而后者侧重于幻灭;前者叙述悲剧系沿用西方人格悲剧的套路,属于自灭,而后者叙述悲剧则直承天道盛衰反复周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属于它灭。通过与《百年孤独》的比较,《红楼梦》折射出了它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从它问世以来,便引起诸多关注。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悲剧氛围的烘托等等,可谓见仁见智。而关于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成因这一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运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分析“情欲”在曹七巧悲剧中起的作用,会进一步认识其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略论《苔丝》创作手法的悲剧意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钧 《齐鲁学刊》2002,(5):91-93
《苔丝》的创作手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形式。阅读《苔丝》使我们领悟到作者独特的创作技巧的深刻的悲剧意味。《苔丝》的艺术技巧以及这种艺术技巧所蕴含的悲剧意味是常读常新的 ,其深刻的美学内涵及其悲剧意味感人至深 ,令人悲叹不已。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中,历史主义是与伦理主义并行的另一条主线。它使《三国演义》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态度———历史主义叙事态度。这种叙事态度不仅促进了《三国演义》的悲剧式的美学结构的形成,而且对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帝王悲剧《梧桐雨》是出悲剧,这是大家认同的。但它究竟是出什么类型的悲剧,研究者论说纷纭:有历史悲剧、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等种种说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呢?这还要从这出悲剧的主题说起。对《梧桐雨》的主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宁宗-《元杂剧研究概述》归纳为:"歌颂爱情"说、"批判政治得失"说、表达"沧桑之感"说和"主题混乱"说。即认为它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既有对唐明皇、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谴责,又有对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挚爱情的赞颂同情。这就使主题显得复杂和矛盾。看一部作品,应该客观地就其反映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15.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强盗》、《阴谋与爱情》、《斐斯柯》、《唐·卡洛斯》等几部作品是其悲剧写作的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席勒是这样解释悲剧和悲剧艺术的:一般所称的悲剧艺术是以产生怜悯的快感为目的艺术,悲剧是互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之诗的模仿,使其组成完整的剧情,向我们指示处在痛苦中的人,而用意在于唤起怜悯。  相似文献   

16.
《手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原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最持久的美学启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手稿》美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经典阐释与开放阅读、文本依赖与语境研究、理论转译与思想误读等理论问题,仍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中国《手稿》美学研究需要走出“经典阐释”的单一选择,需要在进一步吸收其哲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继承它的理论精神与美学精神,从而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真实而集中地体现着这一时期文人名士的生存理想.这种生存理想在作品中直接表现为自然、真纯的生存状态与才德兼具的生存价值.但从深层看,它又有着较强的丰富复杂性,即它本身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意味,并表现出鲜明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王志清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16-120
《闲情赋》对于宫体诗的影响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深刻的.其实,在鲁迅与闻一多的相关论述中,已了然有《闲情赋》对宫体诗直接影响的信息.宫体诗的出现与《闲情赋》具有同样的生态背景,《闲情赋》除了其骈俪而华美的语言形式外,在描写对象、表现内容和情调上,也都适应了宫体诗的胃口和发育.二者最为一致的地方是:追求声色美艳的感官感受,追求幽怨怅惘的悲剧情氛,追求轻艳华彩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盛唐描写《霓裳羽衣曲》的诗作极少.中晚唐约有六十多首,不少知名诗人参与过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晚唐诗人以它来审视盛唐历史的兴与衰,或将之视为太平乐来赞美,或将之视为乱雅的俗乐来批判.中晚唐诗人们还描写此曲在当时的发展状况,写它在民间宴会特别是家庭宴会上的活跃、规模的缩小以及形式的多样.由《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书写梳理可知,其诗歌史价值主要有二:一、《霓裳羽衣曲》虽然是盛唐名曲,但是在中唐时才被融入诗歌创作,这除了跟中唐诗人们的努力相关,更与它此时从宫廷向民间的扩散历史密不可分,故而探索唐诗中丰富的音乐文化现象时,应当基于音乐文化的细致梳理,唯此才会丰富厚实、科学客观且令人信服.二、面对盛唐这首著名的乐曲,中晚唐诗人并不囿于传统儒家"重雅轻俗"音乐思想,而是扎根生活积极创新,将之塑造成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典型意象,此后这也被诸多的文艺样式所继承和吸收,这是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焕发活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新近书商出于一种销售策略,又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推向文化市场.那么对这个三部曲来一次重评有没有必要呢?显然有必要.从多年来关于这部作品的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淡忘,似乎三十年代的印象式批评和五十年代以后的政治砍削已将这部作品打入艺术冷宫.而作家本人对这部作品的态度也令人不解.早年,巴金将这个三部曲视为自己最珍爱的作品,但在后来的大量创作回忆录中却对它只字不提.巴金后来的谨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是走向成熟的巴金出于一种谦恭的态度觉察出这部作品的模仿痕迹太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