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传湘同志在《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一文,对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涵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读后获益匪浅。但我觉得有的观点还值得讨论,特提出来同传湘同志商榷。 传湘同志认为,黑格尔“所讲的‘上帝’,同基督教所诽的‘上帝’有着截然不同的涵义”,黑格尔讲的“上帝”是“世界的本质”,是“共性、普遍”,是“无限的整体”。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完全符合黑格尔的本意。 第一,从黑格尔对旧玄学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述来看,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传湘同志在指出黑格尔“批评了宇宙论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方法”之后,引了黑格尔的一句话——“当然不适合于表达我们所了解或我们所应了解的上帝的性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成为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换言之,成为一种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在解构主义等后现代哲学指导下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了。  相似文献   

3.
至善的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那么为何还有恶?恶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奥古斯丁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上帝所造的一切物都是好的,包括人,但为什么人会犯罪而堕落呢?为什么在善恶的决断上出现了问题?不论是“始祖”受“蛇”的“引诱”,还是“始祖”与“蛇”的“共谋”,但都是因为“自由意志”,所以在择善避恶上自趋于下流,背离了上帝的看护和嘱托,为世俗之事所累,过着肉身无法支撑起高贵灵魂的龌龊生活,上帝面对人类如此尴尬的境地,上帝知情却怨而不怒,在十字架上漠视着人类的无耻。  相似文献   

4.
麦克白悲剧性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麦克白悲剧的悲剧性时 ,应采取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的方法 ,如此才可避免将麦克白的悲剧归罪于环境的影响或麦克白自由意志的选择。麦克白悲剧性的必然性在于他以“当前”试探“将来” ,其“当前”与“将来”皆非源自其源始的“曾在”。在麦克白悲剧中遭到毁灭的价值是上帝所应许的“爱”、人对上帝所应有的“信”及懊悔所潜在的令人获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有人提出这么个“信条”:“观众是上帝,读者是上帝”。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肤浅的、错误的。 “观众、读者是上帝”这个话,据说是从日本人的“顾客是上帝”的口号演化而来。可应当知道,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商品,需求和物质需求有截然不同的性质。文艺创作、演出不能一味地投观众、读者所好。这中间有一个摆正文艺、文化工作者位置的问题,尊重观众和读者是一回事,但决不能把自己看作芸芸众生。我们要尊重自己,认识自己应是为朋友、知音贡献好的精神食粮的“灵魂工程师”,担负起社会责任。因此,对把观众、读者当“上帝”  相似文献   

6.
读了许凯同志的《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截然不同’吗?》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感到文章所论,对于深入理解黑格尔的“上帝”观念和黑格尔哲学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一些问题上,我和许凯同志又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向许凯同志请教。 一 许凯同志虽然在文章中声称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但他基本观点则认为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基本上一致”,并从四个方面论证“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都知道,“上帝”这一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上帝”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涵义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上不少的哲学家都曾把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推崇到“上帝”的地位,象斯宾诺莎就明确说过他的“实体就是上帝”。爱尔维修也把他的哲学体系推崇到“唯一宗教”即“世界宗教”的地位。可是,我们却不因为他们讲“上帝”,讲“宗教”,就说他们是上帝论者,基督教徒。与此同理,要考查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涵义,首先就要考察黑格尔本人究竟是不是传统的基督教论者。如果黑格尔终身都  相似文献   

7.
一上帝已经死了。而上帝并非死于他生命的自然的终结(因为上帝是永恒的),也非死于无知和失望所导致的自杀(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死于他杀。杀害上帝的“刽子手”不是别人,而是几乎终生不离哥尼斯堡的温文尔雅的哲学家康德。“他袭击了天国,杀死了天国全体守备部队,这个世界的最高主宰未经证明便倒在血泊中了。”康德所以置上帝于死地,恐怕主要不是出于他个人的感情好恶(固然他从来就不喜欢上帝确乎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是出于他整个哲学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讨论了“上帝之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存在哲学的焦虑观,并分析走出“上帝之死”所造成的虚无主义之可能的路数。  相似文献   

9.
麦克白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理想主人公,在他身上追究不出比普通人更好的道德品质。但是,麦克白的悲剧同样凸显了悲剧性现象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我们在研究麦克白悲剧性时,应采取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的还原方法,避免将麦克白的悲剧归罪于环境的影响或麦克白自由意志的选择。麦克白悲剧的必然性在于他以“当前”试探“将来”,其“当前”与“将来”皆非源自其原始的“曾在”。在麦克白悲剧中遭到毁灭的价值是上帝所应许的“爱”、人对上帝所应有的“信”及懊悔所潜在的令人获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先民“灵魂不死”观念产生所开辟的超感官世界出发,对一般宗教神观念与基督教上帝观念的共性,对上帝、天国的意蕴,以及对“上帝死了”的意蕴——世界性的精神危机,都做出了具有启迪性的论述。同时,通过中西哲思比较,对中国道思或“道通为一”的意蕴,对道内外不同的生存,对“道通为一”解救世界性精神危机的现代意义,亦做出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议论这个问题要从黑格尔“客观思想”的涵义谈起。 “客观思想”这个概念,黑格尔首先是在《逻辑学》导言谈及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时使用的。他认为,哲学与其他科学一样都有其研究对象,但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其他具体科学不同,后者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它们研究的范围无论是多么宽广,总是有其具体的对象和确定的范围,而哲学则不然,它是“以真理为对象,”或以上帝为对象(因为“上帝即是真理”)。这里所说的“真理”、“上帝”意指无所不包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2.
职场寓言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100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100万元  相似文献   

13.
尼采决不是第一个谈上帝死了的哲学家,但他对上帝观念抨击却具有震撼时代的威力,“到现在仍未能完全找到处理之法,亦无法完全复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流行美国的“上帝死了神学”就深受尼采、朋霍斐尔(D.Bonhoeffer)等人的影响,以至神学家汉密尔顿(W.Hamitton)雄心勃勃地要把“上帝”一词从词典里拿掉,他在《把上帝从字典中拿掉》一书中说,“今天我们甚至不能理解尼采关于‘上帝死了’的呼喊,因为即使这样,我们又如何知道?不,现在的问题是‘上帝’一词死了。”“在上帝死亡神学家看来,不仅上帝死了,而且“上帝”一词…  相似文献   

14.
古以色列人从圣书里直接得到教诲,知道如何去处理不礼拜以色列上帝耶和华的人。“你们必须消灭他们——消灭希泰人和亚摩利人、迦南人和佩里泽人、西维特人和耶布斯人——就像你主上帝所命令的那样。”  相似文献   

15.
在《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中,康德一方面对前哲学家的“上帝”、“存在”、“证明”提出怀疑;另一方面力图挖掘这些概念的根基,并在批判基础上对这些概念进行“还原”.通过还原,证明成为证据的可能性问题,存在的根基在于先验哲学,上帝成为实践理性的假设,使人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上帝”、“存在”的本质,同时提出了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这些论证是先验哲学的序曲,在论证的背后蕴含着气势恢宏的先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摘要]罪几乎是基督教的前提性教义,但关于罪至今却无一个能集中概括其本质的界定,这种情形喻示着在该问题上的某种模糊不明的存在。本文由对圣经原罪叙事的分析梳理表明,罪即将上帝之言并进而将上帝律法化;“像上帝一样”的自我崇拜、试探上帝、追逐物质利益和宰制权力是人所以犯罪的三大动机,由相应的蛇的三大诱惑所挑起。该罪为人最原初之罪,故可称为原罪。原罪带来堕落。原罪前人与“存在本身”直接处于“同存在本身的存在关系”之中,人与人、人与物在存在中融汇如一,原罪使人与存在本身相脱离,从而既使人对人、对自然物的关系外在化为功利性的利用关系,亦使人成为本质性、自然性的存在物,遭受必然法则的辖制。由于原罪本身即恶,这使人所知之“善恶”仅仅不过是恶中之善恶,使人堕入律法的牢笼无以解脱。耶稣所受的试探诱惑与亚当夏娃的恰恰相当,启示给人该如何打破律法统治的某种信息。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研究“是”本身,其来源乃是“是什么”这种自然的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神学家所谈的上帝之“是”源自上帝的话“我是我之所是”。这两个不同来源及其相关探讨,形成了哲学和神学的具体内容,也构成了哲学与神学的相互影响。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一条理解西方哲学最核心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信息技术与市场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市场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市场营销观念将彻底更新,消费者的主导作用将真正实现,“顾客是上帝”将真正成为营销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营销结构将更加直接和高效率,缩短了商品流转时间,能及时满足消费者需要;营销方式、方法变化惊人,促销广告将呈现立体化和多方位化,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营销结算及支付将实现自动化;营销机制也将脱胎换骨,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市场和机会,为市场营销带来崭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沙平 《社区》2003,(12)
市场流行“宰你没商量”,这就注定了中国“上帝”们的“苦大仇深”。其实,这与“上帝”们的“长不大”也颇有关,今天才挨“宰”,转背就忘光,只会认倒霉,明天又必上当也!笔者也系“苦大仇深”的“上帝族”,挨“宰”上当亦多矣!但值得庆幸的是,上当多了终学乖,挨“宰”多了便觉醒,我终于认识到:钱买不来“上帝”当,只有自己去学会当“上帝”。有此大彻大悟,挨“宰”上当的事从此大大减少矣!且讲一段“我当上帝的故事”为证—那年,我去边城瑞丽市旅游。登上长途汽车一路观风望景好快活,时近中午,司机把旅客载到一个独户路边店旁就嘎然停车并庄…  相似文献   

20.
狄金森诗歌对上帝的书写复杂多变,对上帝的态度似乎也很难廓清.但从她所处的基督教背景和所受的超验主义、启蒙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可知狄金森对上帝的书写一方面揭示出了上帝的虚无本质,以及最后审判给人带来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在经历了疯狂的思辨之后,狄金森越来越理性地看待上帝.实际上,她对上帝的复杂情感揭示了人与现实、人与神之间的情感矛盾.狄金森的晚年诗歌所描写的上帝既反映了她的理性,也表现出难以释怀的基督教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