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2.
"五卅"惨案发生后,国民党曾一度声援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但随后却进行对内的军事行动.在应对各种批评和决定改组政府的双重考虑中,国民党开始积极支持和主持广东各界的声援活动.国民党提出由"国民"督责执政府实行度除不平等条约.其自身却不居其任.但当执政府向各国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后,国民党却给予批驳.从国际法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分析,国民党的言动其实是为成立国民政府而实施的一种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3.
伴随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涌动与"国族"的建构,知识分子开始重构"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传统法制领域的"中华法系"便由此而来.及至20世纪20_40年代,法史学界已基本接受"中华法系"等话语.作为一种应对西方侵略的文化手段,"中华法系"以现代法学形式将中国传统法制囊括进来,又将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它复杂因素融入其中,势必包含着时代的悖论:知识内容是中土的、古老的.却隐藏着西方的、现代的法理观念与结构体系.近人对中国传统法制进行"中华民族"化的历史叙述,无疑旨在为中国争取在世界法学中的一席之地,树立民族自信心,却不自觉地陷入西方的话语逻辑之中.揭橥"中华法系"是以强调民族性为基调,却不得不面对世界潮流,这就包含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张力.研究与阐发"中华法系"本是知识界的学术问题,却要统撮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之下,这就隐含着民主、法治与训政、"党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无疑成就了康有为的历史地位,但在"七上清帝书"和变法过程中,作为大清子民的康有为却在"师"与"臣"的双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加上他对当时高层权力格局的极度失察却也葬送了戊戌变法成功的最后希望.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在"七上清帝书"修辞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5.
随着小车增多,我们单位流行起"拼车"--没买小车的人上下班或外出顺搭同事私家车,既省钱路上又有个伴.但不久前,兴盛和清铭俩人休息日到郊区游玩时却被一辆货车撞了.驾车的兴盛没事,而无偿"拼车人"清铭却重伤住院,花费二十余万元.交警认定货车司机周存山和兴盛各负半责.事后,周存山给予了赔偿.但兴盛只是去医院看望时给了2000元慰问金.  相似文献   

6.
娟嫣 《家庭科技》2007,(4):10-12
"五一"长假将至,旅游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为了争取客源,一些旅行社利用人们的"买低"心理,故意将价格报得很低,但其中却大有猫腻.  相似文献   

7.
陈创 《南方论刊》2003,(11):50-51
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号角吹响,群情振奋.然而,面对广东最大剧种--粤剧现状,却不能不令人头痛. 自八十年代起,无情的客观事实,逼得业内人士发出"粤剧危机"、"粤剧消亡"的惊叹.  相似文献   

8.
"大团圆":中国悲剧研究中误用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红 《江淮论坛》2006,(1):142-147
"大团圆"乃中国悲剧研究中广为流播的概念.无论中国悲剧肯定论或否定论者,都以此作为衡量悲剧价值高低甚至悲剧与否的标准.但在使用中却造成很大混乱.以相同概念审核相同作品却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判定.以"大团圆"观念巡视西方悲剧,不难发现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的西方悲剧同样不乏以"大团圆"为结局的作品."大团圆"概念既非中国悲剧研究的特异性概念,也非判定悲剧性质的有效概念.中国悲剧结局有着独特样式,但绝非"大团圆"所能概括.产生于特定语境当中的"大团圆"概念,不是悲剧研究中适用的概念.对于"大团圆"概念的澄清,有助于深化对悲剧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小说,从"五四"到三十年代,作家普遍热衷于对神圣爱情的书写,显示出一代文人浪漫的激情.张天翼也写两性,但是却有不一样的态度和用意.文章对张天翼小说中的两性描写进行了探究,发现所谓"罗曼蒂克"不过是知识分子刻意为之的人工热情,"买卖"原则才是男女关系的基本原则;张天翼以"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价值观念,书写两性伦理主题,完成对"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以爱为前提"神圣恋爱的消解、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为己之学",但日益隆兴的功利主义却使之蜕变成一种体育竞赛:不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认知,而是获得他人的认同.结果,现代经济学界逐渐盛行两种极不正常的学术倾向:一者,那些工具主义学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为同仁所认可、为杂志所接受,刻意地采取种种措施将研究中的缺陷遮盖起来,这是"自己不信却努力使人相信"的现象;二者,那些价值主义者终其一生在内省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但其价值却因不符合流行规范或思维而不被认可.这是"自己相信而别人不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兰品之 《云梦学刊》2001,22(2):105-106
"狗"在汉语里往往包含着贬义而在英语里却常常带着褒义.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狗"字在英汉语义中带有很强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2.
在张爱玲<金锁记>与铁凝的<玫瑰门>中,都有一个与传统和时代格格不入的"恶母"形象.两个"恶母"表象酷似,内涵却全然不同.然而正是这种不同却印证着在不同历史层面下两代女作家共同的生命体验,共同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虽着墨不多,但却以其吝啬赢得了世界的认同,"两茎灯草"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细节.<乔家大院>中的陆大可在书中是一个不太起眼的配角,但这个"山西第一抠"却用自己独特的吝啬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严监生和陆大可都以吝啬而闻名远近,但在吝啬的表象下其精神实质却大相径庭,本文试从多侧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西晋,石崇是一个人格非常复杂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处世名言"士当身与名俱泰"已经被公认为西晋士人的一种人生准则.在政治上,他身为上层士族却鄙于清谈任诞而向往儒家的功名事业.在生活中,他奢侈低糜却又风雅大方,他浮竞鄙劣却又爱敬正直之士和为正直之士所爱敬.可以说,石崇的人格特点的多元性正是西晋这个动荡时代的复杂人性与士风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奥菲利娅的性格是不和谐的,其柔顺的性格呈现出病态特征.而病态的柔顺性格则与她所受的教育与男权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男权文化长期压抑、培育、欣赏的结果.在强势的男权文化话语的掌控下,清醒状态下的奥菲利娅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她那被压抑的情感渴望和生命本能却在精神失常之后的"疯语"和"谣曲"中表现了出来,而此时的"疯语"却已不被认可.由此,悲剧<哈姆莱特>又增添了几分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傅义强  郭力秋 《学术界》2005,(4):253-258
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束缚,变得激进,倾向于革命.但是1903年赴美国考察回来,他却主张君主立宪,回归到改良阵营.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者之一,然而1919年游历欧洲后,却逐渐拉开与"五四"人的距离,被认为是回归传统文化.考察梁启超由激进而趋于保守的思想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他的回归非但不是落后,反而是对中国未来的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18.
岳东晨 《南方论刊》2003,(11):52-52
(一) 近观<岭南风书艺探索展>,不禁对岭南书坛的历史与现实产生了联翩浮想.岭南书法,源远流长.自明清以来,岭南书坛更是名家辈出,"哲人书法家"陈白沙、政坛名流康南海等在为文为政之余视书法为"末事",却不意以书法震撼书坛.宋湘、吴荣光、李文田、叶恭绰、容希白、商锡永诸公,虽然各自"术业有专攻"而只是以书法为余事,却足为一时翘楚.但在当今有人仍然对岭南书坛的真实历史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已成为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范畴,但在当代理论界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却十分激烈.本文通过对否定性与肯定性两种"意识形态"概念发展的梳理,倾向于对"意识形态"范畴采用肯定性的、广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程序法事实也是证明对象.就证明方法而言,基于减少诉讼成本与保障被告人利益之考虑,对程序法事实得适用自由证明的方法,而无须进行严格证明.对于强制性措施、自白之任意性、诉讼条件与诉讼能力等重要程序法事实,虽然皆可适用自由证明,不过却在自由度上有所不同,存在所谓"完全的自由证明"与"相对的自由证明"之分:对强制性措施之条件,可进行"完全的自由证明",对自白任意性、诉讼条件与诉讼能力却以"相对的自由证明"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