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存文献中,有关于阗王朝的史料分属汉文、藏文和于阗本地语言文字资料三个系统。最先为于阗立传的是《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其后,历代正史传记相继续之。除正史外,汉文古籍还拥有许多涉及于阗的僧人行记和佛教著述。前人研究于阗史都是根据这一系统文献。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藏文古籍的研究整理、考古发掘和敦煌藏  相似文献   

2.
《卷二·宋本纪中》(元嘉 )二十九年九月丁亥 ,以平西将军吐谷浑拾寅为安西将军、秦河二州刺史 ,封河南王。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5 4页 )按 :“秦河二州” ,《宋书·文帝纪》同。《通鉴》卷一二六作“西秦河二州”。考《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云 :“二十九年 ,以拾寅为使持节、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亦作“西秦河二州”。本卷下文及《宋书·孝武帝纪》又有元嘉三十年六月辛酉 ,“安西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吐谷浑拾寅号镇西大将军”之记载。又考之《宋书·鲜卑吐谷浑传》、《…  相似文献   

3.
《民国人物碑传集》序言汤志钧《民国人物碑传集》在《辛亥人物碑传集》出版不久,也已编校成册,刊行在即了。两书的出版,是学术界的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民国史研究者期望已久的资料书。我国史学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从传记而言,“正史”之外,私家撰述又有碑(墓碑...  相似文献   

4.
《魏书》为北魏周边的民族设立合传,独为西域设立专传,表现出对西域的特别关注。史官仿照《汉书·西域传》的体例设立《魏书·西域传》,是对汉王朝疆域意识的继承。通过对西域的历史沿革、地理物产的书写,《魏书·西域传》传递出北魏对西域的疆域认同。以魏都为丈量起点,叙述西域诸国的方位;以华夏文明为标准,评判西域的社会风俗;以德抚为原则,处理西域与北魏的关系,这都是《魏书·西域传》具有王朝中心意识的体现。《魏书·西域传》的生成受到了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其书写塑造了北魏位处中央的大国形象,配合了北魏建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清代西北舆地学与元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十八世纪末叶起,亦即嘉道以后,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国内政治形势、学术导向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而肇始、发展、壮大,即西北舆地之学。它原是嘉道期间,研究新疆地理的一个学派,后来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到西藏、青海和蒙古,最后与蒙元史研究合流,蒙元史成为这一研究的主流,为清代后期一大学术潮流。我国西北舆地之研究,先秦著作已有涉及,《山海经·西山经》、《尚书·禹贡·雍州》、《周礼·职方》已有记叙。正史外国传、四夷传中,又有进一步的记载。魏晋六朝以及隋唐期间,中国高僧为求佛经原本,不断有渡天僧侣,西去天竺取经,有些并写有纪行的地理著作,这些纪行著作虽大部分亡佚不传,至今尚存晋法显《佛国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残)等。  相似文献   

6.
<正>现在流行着一种观点,以为吐谷浑其人是吐谷浑部族的始祖,认为慕容鲜卑乃吐谷浑王族唯一族源,完全否认其同赀虏的血缘关系。如此传统观点很值得质疑。 一、关于吐谷浑“谓之阿柴 虏”问题 ——吐谷浑部是在赀虏与氐人融合体基础上新形成的一个共同体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一般称吐谷浑部为吐谷浑国或河南国,《宋书·吐谷浑传》等又记“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敦煌及新疆所发现的古藏文写本、简续亦“吐浑”(tho—gon)、“阿柴”(Va—zhu)两名并用之。对此、史家作过各种解释,但都否认其同吐谷浑的血缘联系。丁谦《宋书夷貂传地理考证》说“其国至阿豺始强,故人称为阿柴虏”;王尧、陈践认为吐谷浑进入河湟地区,在这里四处吞并、抄掠,引起许多土著民族的愤恨,遂轻蔑的称吐谷浑为阿赀虏。①日本学者松田寿男则云,因吐谷浑得以称霸于阿赀虏中,以致阿赀虏成了吐谷浑的别称。②周伟洲认为“阿赀虏”或“阿柴虏”当是西北诸族对吐谷浑的贱称。③这些解释都较空泛,缺乏实据。 《南齐书·河南传》云“河南,匈奴种也。汉建  相似文献   

7.
北胥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西北边陲,自古即是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从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写下《大宛列传》之后,历代正史都有《西域》的专传,记载新疆境内及其周围的历史事件、地理沿革及风土人情。但因新疆远离中原,相隔千山万水,尤其是百里流沙,千里  相似文献   

8.
《汉书·西域传》正文部分对西域诸国政治归属作了明确区分,对西域的自然与人文信息表现出高度关注,体现了两汉王朝统治者对西域都护所管辖下的地域拥有明确的疆土意识。然而篇末"赞论"却以"夷夏之辨"民族观为理论基础,提出西域无用论和羁縻论,与正文所显示的疆土意识自相矛盾。这是两汉时期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及边疆经略形势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1."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中大夫。"(《周书》卷三二《唐瑾传》,第565页)"纳言中大夫",《北史》卷六七、《通志》卷一五八《唐瑾传》作"纳言、内史中大夫"。按:《周书》本传系后人据《北史》所补,此当脱"内史"二字。2."天和中,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周书》卷三二《唐瑾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565页)"天和中",《北史》卷六七《唐瑾传》作"天和初"。按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西域传》与《魏略·西戎传》的关系余太山本文旨在说明《后汉书·西域传》所传有一部分摘自《魏略·西戎传》。确认这一点不仅有助于这部分文字的厘定,亦有助于这部分材料的诠释。(一)《后汉书·西城传》序称:"班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今撰...  相似文献   

11.
黄晓芳 《北方论丛》2016,(6):100-104
两汉时期成书的《史记》《汉书》,其史传载文代表了唐前正史史传载文的开创与成熟,正式开启了正史史传载文的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传载文,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创新,《三国志》史传载文关注“切世大事”,极少载录文学性强的诗赋作品,《后汉书》史传载文既重视与现实政治相关的作品,也重视文学性强的诗赋类作品,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史传载文亦文亦史的价值和作用,《宋书》《南齐书》《魏书》的史传载文则体现出繁富与浩瀚的特点,同时,也有追求文辞骈俪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正史"四夷传"还是地理博物类小说所记载的西域地区,都存在着小人国与女儿国这样的特殊国度。小人国的传说既有西南地区僬侥国的史实依据,也深受小大之言等俳词传统的影响;女儿国的传说既有西藏地区东女国的现实投影,也反映了印度传说的流播与接受;西域地区的特殊性使得这些传说在此地汇聚。这些传说除了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外,更潜隐着通过强调他族的异质性以凝聚本族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胡人是中原民族对北方边疆民族以及外来民族的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在汉唐时期,就当时的一般习惯而言,所谓胡者即是指曾经隶属于匈奴单于的某些部族与部落,及匈奴部族中所包含的某些部落与氏族。《晋书》卷九七所列四夷中,西戎、北狄在各家史书中都可以被称作胡,西戎包括吐谷浑、焉耆、龟兹、大宛、康居、大秦。  相似文献   

14.
宋晓蓉 《西域研究》2014,(3):111-116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大宛列传》史学与文学交融,《汉书·西域传》文学性减弱,《大唐西域记》内部语体功能再分配、科学性增强的三个发展阶段,总结汉唐西域史地文献文学性及科学性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明朝对新疆东部实行了直接管辖,代表官方的正史或其他著述中,对西域的记载显得非常单薄,只有《明实录》对西域(以下称新疆)的记载相对丰富。《明实录》是明代陆续纂修的代表中央政府的编年体史书。全书起自明太祖朱元璋,止于明熹宗朱由校,计十三朝,3045卷,16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6.
《后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中均有大秦国植桑养蚕的记载 ,同时期西方古典作家也有相关内容的记述 ,两相比照可以将史料中的史实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通典·边防典》“吐火罗”条史料来源进行较详细的注释,并恢复了《西域图记》有关吐火罗国的一条佚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隋书·西域传》与《西域图记》的关系及《通典·边防典》“西戎”门的编纂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发展史上一度光辉灿烂的史传创作,到了六朝时期,已经走向江河日下的一途.而一种新的传记形式却开始悄悄崛起,史传之外的各种人物传记写作逐渐繁荣,并开始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中担负起主导的作用.这就是“杂传”. 正史以外的传记创作在汉代已经初见端倪,如刘向,班固等都曾于此有所撰述: 《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向以为王  相似文献   

19.
张亚军 《中州学刊》2012,(5):184-186
正史《文苑传》这一体例创始于范晔《后汉书》,《梁书》、《陈书》中均设有《文学传》,其中《梁书.文学传》纳入传主二十四位,《陈书.文学传》纳入传主十四位。较之前史而言,梁陈二史对梁、陈文人的记载更广泛、更集中,例如《文学传》中史传人物数量明显增多,史传人物的选择标准发生了变化,史传人物文集的辑录情况等等。史臣着重记述传主的文学活动,注重时人品誉,并最终确立了前序后论的史学体例。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梁陈二史不仅存留了丰富的文学史料,而且,其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0.
一 关于“会通之义” 郑樵一生与宦途无缘,亦终未借重皇家藏书,但他还是撰成了《通志》这部巨著。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郑樵毕生精力,也是尽于《通志》了。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共200卷,含帝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载记8卷、列传115卷(内有后妃传2卷,附于帝纪之后;宗室传8卷,附于同姓世家之后;四夷传7卷,置于载记之后,以及其他列传98卷)。全书记事,起于三皇,迄于隋末,诸略所记下及于唐,其所综合的6种体例,略由书、志而来,年谱系年表别称,世家继承《史记》,载记采自《晋书》。它是《史记》以后纪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