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略论秦汉时期民间的社神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神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先秦时期 ,社神地位很高 ,社祭是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秦汉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 ,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 ,社神的神圣色彩开始逐渐消退。社神在百姓心目中不再是敬畏崇高而是亲切自然 ,地位呈逐步下降之趋势。社神从神坛逐渐步入民间 ,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变得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秦汉时期的民间之社有乡社、里社及人们自发组织的私社。  相似文献   

2.
古代民间乡里的社日,一般认为其只祭社神而不祭稷神,其实民间社日祭祀的也是社神和稷神,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祭祀稷神的成分更多于社神。民间的社日源于先秦的“置社”,春秋战国时代,民社已经遍布天下,而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至今流风尚存于个别地区;但民间乡里的社日与封建国家政权的社稷是多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先秦法律思想中存在着一种崇尚“一元”的意识。具体地说 ,这种“尚一”意识包括先秦诸子所主张的“政出一门”、“利出一孔”和“思出一穴”等意识。这些意识对秦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应在还原封建社会本义的前提下,明确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是专制主义社会,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都与先秦封建社会相区别。  相似文献   

5.
"名"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学者试图用一个一贯的解释来涵盖先秦"名"的本质内涵,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名"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的学派因立场不同,赋予"名"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名"在先秦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孔子开创的政治正名思想赋予"名"以伦理政治内涵,邓析的刑名之辩首开概念分析的先河.第二个阶段,老庄用"无名"思想对"政治之名"进行超越,墨家从"取实予名"的立场出发抽象出"名"作为逻辑概念的内涵.第三个阶段,名家诸子通过思辨的概念分析法确立"名"的形上存在地位,建立起抽象的概念之"名"的本体世界.第四个阶段,荀子在坚持孔子政治"正名"思想基础上,融合名、墨的抽象概念分析法,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逻辑"正名"理论,成为先秦名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6.
荀况政治伦理思想新探 --"德治"和"法治"的相辅相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政治伦理思想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提出了"隆礼重法"的理念.荀子强调"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但他认为与"礼"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相比,后者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荀子第一次对"隆礼"和"重法"、"德治"和"法治"必须相互结合的思想的全面深入阐述,对于其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同"是先秦哲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概念范畴,主要有"和同说"、"尚同说"、"应同说"以及"大同说"等四种思想,其源概起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历千年而逐渐广泛渗透于哲学伦理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等诸多领域,因而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秦汉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商业的繁荣驱动了商品广告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实物陈列广告、声音广告和文字广告在承继先秦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文字广告尤为兴盛,铜镜上的广告更是独具特色;一些新颖的广告物和广告形式也在此时出现.考察秦汉时期广告的发展变迁,不仅可以了解彼时的经济面貌、商业文化和民风民俗,对我们当下的经济生活也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古今学者对"争鸣"格局的学术梳理,凸显了先秦诸子思想之间的差异和分歧.然而,差异与分歧并不能掩盖他们在基本政治价值及救世情怀层面的共识.传统的"儒法之争"思路,无法准确揭示儒法之间的内在关联."共识"研究视野的先秦诸子研究,差异与分歧只是在共同思想底色上或浓或淡、或双色或单色的区别,是在共同政治价值基础上体现的各自侧重点之差异,而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围绕着永城与秦汉历史文化遗存,秦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秦汉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整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自沈约说陶渊明有"无弦琴",并时常"抚弄以寄其意"以来,不断被后人寻章摘句、过甚其词乃至玄化,同时也把它与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结合得天表无缝,于是都不自觉地否定了陶渊明的"性不解音".其实唐宋文人的"玄解"无弦琴并不是要故作高深,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不料今人信以为真,以致以讹传讹.要还原无弦琴的本色,必须剥去玄学外农,知人以论世,从其交游交友之道、任真自得之性、人生境界之别、世态人情等方面对"无弦琴"进行哲学解构,陶渊明真乃"性不解音"者,随之也就理解了他的"弄琴"只是率性而为,并无"寄意".  相似文献   

12.
自沈约说陶渊明有"无弦琴",并时常"抚弄以寄其意"以来,不断被后人寻章摘句、过甚其词乃至玄化,同时也把它与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结合得天衣无缝,于是都不自觉地否定了陶渊明的"性不解音"。其实唐宋文人的"玄解"无弦琴并不是要故作高深,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不料今人信以为真,以致以讹传讹。要还原无弦琴的本色,必须剥去玄学外衣,知人以论世,从其交游交友之道、任真自得之性、人生境界之别、世态人情等方面对"无弦琴"进行哲学解构,陶渊明真乃"性不解音"者,随之也就理解了他的"弄琴"只是率性而为,并无"寄意"。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亲"的研究,以往多就血缘关系立论。其实,"亲"的关系应包涵的内容更广泛:血缘关系,夫妇、情人关系,朋友关系,人与其故乡、国家的关系等。概言之,"亲"并非是一个专门指称血缘关系的词,其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体会到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在精神上的完全的一体性、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宋人说秦观诗如词,主要指其诗风柔弱,写儿女之情,语言华丽.后人因此讥秦观诗为"妇人语"、"女郎诗".其实,秦诗体裁、风格是多样的,不应以偏概全,也不应排斥其具有阴柔之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用简谱和锣鼓经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溶进符号艺术之中,以揭示性格、暗传情绪、营造氛围、凝聚秦人秦地的生命呐喊和文化魂脉,是《秦腔》的一个创造性探索。《秦腔》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呈现了当代农村在历史与道德、经济与人文坐标上的错位,表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权力体系和族缘缘体系交叉互动的复杂关系;如数家珍地描绘当下农村生活的原发状态,既将时代风云稀释为家长里短,又在这种描绘中渗进了许多灵悟的元素,不妨称之为灵智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马克思加秦始皇"的话成为当今某些人批评毛泽东"专制"、"暴政"的必用材料.但引用者均未能指明出处.本文指出,"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源于1958年8月19日在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本义为经济体制上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领导方法上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它与"专制"、"暴政"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秦汉磔刑考     
磔刑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死刑。磔的本意是裂牲,是指在宗教献祭仪式中杀牲祭神,后来演变为一种割裂肢体、挖出内脏的酷刑,用于惩罚群盗等重罪。通说以为磔刑是处决后暴尸或以马车撕裂受刑人的肢体都是错误的。后世的凌迟保留了割裂肢体、挖出内脏等裂牲的基本方法,当是由磔刑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8.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已经开始把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仪”与反映礼的精神实质的“礼义”相区别,以仁释礼,礼乐结合,内外一致。“礼”也就超越了实用与功利的目的,逐步转向审美。  相似文献   

19.
东汉蔡邕《独断》在追溯"法冠"起源时,说"秦制,执法服之",其中的"执法"实际是指掌握执法职能的职官群体,为东汉时的概念,而非秦简中出现的职官——执法.胡广"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一说则是他对秦灭六国、"兼其车服"进行理论建构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可以信据的秦代史料.但胡广此说将秦御史服法冠的记载固定化,且为汉唐官制文献所沿袭和增改,从而形成了深刻的历史记忆.东汉时期除御史作为执法职官继续服法冠外,廷尉属官也具有了佩戴法冠的资格,这反映的是汉代执法涵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