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省西北边境的怒江两岸,过去沒有一座象样的村庄。这里的十二万少数民族,由于遭受反动統治和民族內部的阶級压迫,到处流浪;由于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耕地輪歇,人随地迁,居无定处。人們走过千里怒江河谷,經常可以望見陡峻的高黎貢山和碧罗雪山上,孤零零地挂着几所鴿籠般的草棚或板房,人住楼上,牲畜睡在下边;也可以看見象鷹嘴伸出的大石岩下,居住着一两戶人家。千百年来,傈僳、怒等族人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代繼一代的生活下去。今年春天,怒江东岸出現了第一座嶄新的村庄。一百多所住宅呈梯形地排列在碧罗雪山的山腰,房前葱郁的棕櫚树与山頂的白雪相映  相似文献   

2.
怒江过溜索     
22年前,当我坐了4天汽车又徒步7天来到高黎贡山工作时,立刻被奔腾的怒江激流上那一根根溜索迷住了。过去,我从未见过这玩艺儿——一根绳子成了连接大江东西的桥。望着风驰电掣般飞行在溜索上的人们,惊叹之余又捏一把冷汗。那时,过溜是干部下乡必具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爬山、过溜、炸包谷花)。了解溜索、学过溜,是我们新来工作的干部的必修课之一。溜索是居住在高黎贡山的兄弟民族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怒江和独龙河两岸,临江有寨子的地方都架有溜  相似文献   

3.
战胜了西康、四川的雪山草地,1935年10月間,我們随毛主席进入了甘肃境內。主席对我們講,这是長征以来我們走过的第十个省份。再往前走,就要踏上我們朝夕想念着的“家”——陕北的土地了。要到“家”的欢欣,加上突破敌人号称甘肃、四川两省“天險門戶”的腊子口的胜利,使同志們情緒更加高昂,滿身的疲乏、劳累和病痛,象長了翅膀似的,一下子全飞沒了。十月的隴东山地已經很冷了。早上銀霜滿地,夜晚朔風嗖嗖。这一带的山不太高,但都是深沟,  相似文献   

4.
四周青山环抱,桐茶花紅白相間,清徹的峒河淙淙流过,临水傍山的建筑層層叠叠,高聳的烟囱冒着裊裊青烟,……如果从迷濛的晨霧中远远望去,宛如人們想象中的仙境。但当太阳冲开晨霧撒下一片金光的时候,景象就更显得格外清新。这就是武陵山中的一座新兴的城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吉首原名所里,是苗族聚居区。据辰州志載,明洪武30年(即公元1397年)曾在这里設置过鎮溪軍民千戶所,因而有“所里”的旧名。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战綫上,粮帅已經斬将过关,林、牧、副、漁各路将軍怎样跟上去呢?这是龙胜瓢里人民公社成立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問題。瓢里人民公社,是一个侗、僮、汉、苗、瑤族的多民族公社,也是一个富饒美丽的山区。打开这个公社的平面圖,就可以看到,这个公社縱橫在一百二十华里的丛山峻岭間,其中耕地面积只有三万零四百八十六亩,其余是成片的青竹、翠松,滿山遍岭的藥材、野生植物,和蜿蜒在群峰中的游着魚群的河流。真是“山青水秀好田庄,白云深处百花香,金山銀山到处有,个个山头有宝藏。”但是,在成立人民公社以前,这里散布着二十九个小社,大的不过二百七、八十戶,小的只有十多家,人單势孤,力量分散,沒有办法把这些宝藏很好地开發和利用起来。比如,在河边上的僮族和汉族聚居的六漫社,平均每人有田八亩之多,另外还拥有七  相似文献   

6.
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角、紧靠金沙江的宁南县,解放前是一个交通闭塞县。境内层峦迭嶂,山高坡陡,通往城乡的是羊肠小道,横跨江上的是系在峭壁两岸的铁索桥和竹溜索,各族人民吃尽了行路难的苦头。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采取国家支援、民办公助的方针,从1957年开始积极修建公路。现在已修建公路738公里,86%的公社通了汽车,其中出产甘蔗的华弹、披惠、景星、松新、大同等十多个公社蔗区公路已通到生产队,还有通往林区、水库的专用公路,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正在全县形成。  相似文献   

7.
桥(小说)     
芦花河河水在黎明前的残月映照下,闪着粼粼银光。这是毗接藏、羌族地区的‘界河’,河西住着藏族,河东是羌族。湍急的河上横跨着昨晚刚赶修完工的竹索桥,桥堡顶上立着毛主席彩像,两侧贴着红绿标语,桥头燃着吉祥的柏枝烟堆。再过一二个时辰——天明以后,河东西两族群众就要欢聚在这里举行索桥竣工盛会,喝团结酒。藏族头人恶洛巴从河西走上桥来。他戴着遮耳狐皮帽,宽大的花豹皮衣领象条大蟒  相似文献   

8.
“怎样响应党的号召呢?”自农业生产运动在云南双江县拉祜族寨子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后,60多岁的扎妥就盘算着。后来,他想到寨子附近那个小荒山头,就决定把它开成梯田。有一次,扎妥和村干部李张发出去干活,把这件事提了起来。李张发一听,高兴地说:“阿叔,这太好啦!在我们这里要想增产,开梯田是个很好的办法。”“是啊!照过去那样砍树烧山、刀耕火种,一年种一年丢的办法,要想大增产就难了。”“我们寨子水源多,把山地变成梯田是有条件的,就是寨里的人有的还信心不足,只要你做出个样子来,大家就会跟着干的。阿叔,不要怕,有困难我们帮助你!”“我怕什么!如果怕,我就不这样想了。”扎妥很自信地说。  相似文献   

9.
“邛笼”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川西、北地区的许多村寨、大、小金川以及雅砻江两岸,特别是岷江上游及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的羌寨,保留了一些似塔非塔,远看去像现代化工厂的烟囱一样,直刺青天,矗立在河岸、山坡或村落中,这就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少数民族的建筑——“邛笼”。  相似文献   

10.
在貴州高原上最边远的望謨县,有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山巒重迭,四周矗立着削般的山峰。山上全是直上直下的羊腸小道,数不尽的山澗深淵上,架着一条条独木桥。这样的地势几乎使它与世隔絕了,所以向来被人称为“山高路險,貧困落后”的山区。貧穷不用說了,文化尤其落后。全区大小六十多个村寨,居住着一百六十多戶苗族人民,可是沒有一个識字的,識字的人也从来不肯到那里去。这就是近年来聞名于貴州的麻山旧貌。如今麻山大变了。在党的領导下,特別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設总路綫的鼓舞下,苗族人民也和汉族  相似文献   

11.
一、山崇拜和灵魂崇拜在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是特别突出的,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础。先民们认为在雪域藏地的任何一座山峰,不论其大小都有神灵,并且这些神祇和精灵,都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为什么山崇拜在藏族原始自然崇拜中,会如此地突出?这完全是因为青藏高原特定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岭比比皆是。我们知道,原始自然崇拜的对象,是把直接可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用来作为崇拜对象的。千百年来,我国的藏民族,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有着崇山峻岭的环境之中,不管是生活、生产劳动,第一个与之打交道的就是山,近山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老蔡     
那天是旧历七月十五,又园又大的月亮掛在深藍色的夜空上。社員們陆續来到了魚卡底村一間集会用的公房里。大組長高秀林宣布开会后,提出个問題:男人們上鋼鉄战綫了,女人們要下地生产,家务事誰都顧不过来,应当成立个农忙食堂。大家同意了。接着,他問該选誰当炊事員,話剛落音,妇女李大妹站起来說:“我提!把我們的老蔡选上!”会場上嚷成一片:“那可眞得老蔡才行。”“贊成!贊成!”大家选老蔡是有来由的。她叫蔡貞妹,三十来岁的僮族妇女,魚卡底、龙潭田、老瘦田三个寨子的  相似文献   

13.
邊城茶峒     
<正> 小溪流下去,绕山且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边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帮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  相似文献   

14.
独龙族是我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兄弟民族,人数约二千五百人,居住在云南省境内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独龙河两岸.独龙族的每个部份往往以居住地区及河流的名称而得名.如居住在独龙河两岸的自称"独龙",居住在迪麻河的就自称"迪麻".居住在贡山以西的自称"未奴哇"(意为找地方的人),居住在拉打各一带的自称"拉打各人".有一部分还沿用氏族名称,如孔孟人、巴马人等.对独龙族也有统称他们为"俅族"的.相传贡山四区的独龙族是从怒江迁去的.独龙族中也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从"汉人地方"来的两兄弟,他们的名字叫陆金、陆一(译音),打算一同回到"俅江"(高黎贡山以西恩门开江以东)去.有一天晚上,正在怒江过溜索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暴风雨,弟弟刚溜到怒江西岸,溜索就被雷劈断了.兄弟两人隔江大哭一场后分别了.弟弟越过了高黎贡山来到"俅江",他的后代就成了"俅族",哥哥住在怒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霧茫茫的折多山下,我訪問了由一百零七戶藏族农民組成的营官农业生产合作社。民主改革以前,封建农奴制度就象一条毒蛇纏在这里藏族人民的身上,吸吮着他們的血汗。这一百零七戶藏族农民中,过去有五十多戶四处流浪、以乞討为生,其余的人虽然終年劳累,但也不得一飽,一年中有半年的日子靠野菜充飢。有不少人死于繁重的差役;有不少人在农奴主的酷刑下丧了命。几乎每一家社員,在过去的年月里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悲惨遭遇。三年以前,这里的藏族农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領导下,起来紛碎了封建农奴制度;去年,周圍  相似文献   

16.
若干个世纪的生命与血汗的堆积,让哈尼族人把无数座山变成了梯田的世界。层层叠叠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的梯田,似道道天梯由山脚直逼山顶,气势凌霄,搏空荡宇……这就是世界奇迹──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主要分市在哀牢山南段红河的部分流域、藤条河流域和李仙江部分流域(台称三江流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哈尼族聚居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是梯田最集中的地区。从总体上看,梯田的分布规模从元江(红河)水系向西至澜沧江水系呈逐渐递减的态势,梯田的分市区域与哈尼族的居住区域基本一致。哈尼族源于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接台…  相似文献   

17.
试论独龙族的家族公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龙族约有三千七百多人,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约有10%左右的人口散居在贡山北部的怒江两岸。解放前,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已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社会组织、土地形态和婚姻制度等方面,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家族公社又称家庭公社、家长制家庭公社或父权制大家庭公  相似文献   

18.
当人們在山間原野上看到向四面曲延的水渠,看着大片的梯田上長滿的庄稼,成長了,收获了,变成滿倉滿櫃的粮食的时候,当傈僳人在公共食堂端起飯碗,吃着香軟潔白的大米飯的时候,不由的想起过碧罗雪山的故事,和那些为了傈僳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惜自己生命的干部和教师。想到这些,一股內心沸騰的激情,使他們沉入深深的怀念中,望着前面那白雪皚皚的碧罗雪山,久久不能平靜。……去年二月,怒江两岸的傈僳人民为了摆脫祖祖輩輩傳下来的穷困落后的生活,大修农田水利,因为进度快,指标一再被突破,这样,原来准备的炸藥已經用完了,工具也感缺乏,国家运来支援的还被阻在雪山的东边。正在困难的时候,在風雪交加的碧罗雪山上,一支三百多人的队伍背着沉甸甸的貨物在艰难的移  相似文献   

19.
索桥飞架时     
高山峡谷间,险湍急流上,紧绷四根钢链,上面两根如月弦倒挂,下面两根似佛肚微隆,再铺以木板。人行其上,似悠悠小舟投入巨澜,如飘飘一羽乘风飞天。近看四根链,远望一张弓。这就是索桥。早在五世纪由我国发明,一千二百年后才传人欧洲。藏族人民也喜欢架索桥。他们称之为溜索。是用牛皮绳或多股山藤拧成一股,孑凌于山谷间,风中发出凄厉的嚎叫。过一次溜索就是演出一次生死莫测的剧。当然,这是解放前的事了。现在,建设事业发展了,不少地方架起水泥拱桥,溜索很少了。不过,  相似文献   

20.
大盈江蜿蜒曲折地穿流在云南西部高黎貢山南端的崇山和丘陵地帶中,最后向西南流入緬甸境内。在大盈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居住着我們的一个兄弟民族——阿昌族。我国的阿昌族有一万七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县的户撒、臘撒和梁河县的遮島东北。緬甸境内也有阿昌族分布。阿昌族大都居住在平壩地区,他们是那些平壩的开拓者,现在,当地傣族还有“昌弟昂”这句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