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金来 《南方论刊》2008,(11):72-7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前社会文化主流,审美泛化趋势强劲。本文旨在理清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与建设提出思路和建议;同时,面对包括文艺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日益式微局面,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审视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陆贵山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推动了关于文艺真实性、"恶的历史作用"、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历史责任等问题的大讨论,提出并建构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与倾斜、宏观文艺学、文学系统本质等重要文艺理论,主张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文艺学研究要富有开放性、包容性,尽可能综合一切文艺现象与文艺思潮,倡导"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的文艺学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美学、文论来说,20世纪乃是一个审美主义思潮挥之不去的世纪.新时期的审美主义思潮从康德开始,又回到了康德,重新皈依了西方启蒙现代性文化模式,其价值取向是明确清晰的,众多审美主义者致力于将美学话语因势利导引入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意义域.但是,新时期以来的审美主义思潮并不是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它大致经历了李泽厚等人的启蒙现代性古典审美主义、刘晓波等人的个人主体论的非理性审美主义和消费意识形态的后现代审美文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人论与文论的深度自觉和交互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进 《社会科学》2002,(2):70-74
在全球化思潮冲击下 ,世纪之初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文艺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型 ,这一现实推动了人论与文论的再度自觉以及文艺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深层融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文艺 /审美现实 ,要求文学人摆脱边缘 ,主动越界 ,关注新兴文化形式 ;也要求文艺学走出书斋 ,大胆扩容 ,进行文化转向。多话语共生的理论批评格局 ,呼唤文化研究深入开掘“间性” ,积极搭建对话沟通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5.
当前关于文艺学研究转型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中西方文论中关于审美性的含义是不同的,西方文论中的审美性指向人的感性,因此认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代文学的审美性研究;中国文论中的审美性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文学以其特有的理性精神成为审美研究坚守的阵地。这种审美性差异的形成在于审美性诉求的文化语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描述了当代社会中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的新趋势。文章指出 ,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 ,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 ,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 ,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接着文章分析了在这种审美泛化的语境下文艺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文化研究兴起的必然性 ,指出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 ,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 ,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论的科际整合,经历了蜕变期、定格期和突破期等三个阶段。文艺学整合研究的本体论根据,在于文学现象始终具有整体关联性。这种整体定性不仅在不同时代的文论中得到了明确表述,而且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语义学理论得以诠解。文艺学科际整合作为一种现代性表征,其实质在于知识爆炸现象背后的知识爆聚。只有通过文艺学的整合研究,才有可能克服分科研究的碎片化症候。  相似文献   

8.
审美的特殊身份为审美现代性在一定场合通过批判方式表达现代性思想立场排除障碍,但审美话语的过度膨胀却又弱化了这样的批判.本文以"审美"的语义学探求为基点,追溯审美现代性的哲学流变和知识理念动力,论述审美现代性的极端形式、审美主义的存在基础和这一基础隐含的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进而认为勘定审美现代性的边界,视之为诸多现代性批判的一种方案,将有助于审美现代性的话语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再谈文艺学的“呈现”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考文艺学研究和教学的现状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文学本体问题上的独特论说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文艺学的学科构成和言说方式应该以更多的“呈现”替换现有的大量“论断” ;在文学理论的表述方式上也需要不脱离审美意蕴 (文学性 )的“呈现”式语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还显示 :从对于特殊的感情活动、认知模式的定位而言 ,文学理论也应是一种“呈现”性的理论。这样的特点或许恰是文艺学的学科性质之所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简要论证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文化是在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和谐文化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明确的内容途径.以和谐文化建设和和谐之美来推进文艺学建设,关键是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文艺道德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艺美学继承了传统美学关注文艺审美特征的特点,却较少使用其抽象思辨的研究方法;接受了传统文艺理论注重文艺实践活动的特点,却较少关注文艺活动审美属性之外的特征。因而,任何一种试图在传统的文艺学或者美学的疆域内来理解文艺美学的方式都是难以成立的。文艺美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美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文艺学,而是文艺学和美学的无间融合。  相似文献   

12.
弥沙  李育红 《北方论丛》2008,46(3):34-38
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3.
杨兴玉 《阴山学刊》2010,23(1):44-48
新时期以来,国内文艺学研究呈现出边缘性整合的态势。在此之前,并不存在科际整合或者边缘化的可能。政治与学术的正常化,促成了文艺学的边缘化。这种边缘化本身又伴随着科际整合.由此具有边缘性整合的特征。科际整合如果过分依从工具理性,将很难摆脱其方法论困境。因为工具理性对学科自主性的绝对诉求,将最终取消科际整合的可能。有别于此,文艺学的边缘性整合,却可能超越现代学术研究的碎片化症候,并由此构成中国文艺学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郝春燕 《船山学刊》2006,(1):165-166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文艺学失语的表现与原因,指出文艺学必须扩展边界,但在拓展对象的过程中将学科功能也无限扩展只会导致学科自身的消失,因此当代文艺学在社会转型期的理论重建有必要保持文学性、审美性的研究,并将艺术论提高到生存论的层面上,只有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文艺学才能实现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要返本开新.首先是必须返回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本,批判地检视作为一种新资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其次返文学之本,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对象应该严格限定具有"审美性"的文学文本之上,而不是过于宽泛的文化.在此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中有着丰富的可资借鉴、可供"开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症结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能够真正建立起浪漫的审美范式.西方浪漫范式的内涵是审美感性、审美独立与审美批判,而这在中国现代审美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缺乏真正的浪漫范式是我们的审美现代性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韩德信 《江淮论坛》2007,(5):188-192
中国文艺学的历史分期大致可以确定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古典文艺学形成时期。第二个时期为古典文艺学嬗变时期。第三个时期为现代文艺学的形成与曲折发展时期。第四时期为现代文艺学开放与多元化时期。文艺学历史分期问题,不仅是学理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文艺学自身是否独立的问题。过去有关文艺学史分期问题,大多采用以历史事件、政治事件或有影响的人物思想为线索的做法。应该说,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于它能够以简单化的方式.理清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看清文艺学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密切关系。而缺陷在于:这种做法消解了文艺学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文艺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忽视了历史人物在文艺学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下文艺学跨学科问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学跨学科研究的出现,既有学科体制的内在原因,更有学科自身发展的学理原因,还有国外学术文化思潮对我国学术发展产生影响的国际原因。当下文艺学跨学科问题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跨学科与学科独立这一单纯问题的理论探讨,而完全可以拓进到跨学科研究的中国语境、学理渊源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中西比较等问题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陈开晟 《兰州学刊》2007,(3):178-181
美学与艺术的独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具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流俗的感性主义、感伤的浪漫主义、颓废的唯美主义与极端的形式主义等表面上提升与巩固了审美的独立,实质上却危及了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审美现代性最终要在自身的表征与言说方式上体现出来,否则其独立的批判精神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董宏 《阴山学刊》2012,(5):68-74
赵宪章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排除哲学方法,在回归文艺学本身的意义上将审美视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将突出美学规律特殊性视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文学视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他的方法论研究进一步强调文艺学方法的独特性,抬高了本体方法的地位。在形式研究中,赵宪章又确立了形式作为艺术本体的地位,着力建设形式美学的学科形态,并被誉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形式派"。但他的理论与实践(文本分析)出现了某些唯形式论的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