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3):5-10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夕 ,李大钊就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作了深入的探索。他强调的政党政治的实行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他寄希望政党政治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建立理想的代议政治 ,这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相统一的。李大钊从建立完善的政党政治的角度出发 ,对当时中国各政党 ,尤其是当时的进步政党———国民党持批评态度。从李大钊早期政党政治观中 ,我们不仅看到他对民主共和制的信念 ,而且看到他对民主政治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宋教仁对资产阶级宪政理论有独到深刻的研究,本文以宋教仁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为核心,对其独特的宪政思想体系作了探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在理论上较为成熟,不可否认他的宪政思想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他在实践中却很嫩弱,忽视中国的国情而终于失败。而这正证明了一条真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康兰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Z1):27-29
民初的政党活动史成为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阶段。民国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政党政治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其外在形式很有些接近于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虽然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存在连同它的失败都是极有意义的。它是此后影响中国人制度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政治标本给予足够重视,剖析其失败原因,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再析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宏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初政党的力量状况、政治行为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进一步揭示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表明,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政党成员多不具备西方政党运作所需的理性认识,而是经常表现为极端敌视或机会主义的党派意识,因而损害了正当的党派竞争。这不仅不利于本来就弱小的政党阵线的成长,反而使极权势力可籍此而逐步摧毁民初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6.
路云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71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西方政党思潮也伴随着西方政治学说一起传入中国。自清末新政开始,现代政党萌芽就已经出现,及至帝制崩溃,民国初成,西方各种关于民主共和的学说纷纷涌入中国,形成一股股蔚为可观的风潮。其中政党政治作为西方国家现代政治的根基,给民国初年国内政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民国初年政党政治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了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在我国行不通的原因,从而理性的把握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程舒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77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在中国政治史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就是政党政治、议会斗争的出现和活跃.民初的政党政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其兴衰的历程及自身的特点.这种状况的出现,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与辛亥革命引起的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民初政党政团分分合合的结果,形成了四大政党,其中国民党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中国,政党政治却被严重地异化了.资产阶级欲以政党政治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保证其自身利益的实现,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政权,其政治利益也受到了严重侵害,又将资产阶级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8.
徐锋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25-30
政党政治作为政治文明的成果,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产物;作为预制性的体制和机制,又是驱动民主政治运转的工具系统;作为现代政治公共性和伦理要求实现的场域,又体现为具体的政策过程和政治过程。世界各地的政党政治形态都体现了逻辑主导的一致性和历史演绎的多样性。这些,正是比较政党政治研究所要着重关注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陈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87-92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持续推进,这项战略已经产生了强大的溢出效应。影响所及,两岸关系结构、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结构以及台湾岛内话语结构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局面对岛内政党政治的基本生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产生了较大影响,两个主要政党都针对环境的变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求适应台海局势的结构性变化,谋求未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金霞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Z1):298-300
伴随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政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主是政党活动的舞台,政党是民主的载体,没有政党代议制民主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政党组织本身的寡头化趋向以及政党对于民主政治功能的退化使得政党在政治活动中产生了与民主相悖的结果,表现出了政党政治的非民主性. 相似文献
11.
郑晓云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3):60-6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具有历史必然性,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必须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谷满意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74,87
新时期网络参政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促进作用将更加明显,是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参政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地方党和政府的负责人也逐渐注意到网络参政的实际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参与式民主的发展;促进传统集权等级制权力结构的转换;促进社会平等;促进政治、政府公开的发展;促进选民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加强。网络参政还是把双刃剑,应该加强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刘晓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2
在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处于被领导和参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这种领导关系的确立,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艰辛探索,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民主党派领导的理论基础;带领被领导者取得革命的胜利,并给予被领导者物质利益和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民主党派领导的现实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侯振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13-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阶级斗争的格局与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党制度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淑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政治文明的实质和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其最终表现形式是制度文明。政治的制度化程度决定着政治文明的程度,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基础性的支撑力量。建设政治文明的第一步不是简单的政治制度选择,而是在制度选择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建设。政党是国家政治的核心和主体,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政党制度决定着政治过程,决定着政治发展方向。我国政党制度建设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联平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5-11
中国的政党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内在机制,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中国政党制度的创新性赋予了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新的价值意义。中国政党监督把人民民主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执政、参政行为作为互相监督的直接指向,把政党制度建设作为实现监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彭廷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32-37
随着社会变革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辛亥革命前后十余年间的妇女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从而也表现出不同的参政方式.本文具体分析了辛亥时期妇女参政意识在不同发展时期中的具体形态以及所表现出的不同参政方式,并且对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意识作了客观的历史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5):141-148
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的考核评价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考核评价主体、制订考核评价指标、选择考核评价方法以及对被考核对象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等4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结合高校组织工作实际,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求能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与角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吉元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5-17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确定政党意识内涵和角色的基础和前提。作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政党意识内涵归纳为政治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和进步意识六个方面;并以履行参政党的三大基本职能为前提,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参政党的角色进行了科学定位,使政党意识的基本内涵通过政党定位而得到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