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在思维或议论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不同的涵义的情况,即一词多义的问题。虽然某个多义词有哪些具体的涵义,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但是,一个多义词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或者说,一个语词是表达集合概念?还是表达非集合概念?却是逻辑学所感兴趣的,并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形式逻辑所谓的“同一概念”问题,笔者曾提出过质疑(见本刊1983年第一期,以下简称《质疑》)。认为,在形式逻辑的概念间的关系中,所谓外延完全重合而内涵不完全相同或不同的“同一关系”的“同一概念”,实际上是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个概念,即是语词不同的同一个概念,从而否定了形式逻辑的所谓“同一概念”。为将自己意见表述的更充分,今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1.有关“-mu”字的两个问题: 1.0“-mu”字是现代维吾尔语中比较常用的语素之一,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几本正式出版的维吾尔语语法著作中,差不多都谈到了它。大部份著作把它叫作ulanma(一般译作‘助词’),有的著作把它叫做yuklime(一般译作‘语气词’或‘小品词’。但是对于-mu字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意义)则大都缺乏比较详尽的描写。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5.
一、方位词的引申用法关于方位词,大多数语法论著除提及“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方位词的特点是经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短语)后边,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方位词组(短语)”外,很少涉及其他。黄汉生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则不同,除上面的论述外,还指出:“‘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时并不指实在的处所或时间,这是它们的引申用法,……”其实,不仅“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引申用法,别的方位词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也都有引申用法。如:  相似文献   

6.
试论汉语双音动词AABB重叠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汉语里,词的重叠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能够重叠的几类词中,动词的重叠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双音动词可以按照ABAB形式重叠,早已为大家公认。这种重叠“表示尝试态”,并且“尝试态有时引申出时间短暂的意味”。 很多语法著作把ABAB重叠形式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之一。如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写的《汉语语法常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指出:双音动词是逐词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名词不借助于系词(即判断词)的帮助不能作谓语,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之一。但是,我们很多语法著作都认为名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解释,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吕叔湘先生在《语法学习》(15页)中说:“‘明天星期六’是判断句,谓语是一个名词”。接着他说:“在判断句里面,刚才这一句的构造是例外;一般的格式是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个“是”字,就是这一句也可以说成‘明天是星期六”。显然,吕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著作给词的比喻意义一般是这样下的定义:“有些词的引申意义,是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出来的,这种引申意义,也叫做‘比喻意义’.比喻意义和一般引申意义不同,它不是直接从基本意义转化而来的,而是通过基本意义的借喻而形成的.”(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第二五三页)“……‘香’的这些转义都是由比喻用法而来的,因此又可以称为比喻意义.”(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第五十一页)“词的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新义.事物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普通(形式)逻辑所讲的概念与语词密切相关。语词是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份,而概念则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与范围的思维形式。任何概念的产生和存在都要借助于语词。语词是概念的存在表现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果把对象比作原型的话,概念就可以作模型,词就是这个模型的模写。我们知  相似文献   

10.
<正>马春暄、宋光中先生,在《语文学习》(1985年第10期)发表的《当语法、逻辑与修辞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一般地说,修辞是不能摆脱语法、逻辑而‘一意孤行’,但是有时候为了某种表情达意的需要,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修辞倒可以摆脱语法、逻辑而‘别出机杼’。所以,当修辞‘别出机杼’的时候,语法逻辑也就不得不服从修辞了。”简言之,当语法、逻辑与修辞发生矛盾的时候,语法、逻辑服从修辞。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且不谈语法与修辞的关系,仅就逻辑与修辞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一、维吾尔语词的附属义 现代维吾尔语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各种语法意义的手段,语言富有表现力。很多词在概念义之外,还具有某种附属义。词的附属义包括词的形象感(又称形象义或形象色彩)、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的附属义均依附于调的概念义。本文拟就维吾尔语词的形象感以及它们和感情色彩、民族文化心理的联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反思”这个概念在黑格尔的著作中特别是大、小逻辑学中被大量使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搞清。译作中文“反思”的德文原文有Reflexion和Nachdenken两个词,后者有时也译作“后思”。张世英先生在《黑格尔论“反思”》(载《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一书,1981年版。下引此文均见该书)一文中认为,“反思”和“后思”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指“知性思维”,后者指“思辨的思维”。但又指出:“不过,黑格尔所谓‘反思’与‘后思’的含义或用法并不这么简单。”在有些地方,“后思”显然并不就是“思辨的思维”,而在《哲学全书》第二节中,“大概是由于重在说明哲学上的思想和一般意义下的思想的区别,就没有把‘后思’和‘反思’再作区分,而是将两个词混用,认为‘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das reflectirendeDenken)’。”我以为,要搞清黑格尔“反思”概念的真正含义,不能从分析这两个词的字面上的差别入手,而是要分清被黑格尔当作逻辑范畴的“反思”与传统的即当作认识论范畴的“反思”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典型问题讨沦的深入,有的同志提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有着不少共同的东西,但在艺术上却存在着质的差异”①。这一新观点的提出,响应者纷至,不少文章都表达了相同的见解②。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下面谈一点自己的浅见,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 持上述观点的文章之所以认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在它们看来,艺术典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负概念的限制问题,在逻辑界中至今看法还是很不一致的。有人认为:“负概念的限制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内加区别限制词(即在负概念语词形式的否定词后加区别限制词而表现)的负概念限制,一种是通过外加区别限制词(即在负概念语词形式的否定词前加区别限制词而表现)的负概念限制。”并且认为“负概念通过内加区别限制词的限制,其概念间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与正概念完全不同,不是‘内涵依次增多,外延依次缩小’。在外延方面,其概念间不具有属种关系,而具有反对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里,人际交往是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而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也是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能思维、有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思维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因而,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时,是离不开语词、语句等语言形式的。交际活动是一种包括表达、接收以及语言传递信息的一整套活动过程。人们在语言交往活动中需要思维,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统计学     
社会统计学可以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用法。它可以指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问题,或者可以指用它来收集与社会问题有关的实际数据。统计学一词的历史可以简略追溯到于尔(G.U.Yule)和肯德尔(M.G.Kendall)的论文《统计学理论导言》。论文中认为“‘统计学家’、‘统计学’、‘统计学的’等词显然都是来源于拉丁词  相似文献   

17.
bαr、joq'是两个古老的突厥语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突厥语碑铭里就已多次出现,至今使用仍很频繁。bαr表示‘有、存在’等意思,joq'表示‘没有、不存在’等意思。bαr、joq'两词不仅保留在现代维吾尔语里,也保留在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  相似文献   

18.
形式逻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但是,当前我国流行的一些形式逻辑著作,在科学性方面却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是不能不引起我国逻辑学界严重注意的。这里说的科学性问题,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是阐述逻辑理论本身方面的问题。在一些逻辑著作中,有的“逻辑概念”是混乱的,有的“逻辑命题”是错误的,有的“逻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方学界关于语言学的重新定义和以19世纪初期为西方语言学学科历史起点的断言,西方语言学发展表现出渐趋明显的科学倾向,这一倾向可解释为科学范式。西方语言学(史)中存在三种科学范式:"‘科学(的)’语言学"、"语言科学"以及"语言学中的科学主义",代表了西方语言学由于所及问题和研究途径的不同而形成的学术流派。三种科学范式由前向后发生过范式转换,基本上是沿着语言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与演进路径序次发生的,即"‘科学(的)’语言学"范式支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语言科学"范式贯穿结构语言学的演进历程,而"语言学中的科学主义"则凸显于生成语法。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