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入对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较大影响,致使城市民族关系的发生主体与涉及范围增加.在厘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关系的内在联系基础上,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是对城市民族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不要忽视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两个层面系统解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提出应构建应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城市民族关系调控新机制,认为其应该由事前防范预警机制、事中排解应对机制、事后处理弥补机制组成,尤其应重视事前防范预警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武汉市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民族散居化日趋明显 ,城市民族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民族关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本文以武汉市为个案 ,对当前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合武汉市民族工作实践提出了要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观点 ,并从加强调控主体、完善调控手段、确立调控效果评估体系等方面对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民族关系和谐性监测预警及主动调控机制研究》一书是民族学与管理学交叉研究的优秀成果,系统建构了民族关系监测预警及调控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开创性。该书将管理学理论引入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特别是基于和谐管理理论构建了民族关系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相关方法用于民族关系监测预警过程,建立了民族关系和谐性预警调控实践模型,以提高预警调控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本文从七个方面对该专著的内容进行了评介,专著的若干观点既是对民族问题研究或民族事务治理理论的丰富扩展,又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民族工作或民族事务决策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本文就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宗教五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以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的民族关系监测预警机制;应用信息组织的相关方法,建立民族关系监测信息的采集模型和处理模型,保证监测评价过程的信息畅通;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因子,进而得到民族关系和谐度指数。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进入了现代化城市。增强了城市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使得民族关系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本文从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南民族关系的特点出发,分析影响西南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有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试论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阳市是我国大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沈阳市民族工作值得关注.本文根据沈阳市民族关系的实际状况,分析归纳了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一些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宗教因素、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的民族关系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出其特殊的复杂性,兰州作为西北重镇,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城市,研究兰州的城市民族关系,对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变迁中的兰州少数民族在居住格局、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族际通婚和宗教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为此,我们对民族关系从法律法规、民族经济发展、流动人口管理、社区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宗教等方面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是带有规律性的民族关系调控模式,是由调控主体、手段、对象等构成.民族关系调控是通过机制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影响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人口的大流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走出大山、高原、乡村,来到内地大中城市,民族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影响民族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正确的民族法规体系,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影响社会矛盾、关乎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论文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及其特殊性,阐述其对新时期和谐城市管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强调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提出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政府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讨。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事件。灾害的发生是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即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与处在较为落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是其产生条件。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多种解释方式及理论流派,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构建,与其他学科共享研究的问题及调查方法是其总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文化是指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区域文化。“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主要取决于科尔沁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科尔沁文化内涵丰富,里面蕴含着“崇尚英雄”、“辅佐社稷”、“追求发展”、“热爱故乡”、“保护生态”、“坚忍不拔”等人文思想。特别是科尔沁文化所折射出的“坚毅、包容、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优良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科尔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兴安岭原始森林的驯鹿鄂温克人①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他们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我国独一无二的以驯鹿肉和野生动物肉为中心的肉食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及其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色彩、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该文从饮食文化角度,分析了驯鹿鄂温克人的肉食类饮食结构的内容、形式、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礼仪、禁忌等.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是民族高等教育主体性文化功能释放、民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理性诉求.关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的直接相关文献鲜有,集中表现为: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民族高等教育问题;聚焦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建设问题.而与此话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主要为教育、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包括三个层面:以文化为取向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研究;以关系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与文化之关系研究;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在社会转型期,要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继续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空间进行拓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与吐蕃政权在其本土对作为寺院财产的寺院属民不再进行管理不同,在敦煌地区,吐蕃建立了专门的寺院属民户册而加强对其管理。即便如此,敦煌寺院属民并未被编入官府户籍而仍然依附于寺院或佛教教团,故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都司代表吐蕃政权行使对寺院属民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勐"论     
"勐"是中南半岛地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地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傣族地区、越南西北部的泰族地区、老挝、泰国和缅甸掸邦地区,可以称这个地区为"立勐地带"."勐"的原义是"一片地方",后来衍生出"城镇、国家"的新意,成为了壮泰族群社会的一个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勐"作为政权组织是由阶级对立而出现酋邦政权后,才开始存在于壮泰族群社会中的,时间大约是9~10世纪.  相似文献   

17.
嗢末新考     
金雷 《西藏研究》2007,(4):17-22
文章从吐蕃政权的和亲制度及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方式的角度对宋代西北吐蕃中的"口日皿末"部落的来源、去向进行探讨,分析了以往史学界对"嗢末"一词词义产生误解的源头,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读《翦氏族志》,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姓氏基因"所反映的民族性特征,来确定湖南桃源翦氏及周边各姓氏的族别,依据<翦氏族志>探讨湖南翦氏维吾尔族在明朝、清朝、民国及解放后的通婚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传统通婚禁忌、政府政策、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因素对湖南维吾尔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匈奴自与中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运用相关文献、考古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并简要地探求了其中的原因。匈奴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蓬勃开展,美国原住民族开始重视自我的公民权与教育权,美国政府也意识到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立法保障原住民族的教育权,允许原住民族建构合乎自身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部落学院由此逐步开始发展起来.本文将以近年来美国部落学院教师为参照,探讨美国当代部落学院教师在社会构成、收入水平、素质情况、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