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写作本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可是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仍处在一片低迷的氛围之中。具体体现在: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大多数学生作文中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是“编造”出来的,而且内容程式化、教条化,全无真实性与新意可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连朝夕相处的亲人、伙伴儿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到笔下?许多教师百思不得其解,为此伤透脑筋,甚至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惧怕作文,把作文看做是沉重的包袱。作文时搜肠刮肚,或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课上一筹莫展,任由时光流逝,学生作文能力普遍不高。怎样让作文变得轻松自如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作文教学呈“封闭式”,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呆板地死命题目,学生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作文教学远离小学生的生活之源,导致小学生的作文语言成人化,结构成模式化,而作文的主体——人物、事件则极尽虚构化,这种传统的封闭作文模式导致了小学生越来越厌倦作文,越来越不愿上作文课。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相似文献   

4.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试卷中占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学生作文总是难尽如人意。要写好一篇作文。确实涉及到诸多方面的能力,如审题立意的能力、选材构思的能力、行文布局的能力、语言表达功底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一靠阅读积累为之“蓄能”,二靠长期练笔造就“硬功”。从这点上说,写作之“冰”确非“一日之寒”。倘能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作文的新颖度和厚重性.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作文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于是在作文中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生编硬造,为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造成了难以突破的障碍。而语文实践活动恰好为学生创造了无限的作文时空,让学生的习作过程更接近生活,充满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写作的"源  相似文献   

6.
到了小学高段,作文主要以写人记事为主,而习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要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记叙出来,还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写作仍有一些畏难情绪,而难住他们的不是缺乏可写的材料,而是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把心里所想的表达出来。我也曾教过学生们一些可行的方法,比如:选择合适的材料,写好开头和结尾,运用巧妙自然的过渡和大胆丰富的想象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是纵观学生平时的作文乃至考场的作文,最为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作文。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始终处于一个“教者不愿教,学者不愿学”的两难阶段。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都头疼。厌写、怕写已经成为了众多学生的通病。作文教学如何走出这一消极的低谷,使学生乐于动手,易于表达呢?经多年实践,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谈虎色变”,而现在的学生是“谈作皱眉”,这种现象对于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没有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自己的个人意识强加于学生,导致学生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作文教学,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 增强写作信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在以往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每写起作文来,总感到无话可写,或茫无头绪,往往只是写上三言两语完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在指导时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以为习作指导课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增强习作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一、选材拟题——个性化的载体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主要是一些命题作文,他们只能依照题目的要求去按部就班地写,而那种凭他们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选择喜爱的东西的机会并不多。在此情况下,教师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多写一些自由作文,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我们对于小学生的作文期望过高,要求他们能写得生动而有文采,简直把教小学生作文等同于教小学生搞文学创造,摆在了高高的神坛之上,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严重地打击了小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造成小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也导致了我们作文教学高耗低效,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的实际,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但在现实的作文课堂中,教师教写作方法的多,学生接触写作素材的少,也就是教师教法云云,学生下笔懵懵。课堂几乎不与社会接触,也谈不上社会实践,社会体验,社会认识。可见,作文教学如何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作文课堂如何以"服务性学习"活动来拓展作文教学的社会性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作文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践,导致小学生没有了自己的跟睛,没有了自己的头脑和语言,于是在作文中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生编硬造,为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造成了难以突破的障碍。因此,使作文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小学作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在“十五”期间,确立了“语文实践活动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沟通与融合,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无限的作文时空,让儿童枯燥的习作过程更接近生活,充满情趣,从而促进学生作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就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写文章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6.
多渠道开通让学生有话可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难,难在学生阅读量少,不善于积累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收集和加工的习惯;难在教师拔高要求,学生举步维艰,产生畏惧心理。每次作文总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怎样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呢?笔者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条渠道进行。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到底作文难在哪里?纠结在哪里?缘由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一,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  相似文献   

18.
据我校语文老师反映:这几年,初一新生的语文程度很低,特别是不会作文。通过调查,同学们直言不讳:小学阶段平时作文大都抄袭,小考时老师要求他们背上几篇范文到考场上去套作,一些同学碰运气升上了初中。他们尽管升到初中来了,但对作文仍感到厌倦和头疼,对一个命题作文往往无话可写,或者是寻章摘句。面对现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岂能无动于衷呢?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学生的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有内容可写。很明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的倾吐。只有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不断探讨.潜心钻研.逐渐认识到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好和乐.酷和爱”是作文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只有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让学生自由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个性、有灵性,充满真情实感,必须根植生活。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使之变“无意”为“有意”,养成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