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本质问题是历史哲学的最高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对“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而历史认识的最高视野,则是历史的社会价值观点。作者首先分析了生产实践本身的双重价值意义,认为一切社会历史实践,本质上都是人们通过对象客体价值的创造,来实现人的主体价值的活动。文章又从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的追求活动,进一步提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层本质,是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文章通过人的“双重生命价值”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取决于人的类价值和类本质,其表现形式是人以“自在生命价值”为基础对“自为生命价值”的追求;而其实质内容则是人对人自身类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最后,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规律观点及其人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规律和最深层本质,是人们通过他们个体本质、群体本质的实践创造活动,去不断追求、创造和实现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章否定了“关系说”和“效应说”对价值范畴的界定 ,认为价值范畴不仅仅是主客体的关系 ,也不仅仅是主客体的效应 ,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所实现的效应。即价值是主客体关系的效应。从而把价值建立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 ,也充分强调价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说明一般价值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 ,充分反映了主体在实践活中不仅追求真、追求事物是什么 ,而且追求善 ,追求真实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历史主体与历史容体之间除了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之外,还有价值关系。价值关系的实质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追求价值是历史主体实践和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它调节着人们的各种活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体现了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文章从历史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论述了历史主体能动性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靳艳  李少浦 《社科纵横》2012,(9):112-113,117
克罗齐历史主义思想中的精神、自由历史和当代性是其理论的史学价值所在。克罗齐把精神等同于全部的实在,把世界纳入精神之中,认为精神之外别无他物。精神不断丰富自身和超越自身的活动就是历史。人通过精神,也只有精神才能让过去的事物以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人通过精神对过去事物的反思,才能达到对自身认识的不断进步,对自由不断追求。其史学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不外是人的价值追求的不断改变而已,正是在价值追求的历史更替中,人成为了人自己,社会也不断改变其自身的形式。人的价值追求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人的价值追求的对象,分为物质价值追求和精神价值追求;按人的价值追求的功用,划分为生存的价值追求、享受的价值追求、发展的价值追求;按主体的不同,分为未成年人、青年、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还可以从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人生存的不同民族国家、人不同的宗教信仰等角度来划分。人的价值追求的产生、发展和实现是一个辩证运动过程,从动态发展看,表现为价值情感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的过程。价值情感是前提,价值认同是基础,价值实践是根本。  相似文献   

6.
杨建毅 《社科纵横》2003,18(1):22-23
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当中 ,自由个性与自由社会化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由社会化目标的具体实现条件。主要观点有 :首先认为自由社会化是自由个性的基础 ;自由个性是自由社会化的最高表现和追求。其次提出了在人类追求自由的实践过程中 ,自由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条件主要包括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体系 ,科学管理的社会组织体系 ,高尚先进的社会观念体系 ,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这样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自由与个性的独立是现代社会人存在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现代人追求的理想与价值。但是,在现代社会,自由对于人的生存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人逐渐地摆脱了与自然和社会的原始联系,获得了广泛的自由;但另一方面,这种自由与...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文本给人留下了这样的一种印象:自由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一种价值,马克思的著作都是围绕自由展开的。哈灵顿和布伦克特等人甚至由此认为,自由是马克思追求的道德价值,马克思以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构想共产主义,但这一观点受到了伍德的有力质疑。通过辨析其中的理论得失,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要历史地、具体地辨析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第二,注意区分马克思自身持有的自由与马克思分析、批判的自由;第三,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要避免把阅读主体的感受不加辨析地赋予马克思;第四,进入马克思文本的一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的,而不是"以何"批判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作家人生价值目标与文学价值目标武亚玲文学价值目标,是指文学活动的历史主体在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中的价值指向,是文学活动中的历史主体把自己的需要转换成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功利目标。文学价值目标的确定,除了文学角色意识以外,还与其具体的人生价值目标相联系。文学...  相似文献   

10.
人永远是哲学关注的中心,而自由恰恰是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有限的人不断追求无限、追求自由的历史。康德在人是目的的理论中,耗尽毕生精力致力于探索实现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更是早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想。马克思与康德一样,将追求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的最高价值指向,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将自由王国的实现看作是历史的过程。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哲学的出发点上,将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从天国拉回尘世,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实践内涵上,将康德割断的生产实践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实现了从道德实践到社会实践的扩展;在哲学的价值指向上,实现了从道德目的王国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的转变,使哲学不再追求彼岸世界的乌托邦,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连接了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途径。通过这种转变,马克思完成了从康德开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价值和价值观:主客体的深层关系及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它既具有客观性 ,又具有主体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先进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价值评价最重要的是确定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鉴于社会中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人的需要、利益的差别性 ,应该把有利于历史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价值和真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从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的嬗变──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正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虽然是一种经济的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但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却不仅仅囿于经济的层面,因为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方式都不过是人的社会交往形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所以,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主体不断跃升自己、不断解放自己的努力。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性质要求我们确立主体的坐标体系,并以此出发来说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曾从主体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形…  相似文献   

13.
人的价值的弘扬和提高是近代以来人类追求不懈的目标,是国家、社会和人自身跨入现代化门槛的条件和标志。市场经济则被证明是迄今为止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经济模式,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然而,在赞扬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的正面促进效应时,我们对它的负面抑制效应保持清醒和警惕也是非常必要的。 人的价值的根本在于人之为人 的内在根据和意义 关于人的价值,目前理论界争议颇多。我们从整体上赞同这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可分为工具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工具性价值是人作为客体对他人、社会的价值和人被分成主客体后客体自我对主体自我的价值。这是人的外在的、相对的、形而下的价值。本体性价值是指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和意义。它是内在的、绝对的、形而上的主体人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根本内涵,是工具性价值的依托。我们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使用“人的价值”的概念。就此而论,人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人的独立和自由、尊严和个性、主体性及生命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是以物的逻辑理解人,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越了整个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扬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把人理解为现实具体的人、历史生成的人,因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传统哲学上的历史观,也不是离开历史谈抽象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而是将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历史的、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回答人的活动的客观性问题,从而也实现了哲学的真正变革。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人】社会现代化与现代伦理精神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萌生与拓展试论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论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揭开《九歌》十神之谜以语言为主体的符号学文化重构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周易》背后的人哲学论直觉论科学想象论实践的普遍性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个性自由堕负论札记从历史主客体关系的视角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论人造物和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义保 《学术交流》2006,2(10):43-4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和谐社会发展中诸社会要素间的冲突与协调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规律的现实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与辨证唯物观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大致可以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存在、发展维度;社会发展规律维度以及人的需要维度。人民群众是实践创造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物质承担者和决定者,实际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主体,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必然结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源泉。  相似文献   

18.
郑松成 《社科纵横》2004,19(1):19-19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最高境界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主要任务和最高目标 ,通过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意义生存     
意义是人之生存的不懈追求,也是人之在世的支撑.如何走出现代社会生存意义丧失的困境,西方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意义生存以"何者为意义生存"的理解为前提,以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为特征,以自我实现为基础,以生存信念的确立为动力.实现意义生存的重要途径是生存环境的优化,实践活动的优化,主体心灵秩序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