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昱宁 《统计与决策》2005,(18):105-106
本文利用索洛"剩余法"对技术进步在浙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了测量,得出结论尽管人们对技术进步重要性的意识增强,但是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还很小,浙江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投入来完成.因此,加强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方程式,对温州8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温州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粗放特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摆在温州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扩大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是评价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一个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以年均16.82%的增长率快速发展,考量技术进步在浙江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廓清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对正确评价我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定及经济增长方式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增长离不开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更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怎样测定呢?怎样判断经济增长是属于粗放式还是集约式?本文通过数量模型进行了探讨。介绍了一种测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来断定经济增长类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进步的理论和测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不仅仅研究技术进步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且进一步的研究技术进步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也就是具体推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是在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计算上,研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今天的浙江经济,GDP总量已经超过一万亿元,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进入这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浙江经济必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率高、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课题在浙江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施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余值"法,对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以明确浙江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源泉,判定浙江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为浙江政府制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安排十一·五计划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和分析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1991-2004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54%,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2.18%,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7.28%;"八五"、"九五"、"十五"的前4年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表明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的表现有很大不同,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先分析直接消耗系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再考虑间接联系用列昂剔夫逆系数矩阵测算技术进步,建立测算模型,进而采用199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小二  谢月华 《统计教育》2009,(7):32-37,41
本文利用SFA对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之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明显上升,但欠发达地区的增长快于发达地区,说明TFP有一定的收敛性;而从TFP增长率的构成看,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规模经济贡献很小,生产效率的贡献甚至为负值,说明我国在以往的经济增长中,注重了技术进步,而忽略了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基于状态空间理论的隐性变量和潜在产出模型对武汉1979~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影响武汉经济增长的因素。认为技术进步是武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次是要素投入,能力实现改善的贡献最低。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及成果分享的定量测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大、成果分享小,这是社会上比较一致的看法。但贡献究竟有多大,成果的分享究竟有多小。不同的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本文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基础上,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该模型引进了一个变量。作为索洛余值的分解。内生化新古典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因素,通过此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从而对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统计定量测量。得到了比较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企业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从索洛到丹尼森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比要素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的定量测算来分析企业技术进步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信平 《统计与决策》2012,(18):126-130
文章通过对中部地区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定量分析了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各种增长源泉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薛昶  李嵩然 《统计与决策》2012,(19):150-153
四川作为西部最大的科教文化和经济中心,掌握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应用的贡献程度,对四川及西部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四川技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广义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四川省1985~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当前技术进步与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十分微弱,资本投入仍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因此提出,在进一步优化巩固资本投入结构的同时,加快我省技术进步步伐,提高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带动力度。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祥 《统计教育》2000,(6):33-3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实证分析,说明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情况。  相似文献   

16.
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通过灰聚类模型选取同一技术水平的横截面数据,运用模型对横截面教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从1990~2006年28个省市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技术进步率.文章通过研究发现:(1)中国各省市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还比较低,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为20~50%;(2)技术发展速度不同,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平均技术进步率为0.07,中部为0.06,而西部则为0.04.(3)技术进步贡献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质,东部技术进步贡献相对较高,西部则较低,且悬殊较大,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4)中国目前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喜仓 《统计研究》1993,10(5):16-23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水平低下,工业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大再生产道路。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把经济发展迅速转到依靠技术进步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轨道,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首要问题。从技术进步系统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考察,除了科学技术本身,经济波动、经济结构、科技投入、工业内部技术进步协同效果,宏观调控、企业技术进步是制约和影响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探讨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理论模型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测算了江苏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提出提高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进步贡献率,促进江苏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了江苏生产函数技术进步的性质的基础上 ,运用C -D生产函数 ,考虑了资本、劳力以及科教投入三要素 ,对江苏经济增长中的科教贡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中国1978~201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测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各因素的产出弹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得出以下结论:技术进步、资本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劳动力投入、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提高资本利用率、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推进制度创新等角度提出保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快速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