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崇祯十三年(1640)发生在扬州的"黄牡丹状元"评选是明代末年一场引人注目、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岭南举子黎遂球途经扬州,参加影园牡丹诗会而夺得"黄牡丹状元"的桂冠。以此为契机,岭南诗坛逐渐引起主流文坛的重视,开始平视中原、傲视江南,在其后的诗史中逐渐引领诗坛。扬州牡丹状元文化事件之所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原因在于:首先,它第一次颠覆了历史上视岭南为文化荒漠的传统识见,岭南诗坛获得了空前的诗学自信;其次,牡丹状元黎遂球因抵抗清军而壮烈殉国,其节烈精神一直鼓舞后世;再次,扬州以南北交通咽喉和财富渊薮吸引着天下文士精英,各路名士所参与的黄牡丹诗会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传播到琼海与塞北。  相似文献   

2.
从葭湄园到九峰园——扬州盐商诗人汪玉枢父子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康乾时扬州南园主人汪玉枢为盐商诗人,南园乃是俗称,早期实为汪玉枢之葭湄园,后期为其子汪长馨所建之九峰园.<扬州画舫录>所记汪玉枢五子的字号、排行等均有错误.汪玉枢为韩江雅集中重要成员,汪长馨与当时著名文人多有交往,并请沈德潜、钱陈群、杭世骏、金兆燕为父亲诗集作序,汪氏父子有四人能诗,皆有澹适安雅之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3.
扬州是东南文化名城,和苏州、杭州各有其地理上的特征和引人入胜之处。苏州以市肆胜,杭州以湖山胜,而扬州以园林胜。明末在扬州城南的郑氏影园,为当时最著名的园林,因园中开过黄牡丹,主人郑元勋遍邀名士赋诗,盛极一时。郑氏自己又因高傑  相似文献   

4.
玉山草堂为元末江南文人雅集的中心之一,当时的著名文人纷纷聚会于此,他们自由地游山玩水,吟诗结社,研讨艺术甚至评论时事。元代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文人个性得以张扬,他们强调创新,甚至出现了多取向的探索。在文艺创作中,个性化因素逐渐增多,强调对"人"的尊重与宣传,在言行上也显得洒脱不羁,这些都表明了元末江南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可以说,元统治者主观上冷落、闲置了一大批辅政的儒生力量,却在客观上为文艺的发展输送了营养,促进了元代文艺的短暂繁荣,这种原创性、开拓性在后来大肆加强文化钳制的明清两代是很难看到的。  相似文献   

5.
元代杭州雅集之风大盛。杭地文人延续着南宋以来的文学传统,以群体的形式集会赋诗、观书题画。雅集活动是元代文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其所反映的主题和情感内涵的变迁,是展示元代杭地文人雅趣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杭地雅集活动在元前期尤为兴盛,发展至顺帝至正年间走向衰落,雅集活动的兴衰背后,是杭州文学地位的浮沉变幻,也正是在其趋向衰落的过程中,伴随着吴中玉山雅集发展至鼎盛,元代南方文学中心完成了从杭州至吴中的转移。这对于研究元代南方文艺活动,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受时代风潮的影响,桐城文人结社到明末清初之际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潜园社"便是这一时段桐城文人结社中的一个代表,其成员中不乏杰出的人物,而且具有地域性、家族性、衍生性等特点,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文人结社与文学发展的关系紧密,明清时期的桐城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与当时的文人结社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水绘园和稊园的设计都出于对现实中王朝兴替带来的痛苦的规避,但又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遗民园林的两种典型。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是“诗可以群”的文化传统与文人雅集的文化记忆之承续,“园隐”则是园林雅集文学书写的一大主题,是易代之际文人面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生存困境后作出的安全选择。遗民园林对易代之际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象征着“精神桃源”。易代之际的遗民借助现实的文化空间,将非常态的人生境遇、改朝换代的沧桑之感揉进纵情逸乐的极致享受中,勾连起对往事的追忆与挽留,代表着一种重返故国、回归故园的人生渴望。园林的封闭性与自足性隔绝了永失故园的沉痛悲苦,代替故园成为一处超越现实的精神存在,存放鼎革之际的文化记忆,寄托着遗民们对现实世界与个人处境的迫厄之感与避世之愿。  相似文献   

8.
从鉴赏话语和社会风气的角度来解释明清上层社会的男风流行状况,构成了目前明清男风研究的主流,明清历史及文学文本中有关下层社会男风的写作,仍然是一个较少触及的话题。清初小说《女开科传》和《梧桐影》中僧人与男伶的色情故事,由文人笔记所载名伶王紫稼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来。但是,相较于笔记的记载,两部小说增加了关于男伶成为僧人性欲对象的描写。在《女开科传》中,文人通过剥夺僧人对于男伶的占有权,宣称了自身在男色竞争中的特权。不同于对文人与男伶之间浪漫感情的描写,《梧桐影》将僧人与男伶的同性性关系建构为占有女性的重要工具。小说对下层僧人与男伶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污名化叙述,并非说明清初社会对男风持有批判的态度,而是反映了文人划分身份界限、证明精英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后人对《辋川集》的接受不仅是诗歌艺术的论析和诗歌意蕴的阐释,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一种精神境界和人格范型的认同与向往。历代文人围绕辋川别业的吟咏感慨和心慕手追塑造了具有原型意义的"辋川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经典园林的构建模式、文人雅集酬唱的吟游方式、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以及调理性情、回避矛盾的人格精神。较之陶渊明的"桃源","辋川模式"对士人有更大的现实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修禊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风俗,在历史的流变中逐渐转化为一种文人雅集的重要形式。从闻名古今的兰亭修禊开始,修禊不断地被后世文人所模仿,留下了众多的千古佳话。文章以清朝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所举行的几次著名的红桥修禊为例,通过这几次文人禊集中流传下来的诗文词赋,揭示出清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及在不同时期士人心态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以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文学作品中的文人画画境追求与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其具体表现在: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描摹,精神气质上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空间并置与留自的叙事手法,黑、白、灰淡雅的水墨着色,传神的人物刻画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对文人画绘画技法的借鉴;空灵静谧的画面感在美学追求上体现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等。对文人画的精神与技法上的借鉴,使作家的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美学风格,开拓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界,非常重视王学仲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但很少提及他的绘画作品,更绝少研究他的现代文人人物画。笔者认为,王学仲作品有别于传统文人画,也不同于数年前中国流行的新文人画,而是自成一体,可谓"现代"。王学仲的现代文人人物画,将水墨与色彩融合,创新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以及人物画题材。他将哲理蕴涵其中,赋予现代文人人物画以新的时代面貌。画面体现出典雅的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5.
宋代有诗、词、文作品传世的作者共16775人。超过一半的作者都是孤篇存世,存诗文词1-9首(篇)的低产作者占八九成,中产作者有一成多。诗文存量在501首以上的高产作者有157人,其中陆游诗作最多,达9242首,苏轼的文章量居首,有4837篇。从地域分布来看,浙江的作者最多,其次是福建、江西,这三省的作者占天下之半,可见其文风之盛,也见出作者分布的不均衡。从南北对比来看,南方占绝对优势,北方10省市的作者总数不如浙江一省的人多。作者的版图分布,呈两片一带一点型。从作品量的贡献来看,词文的创作量都是江西第一、浙江第二,诗作量则是浙江称雄。宋代诗文七成多的作品是由浙江、江西、四川、福建、江苏五省的作者创作的。从地市级作者分布看,福建南平市的作者数高居第一,福州第二,杭州第三。数据表明,进士人数与诗文词作者人数呈高度正相关,进士多的地区,作者亦多、文风亦盛。从阶段性变化来看,元祐时期,宋代诗文词全面进入高峰期,数据印证了元祐文学的辉煌和南宋中兴时期文学的“中兴”。宋代诗词文作者和作品的统计数据,细化了对宋代文学发展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以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林、阉党及无党派中绝大多数与耶稣会士有交往的士大夫都对耶稣会士及其传入的"天学"持有肯定的态度,没有任何一个党派的士大夫从整体上因其政治派别而对耶稣会士持友好或拒斥攻击态度.这说明各党派士大夫对耶稣会士的交往态度与他们在晚明党争中所属的政治派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整体美学风貌及品格上,《庄子》对唐宋以后形成的古典诗歌"意境"论、宋元以后逐渐成型的文人画美学标准,皆影响至深,此点前人已多有论及。文章拟从创作心态的角度入手,通过梳理传统画学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宋元时期逐渐成型的文人画从传统绘画的"形似"发展到宋画之达理适意、再渐至元画之"意趣"入手,分析文人画对绘画功能认识的逐渐转变,在此基础上渐渐蕴生了文人墨戏,并探讨贯穿于前述整个艺术史过程中的《庄子》对文人绘画创作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与文人园林有着理想本源同一性,王齐翰《勘书图》暗指了士大夫阶层经营园林的动因,可作为解析文人园林构建用意的佐证。从画中“粗框屏风”“斜置之椅”和“去履之人”,探究文人园林居游结构设计中的观法逻辑和文化构境,得出“镜像观法”“斜侧观法”和“具身观法”三种形上之“道”,并阐发与之相应的形式组织技巧,为今人造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柳如是与黄真伊分别是中韩女性文人的代表,本文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比较分析她们在男性统治的文学世界里建构各自的文学身份的具体策略,进而揭示中韩女性文人在文学身份建构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在神话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文人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神话思维的承袭,还是对神话母题的解析与重构,其间,传统文人都担负着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使命。但是,延至唐宋时期,传统文人不再斤斤于原生态神话及其变种的转述,而更多地着眼于与神话相关联的思维方式的表露及仙话的开掘,明显地表现出以仙话替代神话的倾向。正是文人的这种创新精神,给神话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开启了神话演变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