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要想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强新农业、新农村和新农民(简称新三农)建设,建设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培养新型农民和实现农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保证,只有协同推进新三农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我们就能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江泽民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西、湖北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发言)。一、“三农”问题的实质与关键“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  相似文献   

3.
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新型农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村新经济发展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对科技发展和农村产业、现代化、市场化以及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新挑战。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根据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确定职业教育结构;教育要面向“三农”;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三农的发展仍然存在着生态环境制约、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城乡收入与农产品供求不平衡、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和政策性贷款支农过于集中等问题。本文侧重在对"三农"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粮棉油购销储、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三个方面对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农"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对目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业化、城市化、德国巴伐利亚试验、城乡一体化和股田制等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提出了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路径是通过改革现行公共财政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投入,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实力派代表阎锡山为解决当时的"三农"问题而提出了不同于中央政府的"三农"思想。重点研究了他的村制思想和"土地村公有"思想,后者具有典型的农业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对解决"三农"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江泽民"三农"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抓特色,建设施,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我们农业部门将全力贯彻落实有关精神和要求,尽最大努力促进广西农业优势更优,亮点更亮,强项更强,步子更快,农民更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要求,从“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五个重点来建设广西新农村,体现了以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表述了"三农"问题的现状,指出了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以及农村是弱势地区的现实状况,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所在。然后提出了具体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决定了其农业、农村和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为此,通过分析和阐释“三农”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规模不经济(包括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探讨了克服规模不经济的思路,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了改版,它确立的“党报模式”成为党报发展的原则和基础;将它放到“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再梳理,在说明其形成必然性的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内在特点。这样的梳理和回顾对处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情境下的党报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历时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特点、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指出《解放日报》改版是顺应整风逻辑改革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党报的基本特点,进而党报以“党性”为基点、在着眼于宣传的基础上发挥指导功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报的指导原则———全党办报、真实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摸索出通讯员队伍建设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合法性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个代表"是针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合法性威胁所提出的战略对策,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两个先锋队"的思想体现了对党的性质的最终准确界定,反映了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自身使命和自身建设思考、认识、调整的成熟程度;"两个先锋队"的思想的当代意蕴,就是要实现从一个革命党向一个执政党的真正转型;而完成现代政党转型的关键,则有待于向工农"弱势群体"和社会新兴阶层开放,此两大攻坚性问题的制度化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根据党所处历史地位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时代要求."三个代表"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以及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向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5.
当中国共产党即将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历史关头 ,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邓小平、江泽民将艰苦奋斗与反腐败并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 ,胡锦涛再提艰苦奋斗具有现实针对性。党的三代领导人论述艰苦奋斗的核心 ,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也科学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五个必由之路”在对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回应中,引领新时代中国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高校思政课要深度阐述“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内涵,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政课既要结合新时代的丰富实践,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中国故事,也要加强理论阐释,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逻辑,以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为宏伟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已得到初步实现。在此基础上,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质资源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党领导的东满地区"红五月斗争",使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东满地区的"红五月斗争"中产生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但它不是"立三路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党的政治理念,体现在党的各项政策之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作为政治理念,“以人为本”具有广泛的共识基础。为了使“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得到贯彻和执行,有必要将“以人为本”转化为法学命题,发挥其对法学的指导作用,使其体现在国家的法律之中。进入法学领域的“以人为本”必将对中国法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共历史上四次"大错误、大挫折"即"四落"时期均程度不同、不自觉地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三个"十三年"即"三起"时期则基本上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党、国家带来福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视中共党史,并将其作为对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