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性”与“传承性”是民俗艺术的内在属性.民俗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在外部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艺术形态(能指),在内部蕴藏着民俗文化信息(所指),民俗艺术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符号意义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流通和共享.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所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分别对应民俗艺术的口承类、表演类、造型类三大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民族文化中的歌舞艺术因正好契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需求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文章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高原红》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逻辑及其特征,指出为迎合旅游者的"符号化"消费欲望而生产出的民族文化表演,其原生性的符号所指已经完全被消解,经过取舍、改装之后的再生性符号能指则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及消费的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3.
三、人与文化的建构(一)前文所描述的这一语言太极图是世界上诸多语言类型的共同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笔者借用了索绪尔的两个著名概念:能指与所指,但用法与原始概念不同,索绪尔把“读音———书写符号”作为语词的能指,把语词的“概念”、“意义”作为所指,能指与所指结合,共同形成一个语词符号。笔者将这两个概念大而化之,把某一种语言类型(譬如汉语)的语言规则,即存在于此语言类型中的普遍的形式规律———语音与语言符号层面的二元对立规律看作“能指”。笔者认为这是纯粹的真正的“语言”,或可称之为“元语言”———第一级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4.
文艺人民性的符号体系是文艺创作中的重要命题,但是在当前的话语体系中,这些以人民为核心的符号体系受到了时代发展与语境变迁的影响,导致在共时维度的文艺话语中存在着能指的耗尽、所指的冻结以及语境的固化三方面问题;在当前的文艺体系中,人民符号还面临着来自过去与未来的两种力量,使其面临着历时维度的困境;由于文艺人民性的缺失迷局,必然会影响文艺的艺术品质、社会功能及时代使命的发挥,希冀通过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几方面措施拯救文艺人民性的符号,促其在当前的文艺创作中绽放原初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种虚拟的承载着作家独特人生、审美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世界。因此 ,它不是一种真实的客观性存在 ,而是主观性叙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形象世界的意域 ,成为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化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具有独特的语码、内存和符号化的表意体系 ,形成了一套符号语法体系并具有相应功能。同时 ,作为符号存在的“湘西世界”与作家的符号化思维、情感、意志具有复杂的同构体系 ,最终成为超越现实世界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6.
主体既是现实存在,也是心理存在.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虚拟主体.它可能按照"理想原则"建构,也可能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网络交往充满了悖论,一方面有对欲望的宣泄;另一方面,有对理想的抒写.网络的虚拟性释放了人的本真性,按照本真性进行交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主体间性.它是一个矛盾场,一个过渡场.一方面存在向艺术交往过渡的可能;另一方面,让人降格为欲望符号,互为客体,以他人为地狱,导致交往的单向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现代符号学为视角,重新审视修辞活动,揭示出修辞的核心是通过新意义的赋予创造出可供选择的无限多样的同一与差别,其实质是一种符号创造活动,修辞的这种创造特质具体表现在符号能指(语音)、符号所指(语义)、能指与所指的结合--符号(语汇)及符号与符号组合和聚合(句法)四个方面.研究和探讨修辞的创造特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艺术符号的特点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可以区分为标志、图像、象征三种形式。艺术符号多为图像或须还原为图像,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最为复杂。就直接所指而言,艺术符号一般属于次语言,不过同时具有语言和超语言层次的内涵,因而能够完整展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网络写作”即指互联网上的“即时写作”,它具有高自由度、非功利性等特点 ,与传统写作不同的是 ,它以电子文本为其载体 ,这导致了网络写作的虚拟性 ,使文本由平面转为立体成为可能 ,对传统写作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创作在网络写作中变成了“电子的艺术”“技术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瑞土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提出了“能指”与“所指”这套符号概念,用以说明抽象概念或具体事物跟用来表示抽象概念、具体事物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概念、事物及其意义叫做“所指”;概念、事物及其意义的言语表现或文字表现叫做能指。在某种程度上说来,所指处于能指的背后,并且只有通过能指才能到达所指。能指是中介物,它需要有物质为依托,“意义”是能指与所指联结的产物。研究“能指”的指称能量究竟有多大?它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语言符号学所研究的范畴。首先关注的是“称谓”,即给予具体事物或概念一个…  相似文献   

11.
论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人的主体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带来了人们现实生存的虚拟化,生存方式的虚拟化导引出人类从未体验过的虚拟世界,而虚拟世界正潜在地改变着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由此便引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去反观这一社会现象,揭示虚拟与现实矛盾中的和谐关系,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理性升华,促进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在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上虚拟性和本质上现实性的统一。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呈现。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身,体现出现实主体的各种欲求和行为预期。虚拟社会关系的基础仍源于现实社会,并孕育着、蕴涵着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创新过程,不仅要遵守虚拟社会的各种技术与伦理规范,更要遵守现实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虚拟与实在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有太多的虚拟,而种种虚拟又离不开实在。虚拟和实在之间有脐带相连。虚拟与实在并存,虚拟与实在互动。真实世界为虚拟世界搭建舞台,创造条件;虚拟世界为真实世界提供方便,丰富内容。人们需要虚拟,虚拟帮助人们,但有时也愚弄人们,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虚拟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传统美学最大的不同是它所观照的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和现象。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对虚拟美学进行了分析,着重论述了虚拟美学中的实践问题,虚拟艺术的审美特征,虚拟美学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网络虚拟心理是古老幻想心理的现代延伸,具有现实性、幻想性;网络虚拟心理是一种客观现实与梦幻交织,虚拟真实与梦幻交融,虚拟真实浸润其中的心理空间。虚拟技术的发展,完全虚拟化的网络虚拟的出现,使人类的智慧面临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孕育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它在塑造了社会的网络结构的同时,也悄然实现了从“纯粹的虚拟”到“虚拟与真实兼备”的完美蜕变.网络世界的“虚拟与真实”属性决定了社会治理意义上的网络世界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对虚拟世界的治理,而是特指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与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对互联网所链接的虚拟世界及其派生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合作共治.网络世界治理在实践中要达至既有的社会治理目标,必须遵循合作治理、更加注重伦理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社会的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准则.基于此,政府在网络世界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亟须变“控制”为“引导”,充分重视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下虚拟生活与生产社会实践的展开和深入,网络社会本体及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被凸显出来。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均需在社会本体论的阐释中获得新的认识。网民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以网民和虚拟实在性为基础的存在方式,它既包含了一般现实公民社会的文化结构与特质,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只有建立在中国虚拟社会经验基点上的网民社会的本体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社会的本质和网络文化的意蕴,处理好网络化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并由此提升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国家的文化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疗法不仅有利于拓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时空场域,还有利于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理论、模式及方法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实务运用中,网络疗法不仅发展出互联网+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和虚拟社会工作等创新服务模式,并且系统总结出了量子捕捉、数据分析、仿真设计、虚拟互动、返真实践和虚实融合等规范程序。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掌握数据挖掘、虚拟互动、区块链、符号加工等技术,还应特别注意对适用对象进行精准定位、充分认识到网络疗法的负向功能、不断促进规范性和实证性、始终坚持遵循保密伦理、不断促进本土化和中国化,以更好地促进信息化时代个体的增能与赋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