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蒙古族数字观念探微欧军彪柄于史册的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活跃在亚洲北部这块古老、广袤的戈壁草原上,世代以“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创造、传承着令人仰目的游牧文化。毫无疑问,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是哺育蒙古民族成长的摇篮。干百年...  相似文献   

2.
对1961年第三期《地理》杂志發表的兰州大学地質地理系經济地理教研組写的“以农业为基础开展牧区人民公社經济建設規划的几个問题”的文章,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和該文作者商榷。我国的草原牧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和四川省的西北部等广大地区,純牧区大都是蒙古、藏、哈薩克、柯尔克孜等兄弟民族聚居区。据1957年統計,我国草原牧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8%,大小牲畜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33.2%(不包括猪)。因此,牧区畜牧业經济的高速度發展,不仅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設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阿克塞县实现城镇化模式的调查资料为背景 ,探讨了草原牧区城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的模式、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实施城镇化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认为 ,牧业自然村的“解体” ,是草原牧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草原牧区必须实现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草原牧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托中越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是助力沿边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旅游发展能够通过绿水青山、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增收就业等优势推进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使其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在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需要采取强化规划引领、提供政策保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区域旅游发展、深化协同合作等强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支持中国牧区加快发展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克跃林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3,4(1):1-11,95-97
中国牧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在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牧区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如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草原生态严重恶化;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服务不能满足牧区发展需要等。支持牧区加快发展首先要建立现代草原产权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其次,将牧区的保护、建设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第三,加大对牧区发展的援助力度,制定发展援助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社会事业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政策、开发政策及重大自然灾害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6.
马艳霞  刘果  罗颖 《民族学刊》2011,2(2):76-81,88
大力发展旅游先导产业是四川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响应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各级会议精神和优惠政策的有力手段;是把握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经济转型机遇,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受益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了2011年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先导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发展政策举措,大胆提出了设置“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改革试点区”、成立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与旅游协会、设立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打造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投融资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是从其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 ,是蒙古游牧文明的重要内容 ,对调适北方草原牧区人与自然关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对今天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水文化是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文化形态,其蕴含的治水、管水、护水、节水、亲水理念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维吾尔族水文化为例,分析了维吾尔族水文化的基本特征,论证了少数民族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因。提出:水文化倡导提供安全可靠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这正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旅游产业倡导健康、文明和绿色旅游,这又是传承传播水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的融合既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更有利于贯彻绿水青山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水文化+旅游”专项会展活动、重点打造展现地方民俗风情的水生态旅游项目、落实水文化教育、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等,是促进少数民族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部草原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边疆牧区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我国草原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关于草原建设和牧区经济,我们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以牧为主”的发展方针和“保护草原”的政策,但一直没有一部完备的草原法规。长期以来,由于“以粮为纲”、“向草原要粮”等“左”的思想影响以及十年动乱,人们不重视草原建设,没有法制观念,对草原恣意乱垦滥牧,只利用不建设,造成生态失调,风沙肆虐,虫鼠横行,退化、碱化、沙化现象十分严重,牧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制定出一整套法律,以法制手段保护草原,加强草原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这部草原法,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西蒙古牧区社会实地调查的材料,首先从牧民的人口和家庭模式、定居点建设、家庭收入渠道、生活设施以及牧民财富观念的转变、社会交往和信息流通等方面分析和描述了西蒙古牧区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其次,对西蒙古牧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草场之矛盾、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草场纠纷以及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等进行了描述;最后,为如何协调好转型期越来越突出的人口、生态、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性建议,为牧区社会转型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必然的,要做好保护工作,就要发掘其自身的生长要素,从而采取相宜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提高民众的自觉意识、实现可能的功能转换、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等几个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防止只做“搭台”的角色、搞“官员工程”、脱离群众、不看对象搞“一刀切”、过度开发和文化造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笔者的回顾,记述了民族研究所成立2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其成长的过程,从中总结出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以资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