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监察官制度是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监察体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织保障,是监察体制现代化、法治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坚持“兼收并蓄”和“立足国情”原则,科学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内在结构,应将监察官界定为依法行使国家监察权的监察人员,并在单独职务序列基础上,构建监察人员分类管理和监察官统一管理机制;应围绕监察权来界定监察官的法定职责、职业权利和义务体系;应将监察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准入范畴,并规定监察官的任职条件、遴选任免;应根据监察官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能力,建立监察官等级、培训、薪酬、考评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重要目标,其中监察管理工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将监察官制度纳入现有监管体系,可以从根本上强化我国综合监察管理能力,弥补监察管理工作的内容缺失,推动监管管理工作体系化开展,使有关司法规范执行能基于监察官制度运用更好落实于基础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3.
十三刺史部是汉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东汉末年以后,逐渐由监察区划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目前学术界对十三刺史部的起源、治所、职能、演变等问题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 汉十三刺史部创建于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它是在秦监御史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地方监察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说的“监”,即“监御史”。秦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每郡置一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监御史上承御史大夫,直接受御史中丞指挥,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复杂多变。先秦时期以规谏为主 ,秦汉到隋唐谏官、御史、封驳官三大体系职掌逐渐分明 ,宋金至元明清谏官、御史、封驳官三大体系回归合一。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是规谏人主的制度 ,而不是御史制度 ;谏官、御史、封驳官三者关系的变迁反映了“否定之否定”、“御史主线”、“对监察官自身监察不断强化”等规律。这些规律的出现与丞相制、三省制、内阁制等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作为监察制度的主体,监察官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到监察的效果。明朝监察制度的性质和监察对象、内容和范围,决定了监察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个人品质、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唯有如此,才能担当起上匡失策、下纠奸邪的监察职责,保证国家机器稳固而高效的运转。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 ,始于孙中山“五权宪法”。其特点在监察院独立于其他权力机关之外、法规完备且有所创新、对监察官有严格限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监察思想还吸收了欧美议会的一些方式 ,从体制上看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监察作用,但督抚制度最终没能脱离"历史周期率",成为中国古代监察官向地方行政官嬗变的典型案例。文章基于对督抚制度嬗变过程的考察及对其内在发展逻辑的探析,为目前我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改革协同性、监察权独立性、监察程序规范性、对监察权的监督与制约等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古代监察官的沿革、职能、选拔、考核和升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均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对待监察的态度是认真的;古代监察官在历史上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它既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也是古代监察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海瑞(1514—1587),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和主张,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思想实际而发的,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海瑞在一生做官中,除任知县、巡抚等地方行政长官外,还先后领任大理寺右丞、通政司古通政、南京史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等管理和监督官吏的高级监察官。明朝都御史之类的监察官,有“纠劾百官,监督司法,辨明冤枉,考核监察官吏,提督各道之责。”海瑞在其执法和监察实践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监察思想理论,虽然都是封建时代的监察主张,但它对我们后世的监察活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代监察体制已日趋成熟和完备,形成了一张密布全国的监控百官之网。唐前期因监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山现了史家盛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安史乱后监察权力就逐渐被宰相、宦官、节度使等侵夺、削弱,监察官丧失独立奏弹的权力,监察体制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晚唐呈现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危局。  相似文献   

11.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研究要发扬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做管用的学问。本文通过“改革目标不能偏”的问题之思,探析监察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工作职能要跟上”的内涵之辨,证成纪检监察一体运行的制度价值;通过“各项规则要跟上”的运行考量,提出监察流程和管控机制周延完善的一孔之见;通过“配套法规要跟上”之立法检视,为《监察法》与相关法律衔接提出建言;通过“协调机制要跟上”之实践观照,破解反腐败合力聚成的难题和梗阻。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及其利弊邱永明,朱莲华以御史弹劾为核心的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部分。它能否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功能,不仅与社会政治的清明、监察官的思想作风等因素密切,更是同王朝的政治体制,尤其是监察体制紧紧相关,换句话说,监察...  相似文献   

13.
英国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是应对社会敏感事件,仿效北欧国家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的产物。它有两项核心使命:即调查申诉和保障良好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已被纳入英国行政法,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重要性绝不亚于行政裁判所、司法审查等其他法律救济制度。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和国家监察法的制定过程中,英国的经验与启示主要有:监察体制改革应于法有据,应确立反腐败和人权保障的双重立法目的,确保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及监察官的专业性,处理好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协调衔接,监察权尤其是调查权的运行应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14.
清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升转与考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察制度是清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制度能否有效发挥其监察功能,与监察官员素质有很大关系。清代统治者对此认识较深,从其选任、升转与考核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形成了对监察官员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本文以大量的文献材料,对这些制度进行了考证与研究,以期对当前我国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起到“察古知今”、“鉴往知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监察制度是清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制度能否有效发挥其监察功能,与监察官员素质有很大关系,清代统治者对此认识较深,从其选任,升转与考核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形成了对监察员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本文以大量的文献材料,对这些制度进行了考证和研究,以期对当前我国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起到“察古知今”,“鉴往知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集权政治的愈益发展,对监察制度之依赖程度必然不断加深。有明一代,随着专制皇权统治向其巅峰状态发展,导致政府的运转对监察制度的依赖程度超过历代王朝,以各级官吏为对象的监察活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可以说,明代以分权制衡为基础的国家行政系统的有效运行,是以无所不监的双轨制监察体系的同步发展为条件的。监察制度为专制皇权服务的根本政治功能,更体现为皇权对监察权的严重制约,并随着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变得更加绝对。明代监察官向专制皇权之附庸的急剧蜕变已不可抑制。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坪山新区建立后,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在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监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纪检、监察、审计“三合一”管理体制,在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监督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制度优势。文章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对坪山新区纪检、监察、审计“三合一”体制实施效果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并据此提出进一步推进“三合一”探索的制度设计思路和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用控制模型解析康熙朝的监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帝利用监察系统监控国家行政系统,稳操皇权,开创了盛世。论文在概述康熙朝监察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建立了康熙朝的监察监控模型,通过拆解和分析监察监控模型的结构,把监察官在监察监控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国家行政系统的互动关系体现出来。最后对监察监控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6,(1):7-10
司隶校尉是汉代国家的监察官,集中央监察与地方监察于一身,集监察权、治安权、领兵权、议政权、荐举权、社会事务管理权于一身,权大位重。但是这些权限不是初设即有的,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监察的地域范围也经历了一个由不固定到固定的演变过程。这表明二者之间有其必然的联系,对"京畿七郡"特定区域的监察,揭开了司隶校尉权力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监察组织制度应是监察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但现行立法均未对其重点关注,致使监察委员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如何处理、监察组织内部如何设置机构等缺乏规范依据,对监察委员会职权赋予的多少、办案组织人员配置等缺乏判断标准。参考“行政任务”引入的“监察任务”概念可以作为监察组织制度的立法导向。监察委员会的产生、职权、组织等均以达至监察任务之需要为基础,又以实现监察任务之必要为限度。确保监察组织制度在法治化、规范化的过程中可以统摄于一,有助于监察委员会在实践中依法、依职权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