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朝志怪小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好"奇",这种特性不仅仅表现在书目和内容上,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探寻作家收集记录这些怪奇灵异之事的审美标准和原因的角度,以窥六朝时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3.
"志怪"与"小说"两词在《庄子》中各处不同语境,含义及用意皆有差异:"志怪"处于论证语境,用为论据;"小说"处于比较语境,成为贬义。它们在汉代之后先后变成目录学领域的类别概念,小说属子部,志怪先附史部后又退至子部。由于两类作品都存在虚构性,后代史家据此便将它们归为一类,从而生成新的类别概念:志怪小说。  相似文献   

4.
六朝志怪小说虽然是"丛残小语"式的叙事文本,但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就却是不可忽视的.它在第一人称叙事、语式和语态错位的见证人叙事以及重复叙事等方面,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其自有的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5.
汉末以来“鬼道愈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辑录、编撰之风甚盛,加之宗教大行其道,二者之间往往相互交融。出于广泛流播的需要,宗教借助志怪小说这个通俗载体宣扬教义神理,并跟随世俗社会亦步亦趋,志怪小说也藉宗教故事而熠熠生辉。如道教之仙窟描写、济世救民、服食成仙,佛教之地狱轮回、因果报应、法力庇护等均在志怪小说中有不同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并未泯灭,甚至辉煌一时,上至统治者下至文人学士都未敢轻视,作为宗教对立面,入世儒家对宗教、志怪小说可谓影响颇深。儒家思想之“孝”“礼”“仁”等伦理道德观、信史传统等世俗思维向度及历史叙事体例与方法在众多志怪宗教故事中多有呈现,是为推进宗教世俗化的又一大动力,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志怪"与"志怪小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为一动名词组,是一种以记载描述怪异人事为主的创作活动;而后者则属于小说题材类型之一种,是小说发展演进中一种较为规范和定型化的创作模式,故后人又称其为"志怪模式"。从其产生和发展看,由"志怪"到"志怪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其内容与创作手法上看,"志怪小说"基本上是"志怪"这一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这使得"志怪小说"更接近于后世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明代志怪小说中以鬼为中心的女性形象分析,发现志怪作者秉持着儒家教化观,在女性形象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浓重的女德观念,其具体表现为生育与持家;加之它又是建立在明代士人的修齐治平理想之上,所以明代志怪女性形象承载的是男性作者的女德观念。同时又与男性的内在欲望结合,成为了男性单纯的性幻想工具。女鬼形象由道德的木偶变为人性的反映,从而扩充了明代志怪女性形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六朝志怪虽不脱"丛残小语",但在叙事上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穷怪录》是南北朝志怪小说的选本,其晚期优秀之作已呈现出向唐传奇过渡的明显迹象。在初唐到盛唐的百余年间,唐传奇从初创到成熟,并作为一种正式文体卓然确立,从而开启了我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中古志怪小说中受佛教影响的故事书极多,佛教故事极为丰富。从类型看,主要有因果报应型故事、地狱游行型故事、神异幻术型故事、观音救难型故事等。它们带来了全新的因果观念、地狱世界、异人形象以及救济观念。这些故事,是中印民俗文化交流互汇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仙境传说为六朝志怪小说中的重要题材内容。以时空所造成的不同情境的强烈对比,显示人世间的荒谬与虚无,这是六朝乱世心境的写照。仙境传说,受仙道思想影响,而又以世俗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以洞穴、服食、观棋等主要传说类型,表达人世迁变无常的感怀,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原型意象。仙境传说视游历为一种启蒙,这是此类传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六朝志怪中的异犬狗怪故事从描写类型看主要分义犬、异犬、妖狗三种模式.六朝志怪的异犬狗怪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蕴涵,而且也具有丰富的阅读审美启示.把狗作为文学的描写主角,六朝志怪在文学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地位,这对文学题材领域的拓展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3.
六朝志怪小说婚恋故事的一个情节要素就是“分离原则”,即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关系大多以分离告终。这种情节模式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原因,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联想到上古高裸祭典的仪式性限制,从社会心理角度体现了乱世中人理想幻梦的破灭。此外,分离原则也与个体本能的安全需要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禁忌母题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5.
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可比性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毫无事实影响关系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首先意味着要切实找到它们的可比性。从两者产生的大背景看 ,它们具有类似的历史境遇 ,这种类似的历史境遇 ,带来了它们创作思维上的某些共性审美特征 ;从作为文学的文本看 ,它们在情节、主题、人物塑造、叙事形态等方面又都呈现出了某些共性倾向。考察其相同性 ,不仅是为了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避免盲目比附的弊端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可比性加以思索和追问 ,进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志怪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一方面不断吸收民间宗教思想,另一方面又尽量将自己与民间信仰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一边吸收一边排斥的过程中道教逐渐成熟,成为了中国的正统宗教.早期道教的成长过程在志怪小说中多有反映.本文以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为主要材料,结合道教经典与历史文献研究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志怪小说是魏晋小说的主流形态,它的基本表述手法是记录、写实,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自觉性。但这不等于说志怪小说中没有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透过小说的具体内容,我们会清晰地发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深深潜藏在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审美意识就是饱含着魏晋时代气息的情感与愿望,具体表现为对自在自为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长生的希冀以及对大千世界的神往。  相似文献   

18.
魏晋六朝志怪中人鬼婚恋故事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鬼婚恋是魏晋六朝志怪中常见的题材。这类故事的产生和流传有悠久的鬼魂崇拜和生殖崇拜的遗迹,古老的冥婚习俗也为其提供直接来源。人鬼婚恋故事是男性话语权下文人内心痛苦的表白与消解,更是他们对男性个体人格与伦理道德的完善和实现的渴求,而鬼魅的人化为女性追求理想爱情和人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展现空间。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鬼神世界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神鬼故事,尤其是长期以来被视为封建糟粕一类的神鬼故事蕴含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这类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其深刻性和广泛性在当时其他文体的作品中都是极少见到的。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神鬼故事,尤其是长期以来被视为封建糟粕一类的神鬼故事蕴含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这类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其深刻性和广泛性在当时其他文体的作品中都是极少见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