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1.4亿人在“国外”工作,其中流动劳动人口约6000万至7000万人,但是目前我国输出到境外就业人数只有五六十万人,还不足国际市场份额的1%。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语言素质不高,从而制约了劳动力境外输出就业。开拓海外劳务市场的意义扩大对外劳务输出,是安置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需要,也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它是广大城乡富余劳动力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相似文献   

2.
三台县是一个丘区人口大县,工业基础薄弱,但人力资源丰富,全县有148万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达75万人,向外输出劳动力达36.2多万人。近年来,一大批劳动者已不甘心长期在外打工,纷纷带资金、技术回乡创业。因此,做好劳务输出这篇大文章,必须进行历史性的大转变。由过去单一的向外输出,转移到坚持一手抓输出、一手抓引导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上来。  相似文献   

3.
绵竹市有21个镇乡,总人口51.2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13.8万人,其中由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5万人。2006年以来,绵竹市坚持“以输出带培训,以培训促输出”,共培训农民工6.3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8万人次,引导性培训2.66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8400余人次,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1100余人。全市实现劳务总收入8.9亿元,农民人均纯劳务收入超过1500元。绵竹市被授予“四川省劳务开发基地县”称号,市劳动保障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劳务开发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4.
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去年全省向非农产业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490万人,其中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直接组织输出260万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为输入地和我省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绵竹市是一个拥有26个镇乡的县级市,总人口51.2万.其中城乡劳动力32.3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13.8万人,由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有序化的劳务输出2.5万人。2004年,全市实现劳务总收入8.4亿元。农民人均纯劳务收入超过1400元。  相似文献   

6.
南充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村劳动力310万,常年在外务工百万人以上.2008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8万人,其中省外劳务输出14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2.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9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9月至今年2月,省外返乡农民工达19.2万人,占省外务工农民工的14%,其中以珠三角、长三角返回为主,以加工制造业居多。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5年遂宁市劳务输出达81.35万人.创劳务收入42.68亿元;长期在遂宁境内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48万人,其中建筑业行业14万人,社会服务业10万人.制造业6万余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4万人,其他行业10万余人。农村劳动力分布到了各个行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舒兰市的小城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现在小城镇劳动输出总人数已达7688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9.8%,其中赴俄罗斯、韩国等境外输出人数达2607人,劳务经济年创收达1.6亿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这个镇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在政府指导下,开展了返乡创业年活动。小城镇党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德阳市劳动保障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成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坚持城乡就业统筹,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加大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拓展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德阳市共有人口378.6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3.9万人,农村劳动力191.99万,农村富余劳动力98万余人。今年1至5月,全市已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69.38万余人,外输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上半年我省劳务开发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全省实现劳务收入1366.26亿元,同比增长23%。上半年我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07.83万人,同比增长4.8%。其中省内转移1153.34万人,同比增长5.7%;省外输出1050.9万人,同比增长3.8%;外派3.31万人,同  相似文献   

11.
古蔺县劳动保障局承担劳务开发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大力推进劳务开发战略,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工程,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把劳务市场开发、农民工培训、劳务转移输出、维权保障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精心打造出了古蔺县劳务品牌。近两年来,全县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12.7万人次,实现劳务转移输出18.1万人,2004年实现劳务收入5.2亿元,2005年实现劳务收入7.68亿元。创新思路古蔺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80.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5万人。过去全县劳务转移输出存…  相似文献   

12.
青川县是山区农业县,全县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7万人。近年来,青川县坚持"要富余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理念,确立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百人致富一村"的工作目标,拓展输出渠道,强化技能培训、深化维权服务,劳务开发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6年,全县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3.
在今后几年我国劳动就业面临的压力将愈来愈大,一是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二是城镇企业中大约有近2000万富余职工需要重新安排,三是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亟待寻找出路。尽管政府部门采取了就地消化、自谋出路、推向社会、发展第三产业等多种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但是待业人口和失业率仍在不断上升。目前作为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国有企业正在亏损和减员的痛苦中挣扎,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已经十分微弱。笔者认为,在国内劳务市场劳动力严重过剩,失业率、待业率居高难下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发展外向型劳务输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输出劳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内劳动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与我国毗邻的印度每年输出劳务120万人,巴基斯坦每年输出300万人,菲律宾在香港的女佣就有10万人以上。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年输出劳工才7万人,从1979年到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约500万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加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贵州省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加强联系与交往,切实推进劳务合作,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南充市4lO万城乡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占83.9%,每年向外输出城乡劳动力达140万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劳务输出大军,如何提高他们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洪雅县总人口34.7万.农村人口,30.58万.其中劳动年龄内农业人口17.12万。据调研统计.全县乡村输出劳动力10.6万人.其中县内2.23万人.省外6.23万人.劳务输出占56.5%。目前.在去年返乡的1.12万农民工中.已有8064人实现就业。占返乡农民工的72%。  相似文献   

17.
非正规就业的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期中国就业模式变化的一大特点即是: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就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尤其是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形式。据统计,我国现有劳动力人口约7.1亿~7.2亿,而能够进入到正规部门就业的大约2亿人,其他大都在非正规部门从事非正规就业(李强,2002)。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判断,我国目前非正规就业人群主要由三类人构成:被旧体制抛出的部分下岗失业工人(约3000万);流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约1.2亿);重返劳动力市场阶段就业的女职工和老年补差职工等(彭宅文,2004)。显然,以上人群由于自身在身份、文化、技术、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劣势,是…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巴中市巴州区紧紧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和谐巴州”的总体目标,以“就业利民、创业富民、保障惠民、和谐安民”为指导思想,把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积极措施扎实推进。1至8月,全区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72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1%,其中,技能提升培训3180人,转移输出培训1320人,  相似文献   

19.
平昌县是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县总人口9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9万人。农村劳动力42.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4.2%;富余劳动力达3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0%。  相似文献   

20.
1月18日,内江市召开劳务开发暨优秀务工人士总结表彰大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勇,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发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昭学等出席会议. 2012年,内江市劳务开发工作以稳定输出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劳务经济、提升务工人员素质、强化社会保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加快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为主线,全年实现劳动力转移输出126.11万人,其中进入农民工综合查询系统实名制登记11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1.9亿元,培训农民工2.9万人,调解处理劳务纠纷56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4258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