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鞍钢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5,(4)
The 27 years since the reform is only asplit second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Chinese history. And in this split second his-torical changes took place in China. A miracleof development was created in world history.It will not only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but exert extensive influence on the futureof the world. Has China found a unique roadto modernization? How can such an enor-mous change take place in China? And whatkind of society is China t…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科学的历史中,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争论持续了差不多半个世纪。随着研究者对实证主义的质疑,质性研究的数目逐渐增加。根据布瑞曼(Bryman,1988)的看法,质性研究有以下特点:(1)透过被访者的眼睛看世界;(2)描述日常生活情境的细节;(3)了解在不同社会范畴的背景中的行为及意义;(4)强调过程;(5)倾向采用文字及结构灵活的研究设计;(6)尽量避免在研究初期确立理论和观念。邓泽和林肯(Denzin & Lincoln,1998)也指出,质性研究有以下元素:(1)采用多元的研究手法;(2)涉及自然和诠译的角度;(3)在自然的情况下作出研究;(4)尝试理解和分析不同现象的… 相似文献
3.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7,(4)
TheHistoricalMaterialsCommitteewasestabIishedwithinthenationalCPPCCinl959,andSeIectedHistoricalMaterltrlswaspublishedthefollowingyear.Atthistime,similarorganizationssprangupinmany,ifnotall,ofChina'sprovincesandcities,andbytheeveofthe"culturalrevolution"in… 相似文献
4.
陈友华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5,(4)
不同时期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今天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与古代的小康社会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小康社会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多次,但现代化至今还没有实现,“小康”的时间跨度要远远大于现代化的时间跨度。高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包括贫困问题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问题也将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而民主政治制度也具有整体性特点,牵涉到制度层面的内容时,地方的可为空间极小。因此,全面小康社会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没有国家整体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一个地区是难以彻底实现全面小康的。 相似文献
5.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7,(3)
Chinese sociology is enjoying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n opportunity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oal and vital strategy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great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曾令良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4):78-91
当代中国国际法学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必须准确、系统、全面表达和传递国际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本质特征以及国际法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基本概念、关键术语、主流的理论或学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等基本要素;另一方面,应充分、及时体现中国对国际法、国际法学和国际法学话语体系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当代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构建和谐世界”为指导理念,应全面顾及国际法治和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实践的国内、多边、区域和双边等四个基本层面,应遵行、符合或顺应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全球化与多边主义、区域一体化与区域主义、国际共同体义务(或权利)和中国和平发展需要等原则、规律或趋势,应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推动当代国际法的不断发展和广泛适用,促进当代国际法的教学、研究和传播,推进中国的法治进步,维护中国利益、尤其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并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思斌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7,(3)
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使某些城市职工和农民的利益遭受损失,比如城市职工失业、农民失去土地等。为了社会公平和建立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政府应该对弱势群体给予利益补偿,应该积极发展社会政策。中国不但需要科学地制定社会政策,而且需要科学有效地实施社会政策,需要重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8.
胡鞍钢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5,(4)
“富民强国”是上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伟大目标,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一直是中国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文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的“富民强国”大战略以经济总量再上一个台阶、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台阶、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为核心追求,并确定了中国发展的目标体系,即“增长、强国、富民、国家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六大目标。中国的未来目标是,2020年进入国家强盛期,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实体,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明显缩小与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差距,使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全面建立惠及十四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邹进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2,(2):75-93
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理论的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对中国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学的中国化、本土化,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寻求答案;另一方面敏锐把握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脉搏,勇于创新,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10.
王伟光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4):5-18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创新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唯一历史选择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归根到底是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1.
史卫民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4,(1)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5年)确定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基本思路,扩大了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范围;第二阶段(1986-1995年)因“海选”等选举形式的出现,使村民自治有了突破性进展;第三阶段(1996-1999年)在乡镇长选举方面出现的不同试点,使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了新的着力点;第四阶段(2000-2003年)随着“公选”的普及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出现,规范基层选举的措施相继出台,基层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亦已显示出来。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为有益的试点和新制度的出现预留一定的空间,还应该关注选举以外的其他制度建设问题,并认真对待乡镇政权的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反腐败制度、文化构建与现代学习(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玲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4):162-175
传统上,中国就极为关注反腐败的制度设计和文化构建。在反腐败的制度设计上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反腐败罪名体系,动态的预防、监督和惩戒体系,以及独具特色的监察体系和增薪养廉的配套体系。在文化构建上,宣扬“民本主义”思想,使之成为从权力源头遏制腐败的非制度性力量;推动“清廉”从政治道德向日常道德转变,使之成为传统中国反腐败的核心;重视行政的道德化,使之与传统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致;重视清官文化和职业氛围的培育,将传统政治的理想和追求加以社会化。传统中国的反腐败经验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重大的学习价值和借鉴意义,全球视野中的反腐败斗争不应忽视传统中国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不可能有和谐.甘肃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甘肃民族地区与甘肃其它地区相比,在实现社会公平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父子伦理关系在诸多封建伦理关系中的凸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它是封建社会秩序文化自觉的必然产物。父子伦理是双向度的伦理体系,既包括慈父伦理又包括孝子伦理,慈父伦理有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端蒙重教、爱子有道等,孝子伦理有养亲、尊亲、谏亲、显亲、继亲、祭亲等。 相似文献
15.
马骏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2,(2):5-24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谁来使用权力?如何使用权力?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通过历史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19世纪的欧洲道路、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这意味着,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家转型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一条政治问责的中国道路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强世功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4,(1)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选举的政治理念以及选举所采用的基本策略和思路。作者认为中国的民主选举的政治理念在于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选型,即通过选举使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代表工农联盟的政党转变为代表全体人民的政党,从一个革命政党变为民主执政党。在这个背景下,民主选举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以法治国的统一。在此背景上,作者进一步指出,民主选举的具体制度安排要理顺党与国家的关系、党内民主和国家民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试点推动基层直选,并进而推动全国人大代表的直选,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它所带来的挑战更多地源于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社会经济体制之间的不协调所产生的矛盾,这使公共政策调节成为必须。本文认为,仅仅调节人口政策、仅仅调节针对老年人的政策或某一部门的政策都不足以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应当以社会整合和长期发展的视角来重构当前的公共政策体系。在重构过程中,不仅要统筹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而且要统筹短期目标与中长期战略的联系。因此,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常态统筹机构,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重新定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解决老年人养老的现实问题、支持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相关实证研究文献的疏理,从农民工总量规模、结构分布、对输出地贡献和对输入地影响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民工的总体性状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在总量规模的分析中,我们需要注意各调查的统计口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发布的农普调查数据,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已达1.3亿,此处数据不含随外出从业劳动力外出的非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经商者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行业分布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长距离迁移占很高比例。农民工跨区域转移这种就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已有研究估计对GDP增量贡献在20%左右。从输出地来看,总的影响是积极的,特别是收入状况的改善,但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留守族。 相似文献
19.
陈斯喜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4,(1)
中国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正评价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监督救济机制。选举制度的改革将会是渐进的,不会出现过于激烈的变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改革的重点是强化选举权的平等性,改进代表名额分配办法、选民登记办法等,不仅实行一人一票,而且保证每一票都有大体相等的价值;增强选举与选民的利益联系,逐步采取以居住地为主划分选区,提高选民参加选举的热情和积极性;扩大候选人宣传介绍渠道,建立非对抗式竞争机制;推行“两票制”选举基层领导人员,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提高选举的透明度,建立选举观察员制度,强化司法对选举的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20.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3,(4)
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进城打工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即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视为农民依赖其掌握的社会资源获得新的社会地位的过程。本文分析依据作者1995年在中国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问卷抽样调查资料,调查结果发现,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主要地依赖了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的社会网络,就像当初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时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企业中一样,现在又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圈子。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这种与现代性原则格格不入的传统社会网络,却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节约农村-城市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