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螺旋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宇宙及自然系统中的基本构成元素,蕴含着宇宙的发展规律。当代建筑螺旋空间的形态可分为圆螺旋、方螺旋、折叠、扭变、内外穿越、多重组合等形式,其新的形态规律及运动秩序给建筑及室内空间带来了诸多优势。螺旋造型作为建筑空间的表现形式,可给予建筑空间美学、流动、节能、精神等多重意义,给未来建筑空间的创作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程毅中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48-53
作为国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古代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历来史志书目的著录取舍不同,在目录学上造成不少难题。而无论占体还是近体小说,其中都有大小不等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我们不能不予以重视。本文提出:首先,我们需要对古代小说分别轻重优劣,逐步加以评价;其次,要结合中国小说的实际进行小说史的研究;再次,要在目录学上对小说分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伊志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6-139
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如孝、忠、信、和等思想是国学的精神内核。在当今这个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性冷漠的中国,急需国学思想来重振国人的精神,重塑国人的人格,对于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世保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2)
国学研究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国学热为当今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当今的国学研究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胡适的国学研究在当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国学研究中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不可把某一学派定为一尊;国学研究要有助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国学研究中,不可忽视和反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性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5.
刘毓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35-41
“国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国学分“经、史、子、集”四科,“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史”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子”是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集”是中国人的情怀。四者共同构成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当今世界的种种危机,使人类生存遇到了空前大挑战。种种危机之源乃在于人心危机、人性危机。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执中、贵义贱利、天下为公等八种基本素质,以及其所具有的共生、共存、共荣的世界精神与“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追求,无疑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人心、人性之危机,对未来世界和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卞孝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6)
国学包括了中华全部学术文化.此文立足于大国学的视点,对国学名称的由来,国学所包涵的学术文化范畴和研究方法,20世纪国学大师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了总结性的梳理和回眸,并从时代、国家、民族的高度论述了当下"国学热"对于民族本土文化复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学的今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复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
关于什么是国学、怎样看待当前的"国学热"、对"国学"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弘扬国学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在当今时代是需要展开深入讨论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国魂"的载体。当前国学的兴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也存在虚浮的弊病。而我们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加强当代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曲殿彬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国学教育呈现出"复兴"状态,本文主要从国学的概念、国学教育现状以及国学教育回归的意义三方面重新审视现在的国学和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依中国文化精神建设当代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9-94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区别在于:一为"实践感性",一为"实践理性".明此区分,是建设中国学问之当代构架的出发点.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大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4)
当代文学批评形态的变革与重建,正形成“主导多元”的格局。当今建构的主要任务,在于“主导”形态的建构,这一主导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应在总结本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当今我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将原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所依据的认知论哲学与社会学统一的理论基点,调整转换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与人学统一的理论基点上来,进而走向文学批评观念的系统整合。这种系统整合的基本框架,可设想为主体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汉学具有自己特色,研究视野广阔,自成体系。出现了众多的汉学家,形成多家流派、研究中心和民间协会,为传播和研究中国文化、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介绍了汉学在俄罗斯的起源和发展、汉学流派以及今天俄罗斯汉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这些元典文本经后来学者的不断诠释,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不仅绵延生生,而且强盛壮大。中国近现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20世纪初,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国学被作为立国的源泉,引起了国人的重视和关注。当今之世,国学虽屡经磨难,但否极泰来,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学的教学与研究要有全球的新视野,和合的新思维,变通的新理念,生生的新价值,现代的新方法,才能对国学做出新诠释。 相似文献
13.
吴翔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6):701-705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文化寓言,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式结构使文本获得一种立体的横向延伸和纵向衍射的时间形式意义,以“现在时间”为核心,“过去时间”、“将来时间”为参照的时间场域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和介入个人时间的觉醒,这种主观时间的绽出与确信具有现代品质,其现代性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14.
宛小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39-43
朱光潜美学前期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其方法是以先验哲学为依托,侧重经验分析方法,将理性和非理性方法统一起来对现今或偏于理性主义(李泽厚)、或偏于非理性主义(潘知常)错误方法都有警示作用。朱光潜后期美学在研习马克思实践美学基础上,提出了美在主客体(不是“观”)的统一,同时他理解的“体”不是“实体”,而是将“体”消溶于历史之中,甚至把美学和美学史视为同一的,这和现在实践或新实践的美学观点都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杨惠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73-80
创办于1890年的《通报》是国际性权威汉学杂志之一,是法国为汉学界所做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对早期《通报》(1890—1944年)的创办背景、栏目内容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分析早期《通报》关于中国科技的论文,探讨当时西方汉学界对中国科技史的介绍和研究,以期对人们了解和研究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李文明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75
企业管理看似复杂,但其重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管理,主要为关注员工;二是对外管理,主要为关注顾客。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方面的管理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善待员工之利,员工重视企业之义”是对内管理过程中的朴素逻辑,“真心实意地对待顾客”是对外管理过程中的朴素逻辑。在这两个逻辑当中,可以引入国学的人文关怀,并设定传统文化“仁恕”之道作为朴素管理学的指导思想。这样,企业管理将变得相对容易和高效。 相似文献
17.
刘克敌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3):75-82
从年谱、日记和书信等材料,可以了解20世纪上半叶陈寅恪与西方汉学界的交往情况,他对西方汉学界的熟悉与把握情况以及他与一些西方汉学家之间的相互评价。整体而言,陈寅恪对西方汉学界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西方汉学界对他的了解程度。毫无疑问,陈寅恪在长期留学西方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汉学界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尽管受到西方汉学界的影响,陈寅恪在建构现代中国学术体系过程中却不拘泥于西方汉学思想的束缚,既以西方近现代学术为衡量标准,又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特殊性对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深远影响,其视野最终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上升到重建现代中国文化体系以求再现中国文化辉煌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李剑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5-79
在信息革命为内核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国学研究与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期而遇。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要向纵深发展,就应该与国学研究进行积极对接,协同创新。从传播方式、存在形态以及受众需求等三方面看,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都有深度对接的可能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挥行业优势,以按照竞争体系积极整合国学研究资源,同时,以国学文化为原点,布局创意产业群,发挥集群优势。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切实发挥文化产业的文化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伟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79-83
主要对国内外史学界在俄国驻华宗教使团及其汉学方面的研究历史与最新成果加以简要评述,指出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由于对俄文档案史料挖掘不够以及我国学界资料欠缺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今后在扩展资料的利用和扩大研究层面上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