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生产制造环节中的利润已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利润来自于产品服务环节(客户参与设计和生产、预防性维修等),仅仅依靠节约成本已经不足以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制造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只能靠服务拓展和向市场端延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许多产品产量已名列全球第一,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大量转移,中国制造的产品也是遍布全球.在生产制造中,生产效率对于一个制造企业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生产管理正朝着集成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在生产管理中取胜以获得最有利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研究发现,TOC约束理论对于改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演化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研究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基于生态学种群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对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阶段进行划分并给出具体特征表现,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动态演化过程可由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进行描述,建立最大环境容量模型,对中国1983-2007年的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处于成长期,二者之间互动发展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尔,作为中国白色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战略决策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设计、生产、营销在当地市场上实行高度一体化。这一战略甚至延伸到了像美国这样的家电消费高端市场,在劳动力成本居于比较劣势的美国建立生产基地,“美国造”的海尔产品是由价格10倍于中国的美国当地劳动力完成的。海尔的这一决策引起了业内众多争论,在国外跨国公司为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举向中国市场转移制造业和加工工业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海尔反其道而行之,投资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力价格高昂的市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海…  相似文献   

5.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品种,极具竞争优势,出口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分析了中药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促进中药出口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不能明显提高制造业的增加值,反而会使制造业的出口下降;制造业增加值的上升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出口,但制造业的出口却对制造业增加值产生负的影响。因此我国亟需转变当前基于价格优势的制造业出口贸易导向,积极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实质,并以服装生产企业信息化生产流程为例,阐明产品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目前制造业信息化状况的分析表明,重视管理信息化,忽视产品和生产过程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误区。企业认识上的错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生产过程信息化技术的复杂性和缺乏操作生产过程信息化设备的熟练技师是造成我国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误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评估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经济绩效和出口导向经济增长假说,结合对外贸易相关理论,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体统性的研究。基于2002-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宏观数据,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中国GDP增长率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4,(38):18-19
正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同智慧地球、工业互联网等一样,工业4.0把生产制造业的未来作为关注点,其最大亮点是强调"机器在思考"。自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来,工业4.0这一理念已传播到中国。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正>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国际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的产品制造业正在大举向我国转移,中国将会成为制造业大国,浙江将会成为制造业大省。但向中国转移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国是制造业强国,而是因为我国有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较大的市场容量和较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关键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而当今制造业特别是像机床制造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从科技角度讲,唯一的途径是加快信息化步代,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为此,杭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信息化进程,将推进信息化进程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写进企业的发展规划中。  相似文献   

11.
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复杂产品系统特征,其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组织活动都要针对其复杂产品系统的特点展开。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产品概念设计环节主要强调建构能力;在产品集成开发环节中的主要特点是技术获取能力和实验能力;产品持续创新中需建立并不断完善技术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民营经济活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更是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作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是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消耗主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制造系统高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的加工过程是造成制造业碳排放量大的重要原因。生产单元作为制造系统的加工的主体,其碳排放量的核算是确定整个制造系统乃至制造业碳排放总量的关键。本文首先对生产单元的原材料、电能、辅助物料及废屑处理所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分析,确定生产单元的碳排放源;其次,产品合格率的不同会造成生产单元输入及输出的成品/半成品数量的差异,进而影响生产单元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原材料、电能、辅助物料及废屑处理的碳排放情况,构建了给定工艺流程下生产单元碳排放核算模型。最后,结合一汽车排气装置加工实例,分别核算加工过程中九个生产单元的碳排放量,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2009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生,月新增长也强于本科;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制造业产量连续上升,2010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销售创2005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足以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向好。同时,中国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需要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尹传高 《经理人》2006,(3):20-20
中国的制造业要做出自己的价值空间制造的本质是给产品注入新的内涵,而产品最重要的属性就是技术和设计。但按照市场的逻辑,大规模的生产才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才会实现企业存在的实际价值。沿着这样一条路,成功的公司一路绝尘。而与此路径不同的是,中  相似文献   

16.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本文通过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投入—产出的分析视角出发,结合WIOD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考察了要素投入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要素结构升级。相对于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劳动力投入是考察期内我国制造业产业内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制造业要实现产业升级目标,需要提升要素禀赋,增加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鉴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论文还考察了参与国际分工与制造业产业升级间的关系,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利于"干中学"效应的发挥,进而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8.
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提升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新世纪国际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跨国公司正逐步把中国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实现全球一体化生产、销售和研发。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务之急是要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为契机,通过配套生产、OEM、合同制造、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同时要适度进行产业链节点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努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强国,二者的制造业关系牵动制造业研究者的神经。次贷危机后,中美制造业关系已表现出由众学者所认同的按"微笑曲线"划分的产业互补分工转为"逆全球化"的产业间竞争性关系。本文将梳理总结中美制造业关系相关论点及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20.
潘礼武 《决策》2001,(6):53-53
中国入世有利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研发和生产较具竞争力的产品,支撑通信建设,增强出口创汇能力.通信设备制造业由于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进一步开放造成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因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实力悬殊较大,要长期自立于更加开放的通信市场压力更大.因此,为了有效迎接入世给电信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信息产业界既要政策扶持,也要相互加强联合,共创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