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企业不断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其迅速发展背后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虽然,公司股东和债权人都是公司利益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公司法对股东的保护显而易见,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却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公司法对公司债权人保护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公司法对债权人保护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法对债权人保护的有效对策,从而完善我国公司法对债权人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原因及其必然性,从企业盈余管理对债权人的利益产生的影响,指出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必会采取契约限制性条约以保护自身利益,从而使企业盈余管理活动增加了契约监督成本,这个过程是通过企业债务契约的限制作用实现的。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在会计政策内的会计数据变更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债权人通过对契约的限制性条款以减轻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司是法律上认可的人,作为法人,它与自然人一样享有广泛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它拥有自己的财产,以自己的名义缔结合同,产生纠纷时,公司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和应诉。公司自治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必然。传统公司债权人权利保护主要依靠公司资本三原则,公司自治背景下对债权人权利保护的影响也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个重要制度,深刻理解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对于准确适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从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特征、适用以及分析其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对债权人撤销权加以阐述,以期债权人能利用此制度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首次确立了我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债权人债权的保全与实现提供了保障。但我国的代位权制度抛弃了传统民法中代位权制度的“入库原则”,而直接规定将次债务人的财产直接音乐会给债权人,由此给代位权性质的研究增加了的困难。本文主要论述债权人代位权的性质,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权人的代位权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法律对债权的保障机制更加完备,但由于立法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极为不利。笔者认为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的宗旨应该由保全转变为清偿,并且其效力应是债权人有直接且优先受偿的权利,以便促进该制度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风险投资契约条款设置动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根据3个案例访谈资料的内容编码和数据叠加,归纳出了风险投资契约条款设置动因、条款设置、条款影响、设置动因与条款设置关系、条款设置与条款影响关系的量表。研究发现,条款设置受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新进入缺陷的驱动,管理参与是最重要的条款设置;管理参与与所有的设置动因有关,并对风险企业有最全面的影响,管理参与是设置动因向条款影响传导的核心环节;条款设置对风险企业的业务经营、公司战略和公司治理有影响,最集中地体现在业务经营上。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风险投资契约条款设置动因与条款影响传导模型,构建了风险投资契约条款设置动因及其作用机理理论。  相似文献   

8.
李四海  陈祺 《管理评论》2013,(1):155-166
中国民营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成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安排是影响市场参与各方会计行为和会计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民营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制度安排,探讨了市场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关联制度对会计信息在民营企业债务融资中契约有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转型经济背景下产权保护替代机制的政治关联会显著减弱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并且在市场进程慢、法制水平低的地区,这种影响更为显著。研究同时发现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贷款过程的影响是通过获得政府隐形担保的方式完成的,而非直接干预债权人贷款决策过程。这些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外部制度安排成为了民营企业债务契约签订过程中契约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当把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中的制度安排相结合时能够向利益相关者传递更加全面的企业内部信息。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的渔业资源的整体承包被称“为中国第一包江案”而轰动全国,以失败而告终的水权交易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本文“在政府补偿说“”、政府保护说”“、制度冲突说“”、排他成本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解释力“的契约不完全说”。论证“了包江”契约属于典型的不完全契约,存在大量契“约空隙”。进而论证“了包江”契约不仅是不完全契约,而且是不可完全契约。交易活动往往不是单一的契约关系,常常存“在契约链”“和契约束”“。契约链”也可以称之“为串联式契约”。当存“在串联式契约”时,契约的签订要遵循瞻前顾后原则“。契约束”也可以称之为“并联式契约”。当存在“并联式契约”时,契约的签订要遵循环顾左右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史艳利 《经营管理者》2011,(1X):279-279
公司转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方式,它在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同时,对转投资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在分析公司转投资对转投资公司债权人的权利发生影响的基础上,构建转投资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目前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相关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债权人的地位,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秦怡 《管理科学文摘》2010,(13):244-245
19世纪初梅因提出了“从身份到契约”的命题,将人们的视角从关注身份等级制度转移到关注自由平等地签订契约上来,契约即是公正,契约自由原则被誉为民法领域三大支柱原则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契约当事人的强弱主体“身份”差别不能忽视,法律对弱势一方进行倾斜性保护,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从契约到身份的回归”,而是完成契约自由原则从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的转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关联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数量、规模得到快速发展,使得关联交易成为经济社会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控股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规避合同和法律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债权人利益被损害的事件也接踵而至。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关联交易中的非公允现象,着重通过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和深石原则论述关联交易中的债权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司公立,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一个公司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法律制度,公司分立是公司组织再造的重要手段,具有提高公司经营专业水平、降低内部管理成本等效率价值。面分立的结果会使公司在人格、财产、权利义务等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给公司经营与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便作为利害关系人的中小股东、债权人受到较大影响,其利益有被侵害的危险。因此如何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进行合理保护与救济是公司分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增强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才能让证券市场得到长久发展。本文从企业契约的角度研究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指出公司治理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债权人做为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具有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的固定权利,其财务风险是源自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转移,由于不完全契约和信息不对称,债权人承担了与其收益不匹配的财务风险,治理权后置是导致债权人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而信息不对称是根本原因。债权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关键获得一部分剩余控制权,让债权人拥有更多的经营信息,实现股权和债权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债权人做为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具有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的固定权利,其财务风险是源自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转移,由于不完全契约和信息不对称,债权人承担了与其收益不匹配的财务风险,治理权后置是导致债权人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而信息不对称是根本原因.债权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关键获得一部分剩余控制权,让债权人拥有更多的经营信息,实现股权和债权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8.
由于学科范畴与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同,乡村契约治理与企业契约治理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差异在于:二者在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以及契约内涵等方面异质性明显。共性在于:从契约的意义上说,二者都是综合性契约;就契约的缔结与履行过程来看,二者都是不完全契约;从运行规则上说,二者都强调契约的规范意义;从治理方式来看,二者都致力于协同发展,因而具有明显的协同性。分析乡村契约治理与企业契约治理的异同,有助于明晰乡村契约的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19.
侯东德 《管理世界》2008,(9):180-181
以公司契约理论为工具对股东权的本质作出全新的解释:股东权应当是一组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契约权利束。由此,我国公司治理应当采取股东导向模式,应当赋予股东充分的契约自由,促进股东从冷漠到关心的回归,充分发挥股东在公司自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两方面构建了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指数。以此为依托,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并且,在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的各层次评价指标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中小股东参与治理、投资者关系管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均表现出了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但是,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债权人参与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却不显著。而且,在人力资本参与治理上,不但没有表现出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反而出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在解释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基础上,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根源在于"立法水平的相对滞后"以及"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不足"。因此,在公司治理复杂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权益得以保护的关键,一方面取决于对现有立法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则在于尽快实现"立法与实践"的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