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了,真好     
五年前刚退休时的“不适应”已一去不返,对“人走茶凉”和“门前车马稀”也习以为常,我说“老了真好”不是自嘲,而是由衷的发自心底  相似文献   

2.
郭利 《当代老年》2014,(2):32-32
眼下,“坑爹”成了网上网下人们热议的话题,“坑爹”的现象并非某人独有,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把老爹的一世英名葬送,真是“坑爹”没商量。  相似文献   

3.
骂人的文化     
鲍海英 《老年世界》2014,(24):35-35
骂人,自古以来就有。近来,手机微信上“尼玛”就是网络上的骂人语。骂人,可以讲是对他人释放不满情绪的表现。可骂人也不是随便骂的,也需要有一点文化。  相似文献   

4.
有句话说,二人相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从古到今,最著名的“妻管严”可说是经苏东坡之口广为流传的“河东狮吼”案例,不过在现代人的笔下,  相似文献   

5.
坚强是男人的形象,果断是男人的标榜.连粗心大意也成为男人的“特权”……可是.男人毕竟不是标本.可以一览无余.须叶分明。放眼周围的男人。他们比这几个经典至极的形容词要复杂得多——比如,他们的某些群体性的“怪癖”。不过,我们所谓的“怪癖”,不是病态心理,也没有罕见到万里挑一的概率,它们只是因为性别而被男人隐藏的一些欲望和本能。  相似文献   

6.
“回到家能当面叫声‘娘’,是我天天最高兴的事:”“给娘洗洗脚,闻闻臭不臭.洗干净了没有,这不是一种福?”说这些话的是河南长葛市人民医院70岁的退休医师薛永年。他的母亲张香今年已101岁,昏迷卧床10年了。为了延续母亲的生命.薛永年独自回老家伺候老人.也整整10年了。  相似文献   

7.
章杰 《老人世界》2013,(12):26-27
进微博,脚不留神闯入大“V”圈,撞得我六神眩晕,吓得赶紧往外逃。微博里的大“V”真是拽,个个把自己说得赛似神,不是江山的主,也有倾城的貌,就没见人说己坏,  相似文献   

8.
R姑娘最配得上“平淡无奇”四个字。如果不是听说她喜欢闪闪发光的卷毛男,我从来没有记住她的样子。后来听说她是卷毛男众多爱慕者之一,本着八卦就狗仔到底的精神,我格外留意了她几次。那会儿她已经上了大三,头发半长不短,没有造型,脸圆圆的模糊一团。衣服穿得也是没什么出挑的颜色和轮廓,整个人很像写意不写实的中国山水画。这样的女孩,我们暗自揣测,给卷毛男做“备胎”都不够。  相似文献   

9.
《上海科学生活》2003,(1):83-84
我真想让父亲再痛打我一顿,也想妹妹能对我再蛮横一次,那种过分的客气与忍让,让我心痛。“家”本来就是一个象形字,是在屋子里养着豕(猪),在屋子里住着一家人方构成一个“家”字。我觉得家的概念不是住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即使我们两个人住在地球的两端,可我们的心还是连在一起的,这就足够了。男性注重自己建造的那个家,而女性更注重感情归属的那个家。家不是要住在一起,家是由几个相爱的人组成的,它可以分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只要彼此牵挂、彼此相爱,那我们就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10.
幸福的距离     
焦阳 《女性天地》2014,(12):50-51
晴好惬意的午后,香雪跟闺密心湄坐在阳台的藤椅里,喝着香雪老公常飞出差带回来的雨前新茶,声讨自家的男人。心湄一贯快人快语:“我家那位天天不着家,口口声声的忙,要想逮着他,不是在酒场就是在牌桌上。”香雪白了心湄一眼:“你家老公年纪跟常飞差不多,可已经副处级了,忙点是应该的,不像我家男人,忙都没处忙去。  相似文献   

11.
我渐渐地老了,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早先我管教孩子,如今,孩子却“管”起我来了,动不动就向我发“指令”,什么这个“应该”、“必须”,那个“不准”、“不许”等等。  相似文献   

12.
蔡成 《现代交际》2004,(4):32-33
“贝克汉姆”是一条狗,纯种北京狗。结婚几日,老婆说:“我想养条狗。”在商业步行街徘徊了七个来回后,我说:“随便买一个吧,又不是选老公,那样仔细!”老婆狠狠白我一眼:“我就是选老公没仔细,一失足成千古恨。”我赶紧噤口。那天没买。老婆说:“我要买又便宜又好玩的那种。”我  相似文献   

13.
我在电话中对一个著名社会学家说:“我想从你那儿得到的只是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应该不是很困难。”  相似文献   

14.
为民 《女性天地》2006,(1):32-32,33
两个人在恋爱时,总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心里总在问:“他(她)会怎么看我?”而当这两个人成了一家人后,就越来越少想到“他(她)会怎么看我”了。不是不在乎,而是彼此太熟悉了。可是,他究竟是怎么看你的,和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吗?  相似文献   

15.
对大多数夫妻来说,厨房历来是“兵家”的“必让”之。这“必让”其实与“必争”一样,其中大有“兵法”可讲究。  相似文献   

16.
林夕 《当代老年》2006,(8):18-19
那天,女儿放学回家,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不等我作答,她又继续说道:“他们都说咱家至少有50万元。”我奇怪地看着女儿:“你说的‘他们’是谁呀?”“我班同学。他们都说你一本书能赚十几万稿费,你出了那么多书,所以咱们家应该有50万吧。”我摇摇头,说:“没有。”  相似文献   

17.
你什么时候最想回家探望父母? 每次当爸爸妈妈打电话来问:“什么时候回来?”我会说:“下个星期天吧。”“等工作没那么忙的时候吧!”“迟些吧!”其实,我最想说的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回来。”  相似文献   

18.
吃出的幽默     
中外不少名人.面对餐桌上的佳肴美味、粗茶薄酒,抑或发生的意外变故,常能机智地“幽”上一“默”,妙趣横生,绕梁三日,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给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多到孩子都昏了头了。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给予孩子数不清的、甚至叫他们无法承受的爱,因为我们“望子成龙”。于是在“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的爱心之下,出现了家庭中的“老少错位”。你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也是这样吗?地位错位现在,许多家庭的“政权”已经“崩溃”,或者正在“摇摇欲坠”,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们常常颐指气使地叫长辈干这干那,家长们非但不生气,反而乐不可支乐此不疲,甚至夸奖孩子聪明有魄力,是当官掌权的料。大人们的“政策”越来越宽,儿孙们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农家院里出了位“作家”,这事稀奇不?更为稀奇的是,这位“作家”竟然是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谁?我老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