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形势.吃粮靠调进的贵州省,农业形势当然更为严峻.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振兴农业,把农业搞上去,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振兴农业靠什么呢?中央总结我国几十年发展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为三靠: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增加投入.而在三靠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是农业科技,因而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农业尤为重要.这不仅为全国若干个农业科技开发实验区的实践所证明,而且贵州省晴隆、普定、罗甸、玉屏、松桃五个山区综合技术开发试点县的经验,也完全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这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来认识农业的战略地位。主要观点是:1.国民经济增长中,农业在总产出和总就业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并不能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根据产业部门的内在联系来评价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一发展中的客观现象,应从战略的高度,正确评价剩余劳动力的历史作用。3.由于工业等部门的实际工资是与以食品为主体的农产品价格联系在一起,故充裕的食物产品供给与稳定的食物产品价格便被认为是加速国民经济增长的绝对条件。从这方面可看出我国农业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威海这样一个既有工业又有农业的小城市,如何正确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这是关系到能不能把革命、生产搞上去,使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中央1984年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村兴起的饲料工业,是最为社会所急需而又能较快发展的一个产业部门,应有计划地优先发展.山东省的饲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的势头是令人鼓舞的.1981年开始上马,1982年底形成的年生产能力占全国同期生产能力的2.6%,至1983年底,即提高到7.2%.事实说明,饲料工业的确是最为社会所急需,也正是社会需要而促进了它的迅速发展.当前,饲料工业对发展畜牧业的重大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还不能说,各级领导同志都已经认识得很充分了.尤其是对于发展饲料工业在整个农业翻番中的战略地位,认识得还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为了适应网上交际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在线”流通的语言。网络语言研究是一个年轻的课题,对其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是网络语言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文学的视角来审视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学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发展中还是头一次提出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因此,正确地理解和阐发达一思想,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最近在全国各地不少报纸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许多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陈道源同志在“光明日报”“经济学”副刊第31期上所发表的“农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我们看来,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下面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并希望能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7.
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函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作为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普遍适用于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或进行计量分析。但是,由于它的理论基础是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混淆了产品和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因而常常用来替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也不能说明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突变现象。因此,须在借鉴、批判和消化吸收西方经济学这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上的生产函数论。根据这种认识,作者提出并论证了一般形式的生产函数、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商品经济的生产函数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函数,指出只要将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函数的资本主义性质抽象去,将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定义为社会主义的净价值,则包括此函数在内的上述诸函数,都可以直接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最后,文章还阐述了建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函数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作为对人和世界一般关系的总体把握,为人正确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获取自由提供理论的指导。因此,自由历来是哲学家们十分关注的理论课题,是贯注于全部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尽管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自由观,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他们的自由观从总体上讲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10.
以法律多元为基础的民族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几经曲折,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社会预期之中。我们认为这种预期有望在两个方向上加以落实:一个方向是海外民族志研究。中国的人类学者,特别是有志于中国人类学事业的博士研究生,带着对中国社会感兴趣的问题,去国外社区进行规范的田野作业,完成民族志著作,由此累积中国人对于全球社会日常实践的经验知识。另一个方向是人类学分支学科建设,即人类学与其他基本学科的交叉研究、合作研究。人类学所直面的“社会总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以牧为主”的方针是使内蒙古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从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针。但是单有这个方针还不够,必须有一系列保证这个方针实现的政策和措施。这里我们仅就发展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规律本质上要求社会生产必须做到两个一致。市场"消极"作用实质是人们在此之前已背离了价值规律而遭其惩罚的结果。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全面调节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共处的时代,这个时代将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对期,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五十年、乃至一百年不变的科学构想说明了这一点。那种以为资本主义已经“老态龙钟、日落西山”,到了垂死阶段的看法,并不符合现实。以盲目的社会主义优越感自居。漠然处之,只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传统的资本主义观念已经不能解释当今世界的现实,有必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重新认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我们要真正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是不可能办到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诞生以前,最先进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从总体上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是优越于它以前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或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因此,我们要搞好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公孙龙其人,历来是引起学术界论争的对象。总起来看,褒他的人少,贬他的人多。褒者认为,公孙龙是一位杰出的唯物辩证法大师;贬者认为,公孙龙是一个欺世惑众的唯心主义诡辩家。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符合公孙龙留给后人的那些著作的原意。其实,公孙龙既非辩证法大师,更不是唯心主义诡辩家,而是一位“离形而言名”的形式逻辑学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探索不当得利的渊源入手,对理论界的一些见解进行了探讨,以求能最终规范认识,消除分歧.  相似文献   

17.
一、价值规律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价值规律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从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来看,价值是价值的质和量的统一体。价值质的实体是社会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而不是通常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笔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9.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方言历史文献在汉语方言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方言存在方言自身演变和方言转换等多种不同的变化方式。仅从共时平面出发,无法确定方言的变化是方言自身的演变还是方言之间转换。把方言转换当成方言自身的演变并给予理论阐释,只能是纯理论的推测,不符合方言变化的历史事实。只有深入挖掘汉语方言历史文献,才能更好地揭示方言变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