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中表现出悲剧精神。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就渗透着这一精神。它全景式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凋敝现状和乡村文明一步步衰落、崩溃的过程,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
《秦腔》:纯粹的乡村经验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在他的近作《秦腔》中实现了一次乡土叙述个性的转移。作者放弃了一切观念和理性,抽走了知识分子话语系统,用纯粹的地方口语还原乡土日常生活,呈现了父辈乡村形态和古老地方文化“秦腔”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终结现实;而乡村叙述主体的选择,乡土话语的撒野欢腾、无遮无拦,又跳跃着民间文化形态下的生命个体的情感意志力和生命感受力。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文化乡土小说经历了乡土文化寻根、现代文明反思到现代乡土社会的新文化建构的探索过程.在形式上,则由写实转向意象化的手法,进而采用民族寓言的文本形式,把乡村的凋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分子对当下乡村和中华文化价值选择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4.
从“雅言”到“秦腔”,是乡土中国边缘化的写照。贾平凹的《秦腔》正表达了这种无望的精神回乡。回乡主题使日常生活琐事原生态成为《秦腔》的叙述主体。秦腔简谱和锣鼓经是《秦腔》重要的意义符号和形式符号,其隐喻含义是传统农耕文化。小说主要人物夏天智和夏天义表现了作为剧种的秦腔文化精魂和作为秦地文化的秦人性格。小说以疯子、阉割者作为叙述者,抛开了传统文化、父权文化桎梏,以这种“他者”视角的审视,使我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思考获得了异质文化审视下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冲击。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活跃在性叙述行列中的作家,除了钟情于都市生活的青年作家,还有贾平凹、陈忠实等执着于乡土写作的中年作家.贾平凹为那些深陷在消费文化“废都”里、而且被消费文化“废掉”了政治话语权力的精英知识分子或者说男性文化英雄量身打造了一个性神话;陈忠实在“白鹿原”上为践行传统儒家文化的仁人君子建造了一座性道德丰碑.与1960-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相比,性在1950年代作家笔下牵连着更多的历史与现实,绝不仅仅是单纯谋取快感的消费品,而是历史与文化的多重象喻.不过,他们的作品也沾染了消费文化时代的性狂欢印记,其笔下的性叙述也透露着男权文化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美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关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黑氏》是乡土文学流派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被评论界归属为寻根文学。文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集地方特色与民族情感为一体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在作者的笔下有了更深的内涵。其译本由胡宗峰教授所著。运用文化语用预设理论分析译本中乡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文化语用预设视角下,文化语用预设的信息意图及交际意图更为明了,根据该预设信息是否在原语和目的语中具有共享性或共知性,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直译,替代或是略译。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 ,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 ,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展变化的 ,由单纯走向成熟 ,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三四郎》(1908)是其早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在二项对立视角下分析《三四郎》,可见作品展示了本性与物性、天真与世俗、传统文化之根与现代文明之镜以及理想与现实这四对二项对立,作品的主题即为文明批判与时代风云中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展示。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西"是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所立身其间的坐标系,多少学人耗尽了毕生心血,辛辛苦苦地在这个巨大的坐标系中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生在这个伟大国度中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无法逃避的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重担.他们就像是挪步在文化复兴大道上的孤独个体,苦涩的汗水浇不灭坚毅如炬的目光,紧盯着那隐约可见的顶峰稳步前行. 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土小说的诞生是伴随着五四运动对于人性的启蒙开始的,乡土中国更是给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无限的思考空间,以至于许多离开了乡土的人对她依旧是念念不忘,在偷来的半刻闲暇时间也不忘诗意的栖居于乡土。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说,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秦腔》,我们看到文学正是在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着社会之兴衰、人情之冷暖,思索人性与人类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诗经·秦风·权舆>是一首王族宗亲慨叹今不如昔的作品,为当时秦国社会变革的一种反映,折射出奴隶主破落与"士"阶层兴起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其产生与秦国特有的文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统治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寻找民族的精魂──读张炜的《柏慧》、《家族》葛福庆鲁迅曾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残酷的天才,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最为精当的概括。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站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至高点上,在...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新作《极花》通过主人公胡蝶的生命遭际暴露了当下中国的人口贩卖、乡村基层政权弱化、都市异化等突出问题,直面乡土文学在“乡愁”离岸之后的粗鄙,揭示了儒道文化在维系乡村中国常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无可遏抑地走向末路的现实境遇。在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深切坚守之外,清晰的参政意识凸显着创作者叙事立场之转变。贾平凹的思考直面高歌猛进的现代时期乡土中国,显现出创作者刚正为人与真诚为文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小城三月》以悠扬婉转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翠姨与"我"的堂兄的爱情悲剧既是性格悲剧,更是新旧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是生命之花在"五四"新文化春风的吹拂下灿然绽放、却又在传统文化的重重裹挟下悄然萎谢的悲剧。这悲剧凝聚着萧红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与深沉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密切关注现实的作家,贾平凹敏锐而深刻地感觉到这个变革时代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人格危机和价值失落。如果说在《废都》中给这类知识分子设定的出路还有一线生机的话,那么在《白夜》中这线生机已彻底破灭了,留下的只是冰凉透心的幻灭感和作家的沉重感叹。到了《土门》,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则发生了更大的变异:被不动声色地平面化到畏琐不堪的地步。传统文人的潜在性立场使贾平凹的创作与文人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际保持着一种天然的内在感情联系,形成了知识分子形象的特殊色彩,也给其创作带来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9.
年近花甲之际的贾平凹以全新的叙述方式推出具有"仙风道骨"风格的长篇小说《老生》,这无疑是对他先前文学创作的一次跨越与升华。陕西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省份,道家文化的兴起与传承在此地均有深厚的遗存,这种历史遗存深入地渗透在贾平凹《老生》的写作过程中,成为《老生》写作的思想渊源。无论就小说的写作动机、结构布局还是人物设置、故事意蕴均可看出道家文化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浓厚影响。《老生》是贾平凹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对中国道家文化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荚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