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生态先驱的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异化所招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在自然生态危机的描绘中,哈代呈现了自然的凋敝残败、模糊缺失;在社会生态危机的描述中,哈代突出了人在异化社会中的孤独感与幻灭感;在精神生态危机的展现中,哈代则强烈对比了人自身异化前后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三种生态危机的书写,哈代旨在警醒时人:生态危机之严重;摆脱桎梏克服异化之必要;重建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关系之重要。而哈代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异化理论,它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形式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自然的历史是一个不斯异化与超越异化的过程,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异化的解决而解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超越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是对象性的关系。但是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也使其关系发生了异化,"自然"对于人来说成了异己的对象。这种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与人的交往关系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异化也会被共产主义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纽带。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了异化的劳动;劳动的异化是造成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的根源。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变革社会制度,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异化"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基本内容之一.荒诞派戏剧对现代西方社会中异化现象所作的反映,其广泛性和尖锐性都超过了其他现代戏剧流派.所谓广泛性,是指荒诞派戏剧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全面地表现了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作为对象性的自由存在物,在个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人生命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分裂,这些分裂具体展现为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以及个体生命活动与生命本质关系的异化,人的解放正是克服这些异化关系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因此,人的解放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解而实现人的类本质,建立理想社会作为个人本质与类本质真实关联的现实机制,克服个人存在与本质的矛盾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中人的解放就是其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分析,学界存在着争论,却都不自觉地引向隐藏至深的社会结构问题。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农业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哲学基元不同,近代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在组织化进程中以自我与他人异化关系为基础不断扩张。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仅自身发生着异化——构成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而且在组织结构中的扩张也带来了异化——构成承认、普遍竞争与个人认同的伪共在。如果从近代的社会结构去探寻异化的根源和土壤,不仅有助于从总体性视角理解异化问题,也有助于寻找到扬弃异化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三种基本关系,现实中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强制入侵导致这些关系的冲突与恶化,因此人作为理性的一方必须为恢复这些关系的和谐做出自己的道德承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超越人类利己主义,主动承认自然的“赋予性主体”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他人关系中,人必须摈弃个人利己主义,根据对所有人普遍有效的理性法则行动,从而通过尊重他人的目的性存在重建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情欲,彰显人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本质,从而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做出的道德承诺。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危机,反思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探讨解决途径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本文在马克思异化劳动视域下,通过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的分析,揭示出生态危机的产生实质是人与人关系异化,进而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结果。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构建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合理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形态、性质和秘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劳动形式发生变化,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拜物教呈现为技术和数字拜物教等新形态,对社会尤其是人文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文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受到数字拜物教的影响呈现出一些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自我精神的异化。基于此,对于人文精神疏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出应有的时代回应。  相似文献   

12.
以“异化”为关键词对二战后意大利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维诺的小说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异化在卡尔维诺小说中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的自我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从《马科瓦尔多》到《帕洛马尔》,卡尔维诺逐步深入思索解决异化问题之道。卡尔维诺最终提出以静默沉思找回人身上的原初合一状态,超越异化与分裂,返归本真,努力做到在万象人间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3.
人之生命完整性是人的肉体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它的实现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使人从一个自在的存在走向自为的存在。人之生命完整性意味着人终极的圆满存在,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不懈追求人之生命完整性,以实现人之生命完整性为终极目的,不断引领人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审视现有自我观,不难发现,经济人自我观异化了人的存在,在对和谐社会呼吁越来越强烈的当下,超越经济人自我观以建构和谐自我观成为必然。和谐自我观关注和自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自我及他者的关系性存在,探讨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地球及宇宙间的和谐共生。和谐自我观的教育建构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建设关系性教材、借助教师的力量以及个体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5.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6.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7.
在《所罗门之歌》中,人性的异化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又一种毁灭性力量。小说中人物的本性被自身、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等诸多成分所压抑,而由此引起了自身人格的分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隔膜,社会关系的分崩离析。小说展现了现代黑人社会中传统与道德丧失后的病态与失落,从人性异化的角度揭露了压抑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异化论的视角下,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创作的主题意义在于揭示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所产生的人类精神畸变和社会邪恶,其本质原因即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与劳动产物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嘉莉妹妹》中由于外部拜金主义生活方式的腐蚀,以及内在个人私欲的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产生自我异化,人与社会开始疏离,一切都变成陌生,个人处于隔离的境遇,产生一种无所依托的心境。作者热情地呼唤人类的良知,强烈地抨击利己主义生存方式,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仁爱与和谐     
儒家仁爱是建立在亲疏远近、尊卑责贱等级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具有同心圆式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层层扩展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仁者自爱,身心和谐;孝悌之道,家庭和谐;泛爱济众,人与人和谐;万物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继承发扬儒家的仁爱精神,培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20.
仁爱与和谐     
儒家仁爱是建立在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等级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具有同心圆式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层层扩展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仁者自爱,身心和谐;孝悌之道,家庭和谐;泛爱济众,人与人和谐;万物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继承发扬儒家的仁爱精神,培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