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自振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64-69
汤显祖与李贽身交甚少却神交甚厚.汤显祖是通过读<焚书>而成为李贽的崇拜者的.汤显祖说,读李氏之书如"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汤显祖之于李贽,更多的是把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汤显祖的"情至说"与李贽的"童心说"无论是在理论基础、哲学思想上都具有相似之处,"情至说"受"童心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唯情论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11-14
汤显祖的唯情论艺术观将“情”提到了本体论的哲学高度,认为情是“性乎天机”的存在,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戏曲艺术的生命。这对于反击道学家歪曲戏曲本质、将戏曲变成理学的传声筒是非常有力的,对于探讨戏曲的特性、展示戏曲的情感意蕴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邱佳佳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56-58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以“情”为主要审美范畴,展示出晚明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特色,但是汤显祖美学思想并没有抛弃儒家的中和以及兼济天下的美学追求。他倡导的“情”是把儒家的“志”统一于“情”的范畴之中的,形成了完整的“情”本质体系。汤显祖在文艺创作论、艺术功能论和《牡丹亭》艺术形象塑造等美学相关问题上均反映出儒家中和的美学理想以及“情”“志”统一的“情”本质论立场。 相似文献
4.
邹元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109-114
六经“贵生”、“深情”、“爱人”之“道心”几绝而大义不尽明的根本原因,是汉儒、宋儒牵合拟附之罪造成的。汤显祖的“道心”、“深情”说与朱熹的“道心”、“人心”说是大相悖谬的。根源在汤氏讲道气,而朱子讲理气;汤氏言情至、至情(即朱子所说的“形下之私”),朱子却言性命之正;朱子道心人心截然两分,汤氏则道心至情(人心)两相涵咏;朱子是人心听命于道心,汤氏却是道心具含至情(人心)。 相似文献
5.
邹自振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3):62-64,78
汤显祖剧作中的梦境构思和描写,以及所极力讴歌的“情至”观,曾给予《红楼梦》一定程度上的借鉴 与启迪。曹雪芹借汤显祖剧作,丰富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而深刻揭示了“红楼”由盛转衰的历 史命运。汤、曹二人都经受了最深沉的巨大的精神悲剧,无怪乎他们都“伤心”“无人”“解其中味”了! 相似文献
6.
田兴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6):84-89,98
汤显祖“情之至”论,当下学术界都把以情抗(反)理作为其核心内涵予以认定,其关键在于对《牡丹亭记题词》的读解上。结合“临川四梦”,两者均不能得出对立关系论断;同时异世之人尽管歧见纷呈,但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境域而言,情理关系始终处于和合状态;汤显祖贵生思想以生之理统贯人之生,实质上建构的仍是情理和合关系态势。 相似文献
7.
冯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
汤显祖的诗文和戏剧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伦理思想。他提出了性本善、情有善恶的道德观,认为“真情”是善的,“矫情”是恶的。要达到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必须采用“率性而已”的修养方法。汤显祖的伦理思想具有强烈的反程朱理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张玲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2-65
本文拟从"主情说"这个中国戏曲批评的角度出发,比较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情"这个主题的表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情"的精神与主题的表现有同有异,这与他们的哲学思想、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从"主情说"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和比较,能加深我们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与从其他角度展开的比较研究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菊玲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7)
《老人与海》是一部百读不厌、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它是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最高体现。在海明威看来,人类最大的悲剧不是死亡和失败,而是在面对死亡和失败时失去挑战困境的勇气和求生的希望,因此,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与冷漠无情的命运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的《长生殿》都歌颂了"情至"理想,然而由于时代和作家个人等方面因素,二者在"情至"、"情始"、"情追"、"情圆"等具体表现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漫,《长生殿》则凄美婉转地吟出悲郁和感伤;前者是万物欣欣的阳天春日,后者是西风残照的落日余霞——绚丽至极却又透出几分萧瑟悲凉。 相似文献
11.
薛公忱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5-8
西汉严君平的《老子指归》是道家哲学名著 ,比较全面地表述了作者的生命观。他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 ,其奥秘就在自然之中 ,人不可违背自然之道而追求长生 ;主张绝名除利以养生防患 ,清静无为以养神存身 ,治病于未然。这些观点虽有历史局限 ,其合理性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2.
何仁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9-54
唐君毅认为 ,由于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未经人自己同意的 ,所以人生是一绝对的孤独寂寞 ,是绝对虚“无”中的一点“有”。但是 ,就是这一点“有” ,也充满着无限艰难 ,如求生存、求爱情、求名位的艰难。由此 ,现实人生总是哀乐相生的 相似文献
13.
丁纯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67-71
鲁迅《野草》所蕴涵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鲁迅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野草》是对灵魂的一种逼视,凸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爱与苦痛、悲观与绝望。《野草》立足于大地、人间和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雷恩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唐汝询乃明代著名唐诗选家,也是晚明诗坛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他出生于世代业儒之家,虽自幼目盲,却于无明处看世界,发愤著书,以学术为安身立命之所。其品行坚毅,学问淹博,著有《唐诗解》《编蓬集》《姑蔑集》等,其中尤以前者能切入作者之苦心孤诣,传其灵心慧识,感动激发人意,具有特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程林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22-27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使邓小平形成了既富有特色又多姿多彩的人生哲学。他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人生理想;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形成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乐观豁达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以及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谦虚质朴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生观教育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松年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117-119
本文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讨论了人生观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思考了人生观教育的现状,以期有利于我们加强新形势下的科学人生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严春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8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就是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即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权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哲学态度的生活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出世的生活正如入世的生活,两者都了无趣味。纯粹出世的生活心如槁木,缺少生机;而纯粹入世的生活则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己所得,形同猪狗。只有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生活才具有张力和生机。以哲学的态度生活,即以理性的态度生活,而非以宗教的态度生活,也非以科学的态度生活,非以艺术的态度生活。因为唯有哲学具有自我否定能力,从而能够趋向于无限之野。哲学立足于人,而非神,但又保持着对于神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18.
焦体检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82-85
通过核对<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发现黄震云先生<<全唐诗>补遗>中所补之唐五代诗存在问题较多,尤以"新见作者26人"为甚,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误辑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婉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1):101-104
李石岑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位哲学家.李石岑人生哲学以“生命”为本体,其最核心的内容是“表现生命”,包括“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五条含义.表现生命的方法是“无为”,并进而提出一种生命艺术观.生命艺术观提升了人生哲学的境界,是世界未来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