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构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用语言直接描写的东西常常是虚构的,即使我们的目的是谈论真实事物或事件,也常常使用虚构的手法。语言中有大量虚构现象和各种表示虚构的手段,认识到这些现象和手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言跟真实世界的关系,而且对改进外语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民族志影片的科学性而提出的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原则是影视人类学研究中讨论已久的一个话题。作者将从民族志电影的相关制作过程出发,探讨民族志电影的真实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客观性问题。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在民族志电影的前期设计、田野调查、实地拍摄和后期编辑过程中始终保持我们想象的完全客观的立场和观点。而只能通过电影语言来实现民族志电影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重构,并从中体会到我们所说的真实——一个既不是完全真实,也不是完全虚假的现实重构。  相似文献   

3.
关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历来有两种意见:一是报告文学应写真人真事,不能虚构臆造,不能张冠李戴,只可以在不违背新闻真实的原则下,调动文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对一些细节进行“想象和夸张”,甚至部分虚构,主人公可以用假名,生活里真实的事实可以“移植”等等。我认为,报告文学必须符合新闻真实。它所描写的内容,必须确有其人,实有其事。人物,是实际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人;事件,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事。甚至每个细节,都应该和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相符。不能搞“主题先行”,而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文艺规律,从所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文艺的真实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由此我们想到了关于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如何正确地认识与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史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过去意见分歧,至今也依然是众说纷纭。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正确充分地认识与把握历史的真实历史剧同现代剧一样,都是社会生活在剧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创作素材取之于历史,后者则取之于现实。如果说现代剧的艺术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那么,历史剧的艺术真实则脱胎于历史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凡属叙事文学作品,无不向人们展示一个与真实的世界判然有别的“虚构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文学叙述(下称叙述)看成是构建“虚构的世界”的一个过程。当前,“虚构的世界”作为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已经引起了哲学、语言、逻辑和文学等方面人士的关注,将这个对象引入叙述理论研究,或许能深化我们对叙述乃至文学的认识。比如说吧,文艺真实论是文艺学中一个大课题,如果从“虚构的世界”入手探讨,可望从正面剖开问题,得到较为切实的讨论结果,或者至少可避免越讨论离题越远的局面。鉴于“虚构的世界”这  相似文献   

6.
传记属于文学,文学的任务是塑造形象,形象塑造需要虚构.美国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的<里根传>作为传记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适当采用了虚构的手法.但传记作品的虚构不是任意的,要讲究"度".对度的把握要做到三点:一是人物必须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曾经有的人物;二是事件的细节应当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三是语言风格可以风趣幽默,但不能过于戏谑、戏说、演义,传记写作无法避免"戴着镣铐跳舞".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当中的真实是相对的,它有不同的层面和形态,真实性的把握在于创作者的良知和真诚,也在于手法的合理应用。真实再现和纪实一样,都是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纪实手法并不一定代表作品的真实性,过于强调使用纪实手法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误区。在纪录片创作中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运用真实再现等手法来丰富纪录片的创作语言,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报告文学和其它非虚构作品引起的争论、纠纷甚至官司屡见不鲜,其要因都可归结为一点,即是否“真实”。即使那些获得大的反响和赞誉的上乘之作,人们在表扬它们之余,慷慨大度地指出其微小摊疵也仍然是关于真实性的。那么,真实性到底是涵盖报告文学全部本质的唯一呢,还是报告文学自身的一处致命的要害,就像巨人参孙的脚后跟或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再者,既然作家和批评家早已达成共识——“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为什么报告文学创作仍然在这个问题上屡栽跟头,至少是投入以柄,是不是因为在对真实性的认识和理解上,在体现真实性的方…  相似文献   

9.
“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和“先锋小说”,无论在文学表现形态即表现、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还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上所进行的深层次审美探索,都是对传统真实性理论的革命性冲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审美姿态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以小说叙事方法、叙事策略的变化为潮流的文体革命率先把人们的阅读带入新的视野。对“真实”这一文艺理论中富于思辩性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有助于理清创作主体、真实性、小说叙事的基本  相似文献   

10.
小说的真实不必拘泥于真实的历史,但又必须表现历史的真实,这一悖论构成了小说的真实观,成了小说创作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在中西小说发展过程中,对于小说真实观的理解有不同的经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中西小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形态上的差异。本文试图从真实观这一点出发,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中西小说作一比较。一、文艺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对小说真实性的见解广义地说,小说与历史均是叙事的文章,而对叙事之作的衡量,真实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将小说与历史作区别,关键又在于对真实性作出不同解释。从中西小说理论发展情况看,在对小说真实性这一点的理解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见解。陈独秀在《红楼梦新叙》一文中说:“中土小说出于稗官,意在善述故事;西洋小说起于神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真实性,以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及其相互关系等,无疑都是关系到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问题。对此谈论颇多,我也想略陈管见。谈论文学的真实性,首先应该明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这两个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对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与真实,生活的现实与生活的真实,人类社会的生活真实与文学作品中艺术真实,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不是搞理论工作的,对理论学习得不好,了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在自叙传中呈示出真实与虚构交织难辨的特征,受日本私小说真实观念的影响,他将之移植到中国遭遇到特殊的技术难度,与他摆荡在作者、读者身份之间的忏悔录心理机制有关,以致他在自叙传写作中产生真实与虚构物我两忘的幻觉,并使序跋承担起自辩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无论中外古今,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占有相当的份量。搞清楚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评价和创作这类作品(不包括回忆录和传记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反映历史生活的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要尽可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正如季摩菲耶夫所说:有“一些作品,其中虚构的作用是比较小的。这类形象好像是复制了现实的事实,我们所以重视它们,也就是因为它们可以和这些事实关联起来,我们并且要求它们尽可能准确地写出这些事实。” (《文学发展过程》159页,平明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  相似文献   

15.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在瓦莱里、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等质疑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及强调历史文本虚构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本质上将历史文本看作"文学虚构"的"纯粹语言制品".本文通过对怀特历史叙事多层面话语系统和阐释模式的分析,重新透视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说,是要在生活现实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的含义,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意义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表现作者创意的目的,再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并使其蕴含一种超平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23-229
自传文学这一叙事文类既要求"真实",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虚构"成分,在"真实"与"虚构"间协调平衡是一个充满伦理选择的过程。对《安吉拉的灰烬》《吻》《说谎:一部隐喻式自传》三部颇具代表性的美国当代自传文学文本的分析表明:当"主观真实"比"历史真实"重要时,即使因各种原因"历史真实"出现偏差也不违伦理;当自传主真诚讲述时,即使讲述的"真实"人生故事不为主流社会规约所容,自传主的勇气依然值得赞赏;当自传主刻意在某一"历史事实"上语焉不详,甚至前后矛盾,但他/她以此建构出来的身份也许更加"真实"。与传统自传(文学)相比,美国当代自传文学屡屡突破真实/虚构、主观/客观之间的界限,以传达更加复杂的人生体验,这使当代自传文学的伦理问题更加微妙。  相似文献   

19.
林霆 《文史哲》2012,(1):155-168
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隙,如果简单地以"不真实"概而括之,将对十七年文学的生态环境,以及作家、读者等群体的精神状况造成深度的遮蔽。立足于十七年文学复杂的政治文化场域,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来探讨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真实性问题,可以见出有三种层面的真实性表现形态,即话语建构层面的真实、未经教化的真实和被教化的真实。话语建构层面的真实,是指部分作家尽管亲眼目睹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害,以及农民和农村党员干部对运动的反感、抵触,但却不会因此而否定运动本身。相反,他们会运用所学的思想理论来理解现实生活,在小说中以反映历史本质真实的姿态去反驳、抵制现实的真实;未经教化的真实主要是在大量的社会学史料中得到呈现,在十七年作家的笔下只有微妙曲折的表达。作为代表人物的赵树理,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不合作心理及其困苦生活抱有深切的同情,他的小说因此成为表达微妙意味的复杂文本,有限地传达出了农村现实的真实信息;被教化的真实,则体现在政治运动对于农民、农村党员干部以及作家、读者的宣传教育和鼓励/惩罚的机制中,个人的想法往往是被赋予、被引领的结果,其表现形态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阵地的党报 ,典型宣传是其重要职责之一。其要义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真实、典型、活生生的范例 ,加以宣传 ,为读者指出正确的方向 ,增添前进的动力 ,进而服务于民 ,取信于民。党报典型宣传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性。使读者感到现实中确有这样的人和事。读者有了这样一种基本信赖 ,才会认真思考典型的意义 ,找出自己的差距。“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反之 ,如果典型宣传添油加醋、弄虚作假、合理想象、有意拔高 ,不管观点多正确 ,调子有多高 ,读者也会反感 ,不愿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真实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