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社科界》2004,(12):27-28
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民族法学研究会建设,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川省民族法学会于12月14日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民族法学研究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省各地80余名民族法学专家、学者和学会会员参加了会议,省人大副主任、民族法学会名誉理事长刘子寿出席了会议,省社科联派人到会指导。  相似文献   

2.
论20世纪40年代罗家伦的民族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原始民族、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的族群文化及其历史进行的研究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学主流的情况下,罗家伦从近代欧洲民族及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与理论出发,对民族、民族性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类型等民族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最终落实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点上。他对民族基本理论的阐释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准,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具体分析中国民族、国情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揭示了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问题的特殊性;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纲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经验,对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探索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第一次具体实践。它以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各民族的自然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了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科学地确定了新中国人口的民族构成(民族成份)和民族称谓(民族名称)。  相似文献   

5.
张俊峰 《学术研究》2003,(11):80-8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民族精神问题讨论的基调已基本确立,即肯定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但论者们分别从民族精神的内容与意义两个不同角度着眼,对民族精神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并进而导致了此次争论的焦点,即对民族精神意义评价上的分歧。然而,对民族精神意义的不同评价,并没有影响论者在如何构建当代民族精神问题上的共识,因而不同的观点又在实际操作层面实现了统合。可以说,此次讨论是以往文化争论的延续与升华,为如何构建当代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贺慧霞 《阴山学刊》2007,20(1):77-80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民族教会,即国教安立甘宗,彻底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民族教会在建立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特点:有统一王权的领导;与民族国家利益相结合;所建国教表现为新旧教的折中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杨树美 《学术探索》2008,(1):124-128
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以形成、凝聚和相互认同的精神力量。人们的民族精神状况是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深入认识和把握人们当前的民族精神状况,我们对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把握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状况和特点,并提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集刊在中国的学术界、出版界异军突起,引发了各方关注.其中,民族考古类集刊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获得了快速发展.通过对民族考古类集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这类刊物在种类、内容及出版形式上都逐步规范化.但在出版规范、出版周期、审稿制度、稿源开放性等方面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自身制度建设入手,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学术交流,应是此类集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民族关键符号对民族认同有积极的影响。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壮、汉、侗、苗等12个世居民族,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凝练出了各民族的民族关键符号,这些民族关键符号发挥着民族身份区隔、凝聚民心、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等作用,进而影响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0.
"根植"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汲取营养,双双茁壮成长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现实可能。对"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两个方面的定位进行理性把握,使得"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更加合理。具体实施中要"根植"于民族教育政策,凸显民族教育特色;"根植"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有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广阔视野,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观及民族思想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我国历代都有不同的民族观和民族思想。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民族观、民族思想及民族关系思想的概念、儒家文化与民族观、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思想及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民族观、民族思想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民族观及民族思想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内蒙古农业合作化中重要的生产合作社组成形式,民族联合社包含了众多的民族成份。民族工作对民族联合社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多数民族联合社能够做好民族工作,促进生产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但也不乏忽视民族工作而造成极其消极后果的例证。从民族联合社与其民族工作中,可以得出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代民族凝聚力严重淡化的趋向,是近代社会变革运动的致命阻力。而孙中山民族革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带着强烈悲剧意识的严峻事实:在近代中国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试图以传统的民族精神为核心来强化近代的民族凝聚力的做法已告幻灭。所需要的则是要致力于以新观念、新思想来开启民智,对传统民族精神进行“观念转换”的改造重塑工作,才可能真正的增强近代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民族古文献描写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近20年来我国学者对民族古文献的各种描写方法,对其优长与不足进行了评价,认为民族古文献的描写要抓住特征,并指出了民族古文献的特征所在,进而提出了新的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法学作为中国化的一个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族法学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民族法学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影响了民族法学学科建设。民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如能和民族法学学科紧密衔接,将加快民族法学学科的建设步伐,增强民族高校法学的专业特色优势,实现其办学宗旨与功能。因此,加强民族法学学科建设及民族法学教育是民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伴随着对中国民族政策的全面反思,民族识别成为其中一个争议焦点。鉴于前苏联、中国、前南斯拉夫、越南等国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成为这些国家在国内的一种制度安排之客观现实,从特定的民族政策体系框架内对民族识别问题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于海峰 《理论界》2013,(11):143-145
2005年法国种族骚乱事件之后,法国社会民族种族冲突、暴力排外事件不断,民族种族歧视现象日趋严重,移民政策频繁调整.对此,世人不禁要问,一直以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怎么了?是日益庞大的跨国移民所引发的文化的冲突使然?还是“共和模式”的“民族政策”之殇?本文从近当代法国人口民族构成的变化角度出发,探讨当代法国主要存在民族问题以及“共和模式”的“民族政策”.并一进步提出,造成当前法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正是其“共和模式”的“民族政策”.同时,本文也对近几年来法国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民族法制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法制与民族和谐二者自身有着有机的联系,共同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方面,民族法制是民族和谐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民族和谐是民族法制的理念和目标。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律制度,为民族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藏民族传统体育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藏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吝之一,也是藏民族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具有维系藏民族凝聚力、弘扬藏民族文化、促进边疆的和谐稳定等功能。本文对藏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分类,并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兼容性是中华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华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回顾,提出了民族史学的一个新观点民族兼容性是中华多民族国家融合的重要条件和历史根源。作者对中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军事及历史等方面的民族兼容性进行了阐述,并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各族人民组成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中国是各族人民的生命之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