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洪瑞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莫奈的艺术视觉是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以前西方原艺术视觉定式的历史性突破。由于在绘画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艺术视觉的主体选择,才引发了西方画家色彩视觉的解放及整体艺术视觉的拓展,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画家的创造性艺术视觉的水平,这是其历史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5.
夏海东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60-63
西方绘画以写实到写意的转变,印象派既是过渡,也是开始。印象派艺术家一方面强调真诚面对自然,另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单纯的再现,呈现更加自由的创造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印象派艺术家突破传统体裁的局限,注重表现生活情趣和主观感受;印象派艺术家重意,其作品呈出现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7.
戴斌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5-108
在印象派特别是后印象派绘画中,放弃焦点透视、消弱景深感;物体的体积感在动感与光线中的消融;画面开始出现了大开大合的交叉线、构图中心开始偏离画面中心等转向是最明显的东方印迹。西方传统绘画注重的是眼中的真实,而以后印象派为前奏的现代、后现代美术更重视心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刘路喜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6)
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绘画所以能够卓然成家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有其特殊的文化因由:首先,是印象派画家普遍具有的对于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教条的反叛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们走出艺术院校的高楼深院,去向大自然寻求新鲜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发现.其次,才是印象派画家们对自然光照下的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彩"的瞬间感受的领悟以及对这种领悟的艺术传达方式的探求和尝试.总结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意义对于对我们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印象派绘画艺术风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138-140
印象派绘画是欧洲写实绘画向抽象绘画过渡的桥梁,它开启了美术的新纪元,对近代绘画有较大影响.文章从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等方面来探析其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乔国锋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绘画是可以通过静态媒介来显现动感视觉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并不会运动,但是画家们往往借助绘画中所表现的运动感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印象派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印象派绘画中光和色的运用为研究视角,对印象派绘画中运动感的视觉原理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印象派绘画中的运动感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栗壮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绘画史是由对媒介的兴趣所支撑着的历史,媒介贯穿着整个绘画历程.艺术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媒材自身的变革,在某些情境下媒材的变革甚至成为了各种艺术潮流、风格演变的先声.印象派正是媒材通过画面的传达和表现,它将人们对古典艺术的形体与线条的崇尚引向对色彩的关注,其作品体现着对色彩的视觉革命所做的贡献与价值.通过物质和精神媒材的演变,印象派绘画映像了社会和时代. 相似文献
12.
许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4):109-110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处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上。印象派在艺术观点上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则与传统艺术背道而驰,给现代艺术以直接启示,使后来的绘画艺术在视觉与审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为主线,从印象派绘画的基本概况出发,通过物理学对光与色的分析,引中出光对人的视觉感知的重大影响。以印象派代表画家的绘画风格为例,分析了光与色的发展历程,并系统总结了印象派画家创造性的色彩表现样式。重新解读了印象派绘画的色彩魅力。 相似文献
14.
江业国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1):21-24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思人类精神现象、精神境界的活动 ,是一种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于理性无限的过程 ,也是把作品的艺术情思内化为读者生命的过程 ,具有净化心灵人性、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给人以自由的愉悦和满足。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也是一种哲学运动的效果史现象。享用哲学的乐趣虽然与选择哲学的自由有关 ,但必须考虑要选择的哲学在当代哲学视域中的位置和在艺术作品解读视域中的位置 ,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姜丽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51-53
非法演绎作品的保护问题 ,目前在实践中和在理论界仍有争论。文章从对非法演绎作品的界定入手 ,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及学理上的探讨 ,认为对于非法演绎作品的保护 ,只有通过著作权法的有条件保护和民法不当得利制度的补充保护 ,方能体现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和对权利保护的周详 相似文献
16.
张志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15-20
本文认为弘一大师的书法特色是至清至淡至简至静,由绚烂归于淡泊,然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含有儒家的清正清醇,道家的清简清拔,佛家的清淡清静。弘一以书法为工具,为媒介,充分发挥了其在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修习劳作以及修心养性方面的作用。弘一关于书法学习的主张是:习书者要有器识和道德,要先习篆,要重章法,要多学、多练、多看。 相似文献
17.
18.
周春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
朱熹学识宏富,遍注群经,却惟于<尔雅>一经既无专门著作,又极少论说,学者对朱熹与<尔雅>关系的研究因此也十分罕见.从总体上说,朱熹对<尔雅>持一种较为明确的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其"不足据以为古".尽管朱熹对<尔雅>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但在其著作中对<尔雅>解说进行正面驳正的例子却极少,更多的则是对<尔雅>解说的撷取.朱熹对<尔雅>的态度,首先与<尔雅>一书的词典性质有关,词典的形式使它无法像其他经书那样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其义理思想,因而难以引起主要作为理学家的朱熹的更大关注;其次,朱熹对<尔雅>的怀疑态度,是宋代以来疑古辨伪思潮的必然结果,朱熹怀疑<尔雅>也是其辨伪学的重要成果.朱熹对于<尔雅>的言说应当成为朱熹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章胜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158-160
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的青年工作,成为当前企业团组织直接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从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指出应通过构筑青年精神支柱,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提高青年技能水平,维护青年合法权益,来组织引导青年投身科技攻关、质量创优、安全生产等活动,创建精品工程,从而促进企业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