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2.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诗经》就有“山有佳卉,侯票侯梅”之句;《山海经》中也有“灵山有木多梅”的记载,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她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而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赋予她美好的名称,或称之“雪中高士”,或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种梅、育梅、赏梅、画梅、爱梅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癖好。正如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所言:“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囿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人们屋前屋后栽梅,里里外外盆景插梅,屏风上画梅。唐代杭州的孤山梅林就久负盛名,罗隐《梅花》诗所谓“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就对此进行过描述。至宋代栽培梅花更达鼎盛时期,这从宋人的咏梅诗中就可看出。人们或以梅名地名亭,如广东有梅州、梅江、梅县;元人吕诚隐居昆山车仓,蓄鹤种梅,其亭榭命名曰“来鹤  相似文献   

4.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①。遥知不是雪②,为有暗香来③。注释①凌(líng):逼近。凌寒:冒着严寒。②遥:远。③为有:因为有。暗香:指梅花淡淡的幽(yōu)香。导读诗人借描写不畏冰雪严寒、高洁坚强的梅花,来抒发自己坚贞的志向和不畏权贵的品格。头两句描写洁白的梅花在院角冒着寒雪开放,后两句抒写自己从远处看梅花的感受:远看好似点点白雪,但它又不是雪,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已经闻到飘散过来的一种特殊的清幽香气。诗人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因不满于国家的“积贫”“、积弱”,立志“改易更革”,提出一整套改革措施,但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又遭到因…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三种类型一、“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梅花的美人姿态。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梅花本身具有清冷淡雅的美;二是从历史上的故实进行联想,如被引入咏梅词中的美人寿阳公主、王昭君、杨贵妃等;二、“孤标最甘冷落,全不许蝶蜂亲近”──梅...  相似文献   

6.
梅花可分为果梅、花梅两类,素有“十里梅林、万亩梅海”之美誉的傅家边梅园共有梅花120多个品种。“望梅止渴”的“梅”指的就是果梅,其果富含多种有机酸,营养丰富,被誉为“健康食品之王”。梅花盛开,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徜徉在万亩梅园内,犹如步入了天然氧吧。  相似文献   

7.
江湖诗人多生活困顿、四处干谒,而南宋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又培育了他们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欲望,其悲喜多和生计、感官和身体密切相关,具有近世性。他们笔下的饥寒劳顿不再具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形而上意味,而南宋理学对羞耻感的多方塑造,更凸显其面目举止之“可羞”。他们在诗画创作中大量引入梅花,且通过文字、图像,将梅花塑造为遮蔽/彰显自我的符号,“嚼梅”则是其获得情感升华的独特途径。江湖诗人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即将梅花展示为面容,以一百幅图呈现梅花由荣而悴的过程,并配以五言诗,写梅、画梅,“捋香嚼粉”,以获得情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梅花具有迎寒傲雪的气节,芬馨高洁的品格,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词人吟咏梅花,赞颂梅花,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然而,文学史上卓然杰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咏梅词,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李清照的作品多所散佚,在仅存的各家公认为易安词的四、五十首中,咏梅词就有五首.即《渔家傲》(雪里已知)、《玉楼春》(红酥肯放)、《诉衷情》(夜来沉醉)、《满庭芳》(小阎藏春)、《清平乐》(年年雪里),各以其独有的特色闪现着思想与艺术光彩.本文仅从李清照咏梅词“煞拍”的艺术构思入手,对其咏梅词作一点初步的探讨.我国的古典诗词一向十分讲究结句.历代的诗话词话中所谓“以景结情”、“以情作结”,“本位收住”,放开一步”等等,都是就诗词结尾的手法而言:白居易在《新  相似文献   

9.
“事实”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认识基础和出发点的只能在意识领域内 ,这就是事实。事实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呈现 ;事实在内容上与客观事物直接同一。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认识到底是从经验出发还是从理念出发之争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上就表现为 ,认识到底是从事实出发还是从教条或“本本”出发的争论。如果说“尊重事实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对事实的态度 ,那么“从事实中求是”就是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事实包括客体事实和价值事实 ,从事实中求是的认识活动就包括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从事实中求是本身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从事实中求是内含着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马克思对“意识”(Bewußtsein)的使用与观点,是从将其视为“需经理解与认识”的一种带有“哲学特定意涵”的对象,转变为将其作为“独立”的、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概念加以阐释。“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反映,在转变为“意识形态”前,它必须先具体化为“观念”,并以两种模式来演变。一种成了代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广义的、具有中立性质的意识形态;另一种则质变为带有负面意涵的意识形态,这系因人类的异化劳动、阶级建构等因素,使它在具体化为观念的过程中,产生了负面意涵。  相似文献   

11.
梅花与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梅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作品丰富。该文通过查阅历代画梅理论、历史与画册等,在对画梅历史做了简练勾勒的基础上,着重对画梅的种类、枝干的形态和花朵的画法等方面进行归类研究,梳理出画梅种类上宫梅、野梅之别,枝干形态上直立、横斜、倒挂、稀疏和繁密之异以及花朵画法上勾勒着色、用色点染、点墨和圈白之变。这对把握历代画梅的技法演变、崇尚审美与精神追求等规律和认识中国绘画与梅花美学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greatness of a university relies not on the size of a building, but on the maters it has. This is Mei Yiqi's defini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ncept and a high degree of conciseness on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lthough China's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is derived from the West, China's university education thought originated from Confucianism. Mei Yiqi's thought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that is, judging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ancient academic principles. With the "The Great Learning" in The Four Books, Mei Yiqi divides today's university education into advocating morality and justice and enlightenment. The former is the study of self-cultivation, the latter is the study of worldliness. Mei Yiqi's thinking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practical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相似文献   

13.
作为《金瓶梅》主要续书的《续金瓶梅》 ,其价值不能用“狗尾续貂”一笔抹杀 ,在思想和艺术上 ,续书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其思想价值 ,前人已有论述。在艺术上 ,它同样有其独到之处。表现在人物塑造上 ,《续金瓶梅》在借鉴《金瓶梅》手法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加工创造。这都是我们在研究续书时应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东北文化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方法到观念的复杂的渐进过程。在现象描述层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从宏观的比较和负面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看却依旧是差强人意。近代以来东北文化被殖民主义的奴化过程.移民带来的负面影响,祖先认同的缺失,本土文化的驳杂和虚弱以及公有化过程中“大锅饭”观念的深入人心……受这些文化影响的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中。诸如奴性、惰性、随遇而安和缺乏目的性、持久性等性格特征都成为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祷要细致梳理和深入考察的当务之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周扬在文艺表现上的两重性被称之为"周扬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周扬在其个人思想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状态充分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文化建设上的反复性、特殊性及先进性。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及文艺在文化转型期的先导作用是今天解读"周扬现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独罪财色”是张竹坡明确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词话本的写定者和崇祯本的修订者认为财色本身存在罪恶,人是财色的牺牲品,对贪财好色的人缺乏应有的谴责与批判。张竹坡将财色的罪恶最终归结到贪财好色的人身上,他注意到贪财与好色之间的联系,将财色作为整体进行谴责,他认为财比色更厉害,《金瓶梅》罪财重于罪色。《金瓶梅》写定者与修订者“独罪财色”的创作动机,在小说中基本得以实现,但小说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此,《金瓶梅》客观上暴露了人在追逐财色的过程中各种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17.
康熙至乾隆之间诗学的嬗变,显示为一个王渔洋神韵诗学被扬弃而袁枚性灵诗学逐渐主导诗坛的过程。其间重要的契机是叶燮诗学由其门人沈德潜和薛雪传播、发挥,在江南诗坛产生重大影响。以薛雪、黄子云、吴雷发为代表的江南诗论家将叶燮诗学中自成一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推进,而查为仁、桑调元等另外一些诗人则激活了古老的性灵概念,在雍正至乾隆初的一段时间,为性灵诗学的发展造好了舆论声势,做好了理论准备。这些人物都与袁枚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其诗学也为袁枚所熟悉,作为性灵诗学的前驱,有必要从诗学史的角度对其历史意义加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小说《妇女生活》的作者苏童认为女性是美好的,女性有着比男性更强的意志力,他作品里的女人有着人性的缺点,她们一直在与命运抗衡,却在男权社会里无所适从,最终都逃不过红颜薄命的宿命。原著小说以及电影已出版和上映多年,对人物有着深刻的描述和定位。原创舞蹈《茉莉花香》改编自《妇女生活》的原著和《茉莉花开》的电影,通过肢体语言突出地表达了女性生活的悲剧美,运用双人舞的形式刻画了三代女人、两对母女之间的细腻关系,舞蹈作品在原著的基础上让女性的意识最后慢慢苏醒,茉莉花开,花香四溢。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新发现的麻城<梅氏族谱>和<刘氏宗谱>,从刘守有与梅国桢的姻亲关系入手,对马泰来先生关于麻城刘家与<金瓶梅>关系的论述,作了新的考证.对<金瓶梅>一书的流传途径和西门庆的人物原型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狼毒花》热播,播出频道多,重播次数多,收视率高,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热点。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电视从文化的角度对常发和甄一然两个人物形象进行了人性还原书写,展现了抗战传奇英雄的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