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科技新闻看公众科技信息知情权之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普遍偏低,与高科技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形成悖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科技新闻报道中公众对于科技信息知情权的缺失。媒介资源局限、商业逻辑、政治逻辑、技术霸权和受众默许等对此现状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2.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刻的哲学、时代、经济和政治根源。应通过一系列与保障公众知情权相关的制度创新、设施及组织建设和观念更新,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
新闻,作为对新近事实的报道,表明客观真实性是它的一个特性,然而,本文却要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对语义层(semantic level)和上下文(contextual level)两个层次的分析,论述主现倾向性在新闻语言中的表现,并试图找出这种主观倾向性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享有知悉、获取官方情报和非官方情报的自由和权利,其核心内容是“知政权”。知情权不仅是一项人权.而且也应该是宪法权利。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就是要实现政务公开,实现政务公开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5.
官员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博弈视角下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一种成本低却高效率的预防性、警诫性廉政机制,不仅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省政府为廉政而花费的巨额行政费用,督促官员奉公守法,防止其谋取不当利益,而且通过财产信息公开,从根源上遏制腐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公共利益优先的角度可以折射出官员隐私权的有限性。官员的一些已经与其行使公共权力产生了联系的隐私行为已不再是民法所保护的隐私,而成了国家政治的一部分。为了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对这部分隐私加以限制。但是,其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个人隐私依然神圣不可侵犯。在财产公示制度实行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官员的隐私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事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记者“拟态公众”的角色定位,而新闻舆论的生成则又依托于新闻事件的构建。本文着重分析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警察制度现代化的步伐也逐步加快,然而在新型警察制度构建与完善中出现了诸多问题。2012年的周克华案与2013年的山西男童被挖眼案的侦查工作在社会和网络中引起不小的质疑与争议就是一例,更凸显了侦查阶段公众知情权与侦查秘密原则的冲突。如何在法治理论指导下解决这一冲突,构建我国现代化的警察制度,并促进其科学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众新闻是建立在"公众"问题上的一个概念。公众新闻的任务是使新闻能不断滋养生机勃勃的民主,不只是作为一种新闻方式,而更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从美国发源的公众新闻理论,很快在我国大众传媒土壤上生长起来,这种以公众与民主政治的密切关系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在国内许多媒体的尝试下,结合民生新闻的做法,很快成为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部分,对当地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起到重要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了公众新闻在我国的外部特征,并为其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知情权指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这促使媒体去收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关的信息,从而保证公众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隐私权则要求与社会生活无关的个人讯息不能给予报道,但是名人因为有别于普通人,其隐私有时甚至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无法截然分离。本文探讨了名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新闻报道中平衡两种权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境新闻的受众广泛,在于其内容直接与公众利益相关,传播普适性强;多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反常的变动震撼人神经,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本质与表象容易混淆,需要广博知识与科学态度去探寻;表现形态易激发人情感涟漪,带来多重审美体验。认识环境新闻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新闻传播发挥更好效应。  相似文献   

11.
煽情新闻是媒介以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为目标而选择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新闻类型,其吸引受众的方式主要诉诸受众接受新闻时情感、情绪上的强烈变化。煽情新闻的易接受性帮助社会新成员加快了社会化过程,但诉诸受众情绪性反应的内容选择往往又使其成为一种腐化社会的公害。新闻煽情主义道德辩护的主要依据是镜子式客观反映与公众知情权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均不能逻辑地支持煽情新闻作为一种合乎道德的新闻类型。  相似文献   

12.
知情权是当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基础性人权,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体体现为行政知情权.行政知情权是世界各国宪法和法律乃至国际公约普遍确认和规制的重点,它主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予以实现.然而,就我国现状而言,无论是在公民行政知情权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现公民行政知情权方面都相对滞后.本文针对我国行政知情权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关于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不仅能真实地采访到用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 ,将社会丑恶现象曝光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然而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 ,新闻纠纷与新闻诉讼也随之增多 ,有的记者或因运用不当、或因滥用隐性采访而被告上法庭 ,甚至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因此 ,正确认识隐性采访 ,对其进行法理分析 ,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保障公众知情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及时性、全面性高低的重要标尺.地震新闻在灾害报道中具有代表性,可从中了解知情权的表现是否充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大地震<人民日报>几乎都有报道,这些报道中对公众的知情权呈现出一种由漠视到尊重的历时性变化.在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日报>的报道彰显出知情权在中国的进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快与拓宽政府信息公开、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试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和法律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法治国家对公民人身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必然与公民的另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发生冲突。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立法刻不容缓,解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众人物原则可以有效平衡公众知情权与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的冲突。正确运用公众人物原则的前提是理清公众人物原则的基本内涵。公众人物原则的基本价值在于为新闻报道提供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标准,使媒体对公众人物的报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障公众人物必要的隐私权。在新闻实践中正确运用公众人物原则需要正确把握保护公众人物隐私的度,对不同的公众人物应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18.
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我国当前大力推进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是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举措,有利于提高中共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9.
联邦托管图书馆计划在美国已经成功运作了将近二百年。由于这一计划的推行,美国普通民众可以及时、便利地获取政府出版署出版的出版物,了解公共信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联邦托管图书馆计划受到了某些挑战,相应作出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与变化,一如既往地充当着公开政府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借鉴皮尔斯符号学基础上,论述了新闻图像的形象性、指示性和象征性三种基本性质及其作用,揭示了新闻图像从视觉认知到社会舆论建构的迷思。在理论上为新闻图像的基本性质研究提供一种研究视角;在传播实践上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图像功能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