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及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不仅是实现农产品"惊险的跳跃"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由于目前广西农产品流通范围小,存在重国外市场,轻国内贸易;重局部交易,轻全局流通;重差异产品贸易,轻相似产品互通等贸易结构失衡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保障农产品流通通畅,必须不断完善农产品国内外、区内外及产业内外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并用,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农户积极性,保障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背景下,广西农业结构调整面临观念和信息障碍、技术和资金缺乏、人力和体制制约等困难。要用好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调整广西农业结构,必须从广西实际出发,并按市场和计划调节的基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及完善相关经济制度和管理体系,多方位、多途径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交通运输合作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成功应归因于中国—东盟交通运输合作机制,这一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了有关交通运输合作的实施机制、合作条约、会议论坛、专门组织机构、渐进的合作模式等等.然而,这一机制也存在缺陷,需双方共同努力积极应对.中国—东盟交通运输合作机制为自由贸易区合作法治化进程提供了现实的范本,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4.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广西与越南边境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随之广西跨境河流面临治理难度大、污染事件有所增加、污染源类型日益多样化、污染流域逐渐扩大、监管机构及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主权归属问题、公共物品因素、合作治理机制缺失等导致。对此,有必要构建广西跨境河流全面整合生态治理体系,这一体系可从治理理念、法律体系与资源支持方面,以及体制机制和管理者方面入手构建。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与越南进行农业合作,农产品贸易仍然是核心,农作物品种等交流合作项目日渐成熟,农业科技合作市场空间巨大,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初见成效,但也存在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不到位、国际分工不够细致、农业科技合作指数较低、信息和人才交流缺乏等问题,对此,应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加大政府对双方农业合作的引导与支持、细化农业的国际分工、加大农业科技合作力度、促进双方的农业信息和人才交流等. 相似文献
7.
8.
构建中国-东盟大陆桥与广西发展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立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宏观背景,对广西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分析,对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进行客观评价,阐明发展对东盟的陆路贸易物流是广西未来发展的重要优势的观点,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大陆桥,建设广西与东盟各国对接的陆路国际大道道的重要构想,并着力阐述建设这一大陆桥对广西全局发展上的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广西的语言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建设加快了广西与东盟在各领域的交流,小语种人才的高需求及东盟国家的"汉语热"等新形势呼唤全新的语言教育政策.在分析语言教育现状及当下面临的语言政策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语言发展战略制定的着眼点和方向,说明应发挥区位优势并整合本地语言资源,最后从东盟语种教学及面向东盟汉语传播两个层面,提出对广西区域语言发展战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提出,中国与东盟需要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而公共卫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主要呈现出多边、双边、国家间三种类型。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法律规范文件尚待完善、行为主体亟待丰富、工作机制需要健全、国际化专门人才储备有待加强、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亟须强化等现实问题。为此,应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引领下,通过规范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法律文件、设置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专门主体、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工作机制、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人才储备、轮流设置公共卫生安全合作议题等措施,促使中国与东盟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形成合力,提升双方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合作从“黄金十年”迈进了“钻石十年”。在此背景下,针对广西广告产业存在的起步晚、起点低、整体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差异大以及市场秩序不规范的现状,须进一步优化广告产业结构与布局,以广告产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广告业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对广告产业发展的资金和信贷支持,加快广告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与曲折的过程,观念结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制约中国—东盟合作深入开展的观念性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及中国—东盟未来身份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对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要求的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措施更具体、参与意识更强。发展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合理策略是重组旅游产品、与东盟国家进行有差别的合作、加大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旅游法制体系和建立跨区域的旅游大型集团企业。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8月底 ,广西社科联、广西区农业厅、广西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广西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召开了“加入WTO与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研讨会。区直有关部门、全区各地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 2 0 0多名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地市县乡领导 ,解放思想 ,认真思考 ,大胆探索 ,广开言路 ,进行热烈的研讨。与会者共同讨论了在加入WTO的条件下 ,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畜牧水产业发展、水果业蔗糖业发展、农产品流通、农技推广和服务、农业信息化、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支持以及政府部门作用的发挥等 2…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推进,中国和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双方经贸规模逐年扩大,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愈发频繁,由此衍生出跨国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迫切需要中国和东盟在社会保障领域开展合作以保障跨国劳工社会保障权益,促进劳动力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当前,中国和东盟跨境劳工社会保障需求强烈,各国已有社会保障的制度基础,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也具备实践基础,但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合作仍面临着劳动力跨国就业的非正规性和社会保障的非便携性、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较大、受利益壁垒阻隔、东盟组织机构的协调能力有限等制约因素。对此,可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构建完善的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协定,建立多种渠道的社会保障区域协调机制,健全劳动力跨境流动的合作机制及配套服务,从而构建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高度信息化时代,舆情传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有效的舆情传播有助于提高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透明度和互信度,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创新和发展。当前,中国与东盟舆情传播合作基础、新技术的涌现与应用、中国对东盟的融媒体舆情传播等因素,给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了较好的机遇。但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舆情误解、公众对经济合作的认知不清和期望过高、舆论引导和管理问题等因素,也给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诸多挑战。基于舆情传播视角,中国与东盟加强经济合作,应努力提高对舆情传播在经济合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勠力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舆情误解,切实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有效回应公众期望,积极引导舆情向双方经济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提高舆情传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现状与双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考量。为了推进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在社会层面要维护双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奠定基本前提;在经济层面要深化合作,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供根本动力;在文化层面要交流互鉴,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搭建有益桥梁;在法治层面要完善制度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引入旅游能级概念,修正万有引力模型,选取中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测度中国—东盟各国间的旅游合作联系,刻画其合作网络,并利用中心度、网络结构洞等指标与技术系统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利用鲁棒性、传输性、聚集性、层级性、匹配性以及障碍因子诊断、网络中断模拟等指标与技术系统综合评估网络结构韧性,结果显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联系网络呈现多向化、密集化、纵深化发展趋势,中国逐渐承担起网络中的核心角色,扮演“媒介”作用,而且中断模拟显示2013年后网络结构韧性始终受中国失效影响最大,中国对于网络结构韧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联系网络整体结构较为不稳定,网络鲁棒性较弱,抵抗外界干扰与风险侵袭能力较差。为加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联系网络建设,应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提升合作密度;注重角色分工,强化示范效应;强化分类提升,增强结构韧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司法服务保障机制的构建不但受到政治因素的困扰,而且受到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国和东盟各国法律冲突凸显、司法协作能力不足、法治认同感不强和司法公信力较低等方面制约。对此,应坚持法治精神,秉承法治理念,建立健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司法服务保障法律体系,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法律协调解决,加强中国—东盟国家司法协作能力培养,提升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