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民族意识的内涵和实质切入,探讨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意识的伟大觉醒的关系,从总结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意识的历史关系角度,凝练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意识持续增强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交往交融而形成的、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复合体,只有按照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尊重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寻...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国家制度的现代转向.与此同时,在近现代思想影响下,辛亥革命时期,对民族概念、民族平等、民族主义的认识也有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表达,并且对协调国内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民族理...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中华民族观念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可以说,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与广西的风俗改良廖杨编者按:辛亥革命对社会各个方面均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广西的风俗改良也起了推动作用。本文对辛亥革命前后广西风俗改良的内容、特点进行叙述、概括,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广西风俗改良的内在联系,对辛亥革命和广西民俗史的研究均有补益,刊之以...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与大转折,极大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观念变革经历了觉醒、探索和确立的动态演进,为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变革具备深邃的理论意蕴与严密的逻辑层级,既有厚重的理论来源,也有终极的理论归宿;既有明晰的逻辑主线,也有丰富的价值内涵。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观念变革的逻辑探析,能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启示,并不断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在这场革命运动中,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对中国人民进行以后的革命事业发挥了先导作用。 陕西和甘肃是毗邻的两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两省都是我国回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所以两省辛亥革命的进程不仅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两省回族各阶层人士都参加了辛亥革命,并有许多举足轻重的活动,这可以说是西北辛亥革命史的一个特色。当然,由于回族各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状况不同,他们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历史中,留东清真教育会的组建及其刊物《醒回篇》的发行,以及其爱国爱教的思想颇受后世关注,但其成员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考订留东清真教育会主要成员事迹,探析其与同盟会的关系,发掘其成员归国后在各省光复运动中的表现,揭示晚清回族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联,认为该会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创立的一个革命团体。留东清真教育会成员的行动,体现了近代回族的文化自觉和国家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对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从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0.
陈建樾 《民族研究》2022,(6):15-29+138-139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起点,也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传播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探索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持续译介和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助力。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仅完成了对中华民族内涵的界定,而且通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定位中华民族国家的完整论述并进而指导了“西工委”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划。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得以初步成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建设由此也得以付诸实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发表后先后经过3次重大的修改,而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的论述在1940年提出,至1952年公开刊布,但至今仍关注不够。基于相关历史文献,本文梳理和分析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场运动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先声.  相似文献   

12.
对待中国现行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很多学者都言必称“民族—国家”理论。对此,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国家和民族之间包括三种具体关系:民族与民族(民族—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关系和国家与民族(国家—民族)的关系。就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而言,在探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中,我们需要找回“国家”,并在民族理论中给予“国家”居于民族之上的位置。我们认为,在“国家—民族”自上而下关系框架下,国家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民族则是从属于国家。中央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官本位”的“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实际运作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王德强  史冰清 《民族研究》2012,(2):13-22,108
本文以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为依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云南藏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落实情况与民族关系作了相关考察。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现程度与民族关系的和谐呈显著正相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相悖,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寓于国家认同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当代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并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引发了两大政治潮流:一是民族独立运动,即寻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民族力图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二是国家整合运动,即民族国家力图以共同的国家认同为基础,有机整合国内各民族,从而建立一体化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民族与国家之间就出现极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在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国家整合与保障国内少数民族权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应超越西方式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出发找回“国家”并给予其以民族之上的位置,即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上位层次的国家全局、“国家—民族”关系互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发展。同时,“国家—民族”理论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国家认同至上,将国家统一、政治一体奉为第一价值同时包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新国家主义”,这一理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也对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和外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王国权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共晋察冀一分区地委书记、热东地委书记、辽西省委书记及热河省委副书记、第一书记兼省长、省军区政委等职。作为我党老一辈高级干部,他在东北做过长期的民族工作,建树卓著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一个仲夏之晨,我们见到了这位经历不凡的耄耋长者-- 出生于辛亥革命之年的王国权,早年受到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反封建思想的熏陶,在河南大学上预科期间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后因开办进步书店,向穆青等各族进步青年宣传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首先选择了"分"的思维,深受西方"排他性"民族主义的影响,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起初希望在中国建立"排满"的汉族国家;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分裂的危机,孙中山单一民族建国的理想向现实妥协,提出带有"和"的色彩的"民族统一"、"五族一家,不分种族"的思想理路,进而最终选择了"合"的思维,"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主导,实现了"民族国家"理想和多民族现实矛盾的调和,为中国式"民族国家"的建构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从"单一民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构建的思想变化也反映了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的模式转变,以及从"西方化"到"中国化"的历程。必须明确的是:在本土化过程中,既要善于吸收并借鉴西方的历史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否则,就会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19.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情态就是"五族共和"。它是一个历史建构过程,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双重认同与整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此同时,蒙藏等边疆地区的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了危机.在此情形下,民初中央政府抛弃了原有的"十八省汉族建国"理论,转而追求一系列专注于实现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政纲.本文依据认同理论构筑研究框架,对民初中央政府建构民族国家,重构民族国家之认同,整合边疆之相关举措及其成效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