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问题的研究上 ,有两个重点领域 ,即中华民族的多元本土起源问题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问题。起源问题的实质是“多元” ,凝聚力问题的实质是“一体”。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两个问题的分别研究上 ,而很少能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本文以“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演进事实为线索 ,论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又用多元一体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的形成。作者认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不仅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各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一体教育显在与潜在发展相互交替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是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更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将以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为主题,探讨其作用和意义,分析现有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其中,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家庭教育保存和传递民族文化,传播各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教育是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种传统手段.本文试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4.
5.
五千年中华历史所造就的中华文化,复杂性、完整性和发展性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华织锦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我国56个民族不同的织锦绣文化。从空间维度俯瞰其历史演进脉络,各民族织锦绣文化的差异性总体上展现出“多元”的表征,在族际的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熔铸于共同的中华文化而成为“一体”,其发展轨迹清晰地表现出由“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逻辑演进历程。换而言之,基于不同层次文化结构的各民族织锦绣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织锦绣文化同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其中,“一体”是主线,“多元”则是内含元素。研究发现,中华织锦绣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融成,对于厚植中华文化沃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2008,(11):23-23
“当年我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时,心里怀着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费孝通回忆说,“困惑我的主要问题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发生过什么作用和怎样去看待包含汉族和国内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都江堰”,成都人民无不像听到母亲芳名般感到无限温暖、亲切和自豪。两千多年以来,是都江堰使他们生活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稳产高产的“天府之国”广阔的沃野上,都江堰恩泽着他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对都江堰进行赞美、评述,吸取养分;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唯独没有人从“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赞美、评述都江堰。现在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化应该是弥补这一空白的时候了!成都平原并非天然生就的“天府之国”。据地质考证,200多万年前,川西是地势低洼的湖泊,称为都湖。湖西面…  相似文献   

8.
9.
实践表明,在当今的中华文明发展时代,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必须借鉴和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和大范围传播,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设。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期刊出版行业,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精华,给予人们正向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由于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很多人已经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我们必须强化文化出版行业的建设,在文化期刊出版中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多元一体格局"这样的概括,对演变至今的中国历史及其多民族结构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认识框架.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族群文化等方面来看,其值得论证、展开的地方还很多.理论上讲,"一体"有待界说;现实当中,"多元"尚不平衡;而从腹地到边疆、从大陆到海岛,各相互有别的诸"元"差异,也还需要深入分析和研讨.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治理传统,从"边疆"和"腹地"两个角度及其相互对照试作论述,对多元之"元"及其所体现的不同之"多"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法律规范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帮助他们融入到主体社会,是解决民族矛盾与创造和谐社会的前提。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通过专门条款规定禁止民族歧视,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特性,促进少数民族的各种机会。这些规范在保障我国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民族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少数民族法律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法律的执行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通过透析中国民族法制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作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障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寻找完善我国民族法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文化多样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提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只有既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又提倡其统一性 ,才能促进西部现代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族法制建设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法制建设工作。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30年,民族法制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经过30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以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主要内容,包括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各地方制定的民族方面的法规、行政规章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本文在回顾30年来我国民族法制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法制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允武  王杰  廖燕萍 《民族学刊》2017,8(6):79-87, 123-127
2016年的民族法学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民族地区社会管理法治化、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是本年度重要话题。二是围绕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如,学者们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司法改革和民族宗教热点问题,对清真食品立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修改、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三是重视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习惯法现实表现的调查研究较多。四是规范化分析方法的运用,促进了民族法学理论的突破。如,学者们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上级国家机关”、优惠照顾、组织公安部队等内容的规范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总结60年来广西龙胜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一是对各民族共同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二是在多元互动中长期磨合走向民族团结;三是在多元整合中相互适应实现民族团结;四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民族团结的战略重点;五是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民族团结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允武  王杰 《民族学刊》2014,5(4):63-70,122-125
2013年的民族法学研究继续呈现繁荣的面貌。在研究内容上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较为全面,其中,关于民族文化权利保护、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司法问题的研究增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习惯法司法化成为本年度重要话题;二是出现了一些反思性成果;三是应用性成果较多;四是关注了一些热点事件。在研究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研究视角多元化;二是注重实证研究,关注某一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较多。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民族权利保护、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习惯法、民族法制史、民族司法等方面分别对其主要成果进行述评,辨别良莠,展示精华,为民族法学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年度综合性史料。  相似文献   

17.
王杰  王允武 《民族学刊》2011,2(2):32-47,85
2010年中国民族法学研究成果颇丰。这些研究成果有以下特点:研究在内容上,一是内容较为全面,二是出现了一些梳理性研究成果,三是是应用性研究成果增多;在研究方法上,一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二是注重民族法学的实证研究,三是注重民族法学的比较研究。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笔者根据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权利保护、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习惯法、民族法制史、民族司法等方面分别对其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在辨别良莠、展示精华的同时,我们力图为中国民族法学研究的不断繁荣提供可借鉴性的年度综合史料。  相似文献   

18.
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壮族内部之间以及与汉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民族关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各民族的团结传统是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各民族的团结乃至四个模范的形成,就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君 《民族学刊》2023,14(3):11-22, 143
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中最深层次的连接处。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由于战争、商贸等原因流动迁徙,在一些地方形成居住空间上互嵌、生计上互补共生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个体社会成员在日常实践中通过语言使用、礼尚往来、节庆参与、婚丧嫁娶、交友等彼此交往与交流,不断打破区隔,增加共同性和认知关联性,在彼此的互动交融中凝聚共识,建立起跨民族的相互依存与情感依恋关系。来自不同地方的同一民族人民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和拟亲关系的建立,实现内部认同与精神文化支撑的合力;同时,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人民又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华教化的塑造,实现本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合拍共振,从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本文通过考察各民族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0.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便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