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现代中国大陆最早开展台湾原住民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先驱,林惠祥在1929、1935年两次台湾之行中都拍摄了不少台湾原住民社会生活的影像。这些珍贵的田野摄影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原住民的族群景观与社会状况,而且体现了第一代中国人类学家很早就通过光影之间的视觉手段来生产民族知识。围绕林惠祥这些尚未被广泛认识的早期台湾原住民田野摄影的相关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学、田野摄影与民族志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2.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初期。在族群化、民粹化的政治背景下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从其产生之初起就混杂着民粹的因素。原住民运动在中前期发展阶段 ,在民粹手段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与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互相借重 ,并形成策略互动。而台湾原住民的“正名”诉求则是由国民党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和原住民运动相互配合得以实现的 ,台湾的原住民政策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正名”实现后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开始分裂并趋于衰微 ,但同时愈加民粹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 ,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 ,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 ,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 ,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 ,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 ,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 ,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 ,为 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为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前 言日本对台湾原住民的人类学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 ,积累了反映各个时期具体状况的丰富的研究成果。追溯这些研究的历史和过程 ,不仅在现在的实地调查中有助于理解有些人所关心的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文化 ,而且也是了解与日本人类学的特色有关背景的重要线索。另外 ,最近对台湾原住民的研究 ,其活跃程度超出了一般的想象。今年 (指 1 999年———译者 ) 5月初 ,在由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和“中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上 ,当时台湾有关要人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祝辞讲演。会上涉及到一些问题 ,诸如在国际形势中 ,在对台湾问题和台湾认…  相似文献   

6.
台湾原住民研究肇始于清代理番时期的采风民族志,日据时期开启了近代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阶段,光复后台湾学者主导的原住民研究,在民族志调查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层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台湾学者原住民研究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台湾原住民与南岛语族的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倾向。以最新的民族志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多学科整合研究,重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起源、历史与现状、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重要课题,是新时期大陆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嚼酒"民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嚼酒"是人类利用唾液发酵的原理来做酒,是最原始的做酒法之一.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只有魏晋南北朝时的勿吉族和自明代始台湾岛的原住民使用这种独特的造酒术.本文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嚼酒"民俗的产生、发展至湮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惠祥人类学论著》(以下简称《论著》)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其论述范围之广,探索问题之深,影响之大,在国内人类学著作中是少见的。有些文章在国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论著》是林惠祥教授的代表作,对当前人类学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1945年至1999年蒋介石执政时期、蒋经国执政时期和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原住民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实质、施政重点和政策策略。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台湾原住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原住民的基本权利、民族自治、政治参与、人权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原住民虽然也付出了心血、努力工作,但无法与台湾社会同步发展,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和政治的边缘人,处于台湾社会的最底层。  相似文献   

10.
原住民是台湾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对原住民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台湾人类学原住民研究在日本殖民占领、社会复员、现代化和政治解严后至今四个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动力和学术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就人类学的知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台湾原住民如何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域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试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原住民书写的书写策略、多重发声现象和写作疆界进行考察和讨论,从而指出语言、创作形式的互补和书写题材的越界对原住民自身文化保持丰富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曾少聪 《民族研究》2003,(5):93-101
明中叶以降,中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这些移民在国外生存和发展,形成了海外华人族群.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在国外的发展.除了新加坡华人之外,其他地方的海外华人均处于少数民族的地位,成为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中国两岸三地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宋岘 《回族研究》2005,(3):5-10
15世纪,中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政府行为,影响广远。郑和与其从官马欢系穆斯林出身,遂使郑和航海得益于穆斯林文化。由于马欢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等穆斯林国家的语言,因此,郑和一行同中国南海与印度洋沿岸上的各国穆斯林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对明代中国认识了解当地的民族及其迁徙、宗教生活与民俗、物产与经济提供了真实的情况。这对中国与不同文化底蕴的其他国家日后和平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借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之机,讲一下穆斯林文化与郑和航海的密切关系,兼及郑和航海史料的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14.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21,12(3):1-9, 94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三里河清真寺的《重修清真寺碑记》,刻于明代天启年间,据碑文载,三里河清真寺的主要创建人是明万历年间的大太监李寿;天启年间重加修整并镌刻碑碣的,是另一位大太监金良辅。本文以碑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为主线,对明代宦官群体中的穆斯林成分及其活动有所考述,试图从一个侧面对明代伊斯兰教的发展作必要的探寻。  相似文献   

16.
台湾嚼食槟榔的文化习俗源于明清。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嚼食槟榔渐成时尚,种植槟榔以获利已成为农家经济的一部分。槟榔既是民间礼尚往来之信物,也是解决纠纷的中介物,成为台湾乡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明代穆斯林士人所撰清真寺汉文碑刻为基本史料,考察了穆斯林士人对待汉文化的态度,认为他们基本的态度是肯定儒家而否定释、道二家,但具体的立场还有所不同,有的穆斯林士人的文化立场是倾向于儒家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明代史料中安多藏族部落的汉文资料———分别隶属于明代“西番诸卫” ,析为七卷 ,为安多藏区部落史这一国际藏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明初西域人阿不都拉因善射被明太祖赐姓为张,其后裔世居扬州,清康熙年间的著名循吏张瑾是他的后代。本文对张瑾的族属、史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